谷雨
摘要:本文基于國內外關于金融脆弱性問題的大量研究文獻,從金融脆弱性的概念內涵出發,梳理了我國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現、測度與現狀幾方面的內容,并提出未來進一步的研究展望。旨在對我國金融脆弱性金融問題研究的發展狀況做一個系統的整理,為研究我國金融脆弱性問題的學者提供文獻幫助及啟發。
關鍵詞:金融風險;金融脆弱性;銀行子系統
一、引言
2007年3月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并迅速席卷多個國家,不僅給美國及全世界的金融體系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而且再一次讓各個國家和不同經濟體意識到金融脆弱性問題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也成為金融學界及實踐領域內研究的熱點及難點。中國當前正處于“后金融危機”及金融全球化的國際環境中,自身也正經歷著經濟、金融體制的深化改革,因此,對于我國金融脆弱性問題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目前,國內外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金融脆弱性進行了分析研究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文獻,尤其,國外在對該問題的研究上已經形成比較明晰的框架及代表觀點。由于我們國家對金融脆弱性研究起步較晚,特別是要與我國實際國情相結合,因此,研究還沒有形成比較完整的系統及具有指導意義的參考文獻。本文從金融脆弱性的概念及內涵出發,梳理了我國金融脆弱性的表現、成因、測度與現狀以及進一步展望的相關內容,旨在為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文獻參考。
二、金融脆弱性的概念和內涵
世界經濟論壇的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對脆弱性曾經做出過一個定義,認為“脆弱性是世界面對的一個現實,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減少發展的脆弱性”。可見脆弱性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中國要實現經濟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正視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金融脆弱性這一概念的產生與不斷發展的金融自由化浪潮的興起及二十世紀以來頻繁爆發的金融危機有著密切的聯系。自20世紀80年代初金融脆弱性理論提出以來,國外很多學者對金融脆弱性做出了定義。狹義的金融脆弱性指的是由金融業高負債經營的行業特性決定的脆弱性,有時也稱“金融內在脆弱性”。廣義的金融脆弱性泛指一切融資領域中風險積聚的高風險狀態,具體可以分為傳統信貸市場的脆弱性與金融市場上的脆弱性。明斯基(H.Minsky)和克瑞格(J.A.Kregel)研究的是信貸市場上的脆弱性,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從企業角度研究,后者從銀行角度研究。信息經濟學則將信息不對稱概括為金融脆弱性之源。而金融市場上的脆弱性主要來自于資產價格的波動性及波動性的聯動效應(黃金老[1],2001)。
學者們對中國金融脆弱性問題的研究文獻中,對金融脆弱性的概念詮釋大多數都是基于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引用上述的定義,僅有極少數學者在研究中對金融脆弱性的含義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伍志文[2](2003)從金融制度學的角度將中國金融脆弱性的內涵解釋為內外因作用下金融組織、金融市場、金融監管三個子系統功能耦合及相互間穩健狀態受到破壞導致風險積聚,功能減損或喪失的一種狀態。黃金老[1](2001)認為金融風險與金融脆弱雖然意義相近,但著重點不同,強調了金融脆弱性是潛在及已經發生的損失,但是國內對于風險使用的廣泛化使得其難以與脆弱性加以區分。
三、我國金融脆弱性的生成原因及表現形式
1、我國金融脆弱性的成因
國外學者在對金融脆弱性的生成機理進行闡釋時,撇開了相應具體的經濟模式,因此形成的研究結果具有理論普遍性,因為其研究對象多為成熟而且健全的金融體系。所以在研究我國金融脆弱性的成因時應在一般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情況進行綜合研究。隨著對我國金融脆弱性研究的逐步推進,關于我國金融脆弱性是如何生成的,學者們眾說紛紜。
伍志文[3](2002)從金融制度學的角度分析了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認為中國金融脆弱性即為金融制度的脆弱性,這種脆弱性是由于金融制度本身的特點和缺陷引起的,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金融制度主體、客體以及結構上的缺陷會導致金融行為異化,金融風險不斷加劇,內部結構失衡,從而使金融制度功能異化產生金融脆弱性。從道德風險角度考慮,劉錫良[4](2003)認為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從亞洲金融危機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并指出脆弱性的根源來自于道德風險。貸款者在缺乏貸款條件時的行為會產生較大的道德風險,破壞銀行的穩定性。此外,我國金融領域本身信用基礎與法律環境薄弱,更出于趨利性目的容易產生“敗德行為”,擾亂金融市場的秩序。耿同勁[5](2003)從銀行行為出發研究中國金融脆弱性,指出銀行信貸業務活動中,占據比例較大的不良貸款是誘發金融脆弱性的原因。不良貸款不僅影響銀行信譽和盈利能力,更重要是會對銀行體系穩定性造成影響。考慮到不良債權的存在,張杰[6](2001)在探討我國的金融脆弱性時指出政策性不良債權以及商業性不良債權的存在,加劇了金融資源的低效率配置。王都富,劉好詢[7](2003)在分析我國金融脆弱性時是從外部結構角度,提出競爭環境加劇及業務需求增多會導致銀行出現大量不良資產。這些不良資產的存在嚴重影響銀行業的健康發展,產生負外部性,是進一步加劇我國金融脆弱性的風險因子。
還有一些學者在分析其他經濟問題時,采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提到了我國金融脆弱性的成因。雒雅美,王麗婭[8]是從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脆弱性的關系研究中指出利率市場化加劇了中國的金融脆弱性,但利率市場化并非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直接原因而是一個放大器。王國松[9](2004)研究了財政穩定與金融脆弱性的關系,認為財政穩定是金融改革成功的關鍵環境,是影響我國金融脆弱性的重要因素。楊曉麗[10](2005)則認為金融控制、政府信用與信用環境的缺失、國有企業高負債的理性選擇及商業銀行的高負債經營是我國金融脆弱性的主要成因。尤其是后面兩個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銀行體系及資本市場的穩健運行。
可見,我國學者對于中國金融脆弱性的成因雖然是從不同角度解釋的,但是普遍認為中國的金融脆弱性并不來源于金融市場化中的各類風險。中國金融脆弱性的根源是自身經濟發展與金融改革進程中金融體系中存在的不規范性與不徹底性,特別是銀行體系的脆弱性,而非金融市場化與金融自由化戰略的實施。endprint
2、我國金融脆弱性的表現形式
金融業是一個高負債經營的行業,因此金融市場上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我國的金融市場也不例外,因此,學者們普遍從風險角度對我國金融脆弱性的表現進行概括。從目前已經暴露出的金融風險隱患歸納來看,我國金融脆弱性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表1)。
四、我國金融脆弱性的測度及現狀
1、我國金融脆弱性的測度方法及角度分析
在認識了我國金融脆弱性的生成原因及表現后,學者們在相關理論基礎及國外研究經驗的基礎上發現影響金融脆弱性的因素可以由金融變量反映出來,所以,許多研究者從經濟金融指標度量的角度,來對我國金融脆弱性的程度進行測度,更加直觀的反映了我國金融脆弱性的現狀。
在對我國金融脆弱性進行量化研究時,首先要明確的就是指標體系的設計和指標選擇。毛一文[11](2002)結合我國加入WTO的現實國情并借鑒金融脆弱性量化分析的國際經驗,對中國金融脆弱性監測指標體系設計,綜合指標與核心指標選擇做出了研究,重點對衡量脆弱性程度的指標“閥值”和權數的確定做了討論。王鳳京[12](2007)則運用的是IMF提出的三層次指標框架:宏觀審慎指標、微觀審慎指標及市場指標,從三個層次內各個比率指標數值來分析不同板塊的異常運動,對不同層次的脆弱程度進行度量。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學者都是借鑒IMF和世界銀行的“金融穩定自我評價系統”框架,歐洲中央銀行對金融脆弱性探究的指標及美國宏觀金融穩定監測指標體系,結合我國國情及數據的可獲得性選取指標。其中最具典型的就是以伍志文[3](2002)為代表的學者,將我國金融體系劃分為銀行子系統、金融市場子系統、金融監控子系統、宏觀經濟環境子系統四個方面,針對不同子系統選取相關指標(主要有不良資產比率、資本充足率、通貨膨脹率、匯率高估程度、信貸增長率、貨幣供應增量、利率等)進行量化分析,并從綜合數值結果中判斷我國金融脆弱性的程度、現狀及各個因子對整體金融脆弱性的影響程度及變動趨勢。之后其他學者分別用不同的方法應用上述的系統劃分選取指標,對中國金融脆弱性的現狀及程度進行研究,具體詳見表2。
2、我國金融脆弱性的現狀
雖然,上述學者使用方法及指標選取都不盡相同,但研究結果表明在研究的時間跨度內,我國金融脆弱性現狀表現為:整體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同時每一個子系統都具有階段性特征。影響金融整體脆弱系的主要因子在不同發展階段受國外經濟環境及國內政策引導,其影響地位及脆弱程度也有所改變。
(1)銀行系統脆弱性現狀分析
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重要的主體之一,在金融市場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其脆弱性程度也是偏高的。銀行體系本身存在著巨大的系統性風險,尤其是商業銀行,已經暴露出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及財務風險正是從風險角度對我國銀行體系脆弱性現狀的一種體現(宋建忠,韓英,宋永興[18],2006;梁桂云[19],2007;魯瑩[20],2008)。
我國商業銀行一直以來資產質量較低,且不良資產比例過高,流動性不足,資本充足率普遍較低,不良貸款比率較高,這些正是衡量銀行資本風險的重要指標(張倩[21],2013),也是我國銀行體系脆弱性的首要特征。從全國城市商業銀行來看,2005年底不良貸款率為11.7%,資本充足率僅為1.36%,總體撥備只有156.8億元,撥備覆蓋率只有14.78%,總體防范風險的能力不足(梁桂云[19],2007)。同時,不良貸款率過高,其資產流動性就越差,應付意外事件沖擊的能力也越弱,進而加劇了銀行體系的信用風險與流動性風險。
(2)金融市場子系統脆弱性現狀分析
金融市場脆弱也是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另一風險因素,主要是由于證券市場不規范及金融市場秩序混亂。當前中國股票市場運行不規范是證券市場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從上證指數的波動情況來看,中國股票市場的泡沫逐漸增加。從多頭市場與空頭市場出現的時間間隔來看,股市波動頻率不斷加快,這都表明中國證券市場存在較強的金融脆弱性(張倩[21],2013)。此外,現實中存在眾多缺乏信息、技術、資金等條件的小散戶,他們極其容易被操縱且具有盲目跟風的行為特征。投資者的“羊群行為”生成的資產價格泡沫,也導致了我國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異常脆弱(羅擁華,梁阿莉[22],2006)。
資產價格的過度繁榮一直是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個主要標志,通過對全世界金融危機的重新審視,房地產市場的運行也是當今金融市場的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房價的超速上漲及高價格對研究金融市場脆弱性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我國自從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以來,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以及由此引起的投資熱潮也正不斷的積聚著金融風險,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運作。房價波動可以看做是金融脆弱性的一個潛在影響因素(文風華,張阿蘭,戴志鋒,楊曉光[17],2012)。
對金融體系來說,資本市場與銀行體系是最為活躍也最為重要的兩個部分,在運行中容易產生脆弱性。而宏觀經濟環境及金融監控的脆弱性表現為階段性的高水平。在1995年以前,這兩個子系統一直處于高水平,經過采用“軟著陸”等一系列調控宏觀經濟的政策及加強宏觀調控能力和監管水平后,宏觀經濟環境子系統和金融監控子系統的脆弱性程度明顯下降,對整體脆弱性水平影響不大。
五、我國金融脆弱性問題的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在吸收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國學術界對金融脆弱性問題也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討論,但現有的研究仍遠遠不足。一方面,從理論體系來看,與國外研究相比明顯還未形成比較清晰的脈絡和主流觀點;研究范圍大都局限于對銀行子系統脆弱性的研究;研究文獻成果多為政策建議且大體相同。另一方面,從對該問題的實證研究來看,數據指標的選取時間跨度較短,數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研究成果的全面性及完備性。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我認為還有以下幾個方面有待深化:endprint
第一,應加強對金融體系中不同子系統及各個影響因素間微觀影響機理進行具體分析,希望能夠在微觀層面對中國金融脆弱性問題作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二,從實證研究角度,對我國金融脆弱性的測度需要更多數理及計量方法的創新運用,從更全面更廣闊的時間跨度來研究,并形成與中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指標檢測體系及測度體系。
第三,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來看,金融脆弱性積累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時化解將會引發金融危機的爆發。但是,中國并未發生實質意義上的金融危機,我國金融脆弱性積累到一定程度是否會引發金融危機?這個度如何測量?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深入討論。
參考文獻:
[1]黃金老.論金融脆弱性[J].金融研究,2001(3):41-49.
[2]伍志文.金融脆弱性理論:基于中國的經驗分析[J].經濟評論,2003(2)
[3]伍志文.中國金融脆弱性(1991-2000):綜合判斷及對策建議[J].當代經濟科學,2002(9):29-35.
[4]劉錫良,曾欣.中國金融體系的脆弱系與道德風險[J].財貿經濟,2003(1):43-51.
[5]耿同勁.中國國有商業銀行脆弱性研究[M]. 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 ,2007.
[6]張杰.轉軌經濟中的金融中介及其演進:一個新的解釋框架[J].管理世界,2001(5):90-100.
[7]王都富,劉好詢.從金融外部性視角分析不良資產與金融脆弱性[J].金融論壇 ,2006(5):15-19.
[8]雒雅梅,王麗婭.加息,利率市場化與金融脆弱性研究[J].特區經濟,2005(1):193-194.
[9]王國松.財政穩定與金融脆弱性:理論與中國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7(7):53-58.
[10]楊曉麗.金融脆弱性研究及我國金融脆弱性的生成原因[J].海南金融,2005(7).
[11]毛一文.進入WTO后中國金融脆弱性監測指標體系之設計[J].經濟科學,2002(5):11-18.
[12]王鳳京.我國金融脆弱性的現狀及發展態勢及應對策略[J].經濟縱橫,2007(4):102-104.
[13]陶雄華.金融體系脆弱性: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5):59-62.
[14]田亞鷗,徐梅.我國金融脆弱性的衡量和對策[J].生態經濟,2009(5):77-79.
[15]萬曉莉.中國1987-2006年金融體系脆弱性的判斷與測度[J].生金融研究,2008(6):80-93.
[16]朱敏.中國2000-2010年金融體系脆弱性的分析與測度[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6):20-27.
[17]文鳳華,張阿蘭,戴志鋒,楊曉光.全球金融危機下我國金融脆弱性問題的研究[J].經濟問題,2012(4):90-94.
[18]宋建忠,韓英,宋永興.中國金融改革中的金融脆弱性問題研究[J].技術經濟,2006(5):39-41
[19]梁桂云.我國金融脆弱性的表征剖析[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3):111-115.
[20]魯瑩.我國金融脆弱性的深層剖析與金融穩定制度的構建[J].商業經濟,2008(4):74-75.
[21]張倩.我國金融脆弱性現狀及傳導機制研究[J].經濟論壇,2013(4):75-77.
[22]羅擁華,梁阿莉.金融風險與金融脆弱性—兼論我國金融脆弱性的特殊原因及控制對策[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67-71.endprint
第一,應加強對金融體系中不同子系統及各個影響因素間微觀影響機理進行具體分析,希望能夠在微觀層面對中國金融脆弱性問題作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二,從實證研究角度,對我國金融脆弱性的測度需要更多數理及計量方法的創新運用,從更全面更廣闊的時間跨度來研究,并形成與中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指標檢測體系及測度體系。
第三,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來看,金融脆弱性積累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時化解將會引發金融危機的爆發。但是,中國并未發生實質意義上的金融危機,我國金融脆弱性積累到一定程度是否會引發金融危機?這個度如何測量?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深入討論。
參考文獻:
[1]黃金老.論金融脆弱性[J].金融研究,2001(3):41-49.
[2]伍志文.金融脆弱性理論:基于中國的經驗分析[J].經濟評論,2003(2)
[3]伍志文.中國金融脆弱性(1991-2000):綜合判斷及對策建議[J].當代經濟科學,2002(9):29-35.
[4]劉錫良,曾欣.中國金融體系的脆弱系與道德風險[J].財貿經濟,2003(1):43-51.
[5]耿同勁.中國國有商業銀行脆弱性研究[M]. 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 ,2007.
[6]張杰.轉軌經濟中的金融中介及其演進:一個新的解釋框架[J].管理世界,2001(5):90-100.
[7]王都富,劉好詢.從金融外部性視角分析不良資產與金融脆弱性[J].金融論壇 ,2006(5):15-19.
[8]雒雅梅,王麗婭.加息,利率市場化與金融脆弱性研究[J].特區經濟,2005(1):193-194.
[9]王國松.財政穩定與金融脆弱性:理論與中國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7(7):53-58.
[10]楊曉麗.金融脆弱性研究及我國金融脆弱性的生成原因[J].海南金融,2005(7).
[11]毛一文.進入WTO后中國金融脆弱性監測指標體系之設計[J].經濟科學,2002(5):11-18.
[12]王鳳京.我國金融脆弱性的現狀及發展態勢及應對策略[J].經濟縱橫,2007(4):102-104.
[13]陶雄華.金融體系脆弱性: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5):59-62.
[14]田亞鷗,徐梅.我國金融脆弱性的衡量和對策[J].生態經濟,2009(5):77-79.
[15]萬曉莉.中國1987-2006年金融體系脆弱性的判斷與測度[J].生金融研究,2008(6):80-93.
[16]朱敏.中國2000-2010年金融體系脆弱性的分析與測度[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6):20-27.
[17]文鳳華,張阿蘭,戴志鋒,楊曉光.全球金融危機下我國金融脆弱性問題的研究[J].經濟問題,2012(4):90-94.
[18]宋建忠,韓英,宋永興.中國金融改革中的金融脆弱性問題研究[J].技術經濟,2006(5):39-41
[19]梁桂云.我國金融脆弱性的表征剖析[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3):111-115.
[20]魯瑩.我國金融脆弱性的深層剖析與金融穩定制度的構建[J].商業經濟,2008(4):74-75.
[21]張倩.我國金融脆弱性現狀及傳導機制研究[J].經濟論壇,2013(4):75-77.
[22]羅擁華,梁阿莉.金融風險與金融脆弱性—兼論我國金融脆弱性的特殊原因及控制對策[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67-71.endprint
第一,應加強對金融體系中不同子系統及各個影響因素間微觀影響機理進行具體分析,希望能夠在微觀層面對中國金融脆弱性問題作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二,從實證研究角度,對我國金融脆弱性的測度需要更多數理及計量方法的創新運用,從更全面更廣闊的時間跨度來研究,并形成與中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指標檢測體系及測度體系。
第三,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來看,金融脆弱性積累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時化解將會引發金融危機的爆發。但是,中國并未發生實質意義上的金融危機,我國金融脆弱性積累到一定程度是否會引發金融危機?這個度如何測量?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深入討論。
參考文獻:
[1]黃金老.論金融脆弱性[J].金融研究,2001(3):41-49.
[2]伍志文.金融脆弱性理論:基于中國的經驗分析[J].經濟評論,2003(2)
[3]伍志文.中國金融脆弱性(1991-2000):綜合判斷及對策建議[J].當代經濟科學,2002(9):29-35.
[4]劉錫良,曾欣.中國金融體系的脆弱系與道德風險[J].財貿經濟,2003(1):43-51.
[5]耿同勁.中國國有商業銀行脆弱性研究[M]. 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 ,2007.
[6]張杰.轉軌經濟中的金融中介及其演進:一個新的解釋框架[J].管理世界,2001(5):90-100.
[7]王都富,劉好詢.從金融外部性視角分析不良資產與金融脆弱性[J].金融論壇 ,2006(5):15-19.
[8]雒雅梅,王麗婭.加息,利率市場化與金融脆弱性研究[J].特區經濟,2005(1):193-194.
[9]王國松.財政穩定與金融脆弱性:理論與中國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7(7):53-58.
[10]楊曉麗.金融脆弱性研究及我國金融脆弱性的生成原因[J].海南金融,2005(7).
[11]毛一文.進入WTO后中國金融脆弱性監測指標體系之設計[J].經濟科學,2002(5):11-18.
[12]王鳳京.我國金融脆弱性的現狀及發展態勢及應對策略[J].經濟縱橫,2007(4):102-104.
[13]陶雄華.金融體系脆弱性: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5):59-62.
[14]田亞鷗,徐梅.我國金融脆弱性的衡量和對策[J].生態經濟,2009(5):77-79.
[15]萬曉莉.中國1987-2006年金融體系脆弱性的判斷與測度[J].生金融研究,2008(6):80-93.
[16]朱敏.中國2000-2010年金融體系脆弱性的分析與測度[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6):20-27.
[17]文鳳華,張阿蘭,戴志鋒,楊曉光.全球金融危機下我國金融脆弱性問題的研究[J].經濟問題,2012(4):90-94.
[18]宋建忠,韓英,宋永興.中國金融改革中的金融脆弱性問題研究[J].技術經濟,2006(5):39-41
[19]梁桂云.我國金融脆弱性的表征剖析[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3):111-115.
[20]魯瑩.我國金融脆弱性的深層剖析與金融穩定制度的構建[J].商業經濟,2008(4):74-75.
[21]張倩.我國金融脆弱性現狀及傳導機制研究[J].經濟論壇,2013(4):75-77.
[22]羅擁華,梁阿莉.金融風險與金融脆弱性—兼論我國金融脆弱性的特殊原因及控制對策[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67-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