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鵬
摘要:雖商業銀行不斷加大小企業貸款投放力度,但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尚未得到實質性解決。小企業融資貴問題需多方協作、多措并舉,不斷降低小企業融資成本。本文就如何多策并舉緩解小企業融資貴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多策并舉;小企業;融資成本
一、小企業融資成本的構成
小企業融資成本主要由以下幾方面構成:一是融資過程中為彌補信用風險損失付出的成本,可稱為直接成本,包括貸款利息、抵押物評估費、抵押物登記費、擔保費等;二是融資過程中為彌補信息不對稱等付出的成本,可稱為間接融資成本,包括審計費、公證費、工商查詢費;三是隱性成本,包括銀行的存款回報費用、資金閑置成本;四是續貸過程中,因資金周轉向小貸公司、典當行等支付的資金過橋拆借費用。
二、小企業融資貴成因分析
(一)小企業經營規模小、經營模式單一、抗風險能力較弱
小企業融資貴的直接原因是小企業相對于大企業而言經營規模小、經營模式單一、抗風險能力較弱,針對小企業融資可能面臨更大的信用風險損失。因此,相對于大中型企業而言,商業銀行需要收取更高的風險溢價來彌補信用風險損失。通常,商業銀行為減少出現風險后的最終損失,要求小企業提供抵質押擔保。再有,商業銀行針對不認可的擔保方式、不足值的擔保品,還需引入擔保公司等第三方來增信。
(二)小企業信息不對稱
小企業融資貴的間接因素主要源于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融資決策過程中需獲得真實且確定的信息,有效支撐審批決策。小企業處于起步階段,銀行所需的各項信息積累不規范,如財務信息不健全,商業銀行通常要求報表審計;經營信息積累不連續,商業銀行需調閱銀行對賬單,查實稅務、海關等信息驗證經營數據;企業用款金額小且分散,商業銀行調查過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不易形成規模經濟;小企業出現違約后,執行難問題突出,需要第三方進行強制執行公證,上述因素均會增加融資成本。目前,針對企業及個人的信用體系雖不斷健全,但是相對銀行決策而言,許多信息仍然無法獲得,或是分散在各職能部門,尚無強有力的第三方對各項信息進行整合分析,這種情況在小企業身上更為突出。
(三)小企業隱性成本復雜
小企業融資貴過程中面臨的隱性成本成因較為復雜,既有商業銀行因素,也有面臨監管要求的無奈。隱性成本中最主要的構成是“存款成本”,是商業銀行為完成監管部門存貸比要求“創造存款”而增加企業的融資成本。再有,就是資金閑置成本或稱為機會成本。小企業用款分散,單筆金額小、交易頻繁,逐筆按照資金需求金額放貸,交易成本太高,小企業需要專人經常跑銀行,不現實;同時,商業銀行在規模控制的情況下,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信貸規模難以得到保證,也不能夠。此外,部分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以及民間信貸中介機構在小企業貸款過程中不但收取額度較高的手續費,而且往往提前收取企業的利息,導致小企業融資的隱性成本進一步提高。
(四)小企業融資備用信貸額度缺乏
小企業融資銀行家數少、信貸額度使用充足,與大中型企業比較,幾乎沒有備用的信貸額度。除帶有自償性的貿易類周轉貸款,大多數資金已經投入生產,融入經營周轉之中,業務到期很難全部抽出資金還款。因而,業務到期前從小貸、典當等渠道短期拆借部分資金時有發生,但付出的融資成本也相當可觀。
(五)缺乏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的金融機構
從目前我國的小企業融資情況來看,一方面監管部門長期以來處于對金融風險的防范,在政策上對中小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制度進行了限制,造成了我國銀行業市場經營相對壟斷的局面;另一方面相對于小企業而言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很難準入,小企業的外源資金主要依靠從銀行貸款,在這種缺乏中小金融機構競爭的情況下,銀行自然設立了更高的貸款利息,導致小企業融資成本升高。
三、探索解決之道
直接融資成本中最主要的部分為利率定價成本,商業銀行利率定價受多種因素影響,降低利息成本可綜合考慮小企業自身信用狀況、經營實力、擔保方式等因素。
(一)規范小企業自身經營行為,提升企業信用等級
小企業需管理、經營自生信用,避免出現信用卡超期還款、發生臨時性欠息等情況。小企業需注重自身經營的規范程度,交易記錄連續、規范,賬務處理清晰,企業賬戶與個人賬戶之間管理規范,使信息可信度、透明度更高。
(二)建立與小企業結構相匹配的信貸體系
構建與企業構成相匹配的信貸體系,形成中小銀行支持中小企業、民間資本支持民營企業、草根金融支持草根經濟的金融格局。進一步放寬民間資本投資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的限制,建立小額貸款公司評級體系,按照信用等級設定小額貸款公司向金融機構融資額度標準,鼓勵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轉制為村鎮銀行。大力發展城市民營金融機構,允許設立由民間資本控股的城市社區中小銀行,鼓勵運營良好的小額貸款公司向社區銀行轉變。發展農地金融和科技金融,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和科技型企業創業、創新。建立專門面向中小企業服務的政策性銀行,提供面向中小企業的公共金融服務。
(三)整合優勢資源,增加還款保障
一般而言,小企業信用貸款遵循風險覆蓋收益及大數定律原則,單一小企業很難獲得。小企業需整合自身資源,提供有效擔保方式,降低融資成本。傳統制造業、商貿企業可提供有效的房產抵押、存貨質押等,高新技術企業可利用知識產權質押,或積極引入擔保機構增信。處于產業鏈、核心企業上下游中的小企業,可依托產業鏈、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增信,如采取訂單融資、商票貼現、保理、保兌倉等獲得銀行融資。通過提供擔保,或依托平臺增信,看上去增加融資成本,但從貸款的可獲得性、對貸款定價的降低程度上看,實質是降低融資門檻,融資成本。
(四)注重不同銀行之間產品的比較和使用
小企業在符合融資條件的前提下,選擇“網絡”信貸的方式,即通過銀行網上端口即可實現貸款的發放與歸還的方式,往往比傳統方式成本更低;如小企業能選擇具有隨借隨還功能的產品,且與“網絡”操作相結合,融資成本會大大降低。
(五)加快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和改進
通過推動相關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和改進,能夠為小企業提供集約化、共享式服務。利用投融資平臺公信力的特有優勢,推行會員代理制,建立中介機構篩選、準入登記、對外公開展示、場內執業等多項制度,為各類機構進入市場執業和有序競爭建立高效順暢模式。同時,相關部門應該定期向小企業介紹投融資扶持政策,積極鼓勵小企業利用公共服務平臺進行融資項目的洽談合作。
此外,針對信息不對稱問題,無非是通過信息的可獲得性、提升獲得信息的真實性兩方面著手來緩解。現階段應重點解決小企業征信體系中信息的可獲得性,須全面整合稅務、工商、海關、環保、司法、銀行等部門資源,推動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先使數據可獲得,增加企業違約成本,再此基礎上再督促信息提供機構及小企業逐步提升信息的真實性。關于隱性成本,成因復雜,受商業銀行監管指標、考核機制等多重因素影響,建議嘗試對小企業貸款在一定范圍內,不納入或弱化存貸比考核,同時對符合一定條件的小企業貸款由監管機構下達專項貸款規模,專款專用。至于續貸成本,政府部門組建的應急轉貸資金方式、商業銀行推出的年審制貸款方式,均為比較好的嘗試。
四、從更加宏觀視角解決融資貴問題
小企業在發展的早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此時由于小企業還處于孕育階段,企業的整體結構還處于不穩定階段,同時由于受到多重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小企業的融資成本較高。面對當前小企業融資貴的問題,相關部門應該放入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這能夠為小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來源。同時,各小企業應該加快內部結構調整的步伐,推進企業的轉型升級、推進產業的轉型升級。通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有效緩解我國小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問題,推動我國小企業的不斷發展,從而推動我國整體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鄭建文.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與體制創新[J].中國電子商務,2013(20):183-183.
[2]張妍.關于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研究[J].118-119.
[3]張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與對策分析[J].商業經濟,2013(22):78-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