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香
摘要:勞動力市場是在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作用下,通過勞動力供求雙方自愿進行勞動力流動,實現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的機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勞動力市場也由傳統的行政計劃配置轉變為市場調節配置。我國勞動力市場發育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過程。本文闡述了勞動力市場的基本理論,基本模型分析了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對于完善我國的勞動力市場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字:勞動力市場 市場發育 市場運行
一、勞動力市場的含義及類型
從廣義上來說,勞動力市場就是指勞動力商品交換的場所,空間,機制及關系的總和。其內容豐富,包括勞動者從求職,就業,培訓,升遷,失業甚至退休的全過程,涉及用人單位招聘,報酬支付,提供勞動者安全,福利待遇,辭退更新職工等諸多方面,涉及勞動力流動以及勞動力供求的市場機制,勞動合同關系的建立,調整和終止,勞動力市場中介服務,勞動保護,社會保障,勞動立法等各個方面。
即使在地理上相鄰的地區,也不存在單一的,同質的勞動力市場。我們可以大致區分出兩種類型的雇傭勞動力:(1)以臨時方式雇傭的勞動力,(2)那些以(隱性或顯性)長期方式雇傭的勞動力。
雇傭臨時工所干的工作往往是那些比較容易觀察的工作,比如,收割和播種就屬于這一類。而長期勞動力的任務比較復雜一些。長期雇員可能會同農場主人一起起著勞動監督者的作用,他們也可能去從事需要特別關注而又比較難以監督的任務,比如化肥,殺蟲劑的施用和用水,灌溉等。
常識告訴我們,上述任務的分工應該是可以預期的。在長期雇傭關系中,如果一項工作只有在干完一段時間之后才能看出來是否干的不錯,那么,雇主就可以在出問題時追究長期雇員的錯誤,或者追究其有意管理不善的責任。而對于臨時工,上述追究責任的行為將會困難的多。標準的勞動力市場供給與需求模型告訴我們,當工資正好精確反映了工人時間的機會成本時,勞動力市場就會自動的“出清”:如果雇主拒絕雇傭工人,后者仍然可以在其他的地方以相同的工資找到工作,或者,即使在工人失業的時候,他所獲得的額外閑暇將會帶來效用的增加,這也將補償他的工資減少所帶來的效用降低。
基本模型
能力曲線,它引入了營養與工作能力的一個關系。我們隱含的假設是:所有收入都會轉化為營養。在最初攝入食物的時候,大部分的營養被用于維持人體基本的新陳代謝。在這個階段,可以剩余下來并用于工作的能量相當少,因此,在這個區間內,工作能力接近于0,而且隨著營養水平的上升,工作能力的增加也不會太快。一旦基礎新陳代謝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工作能力就會隨營養的增加而顯著的上升。最后,還會有一個邊際回報遞減的階段,因為人體的極限會限制把增加的營養轉化為更高的生產能力。
計件工資
收入決定工作能力,但工作能力也決定收入。假定收入由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工作產生,而勞動市場則以計件工資的方式來支付報酬。也就是根據完成的任務數量來付報酬,如果每收獲1蒲式耳小麥付10盧比,每播種一英畝土地付100比索。如圖所示,如果按完成任務的數量來支付報酬,比如每收獲1蒲式耳小麥付10盧比,那么我們就可以看到完成工作的數量(即所收獲小麥的蒲式耳量)和總收入之間的關系。
均衡圖形
這個最小化計件工資率代表了一個個人在勞動力市場上工作所需要的最小收入。但是,也還有另一個考慮,一般可以認為,一個人愿意工作的最小工資率隨其非勞動收入的增加而上升。這是因為那些有其他收入來源的人將會更加看重閑暇,因此,只有在報酬相當高時,他們才愿意犧牲閑暇去工作。在非勞動收入較低時,人們愿意提供勞動,因此真正起約束作用的是他們愿意工作的最小工資率。對于市場上的每一個計件工資率,勞動供給曲線是所有最小工資水平低于當前市場工資水平者的工作總量。他們是那些愿意而且也能夠在當前計件工資水平上工作的人。隨計件工資水平不斷變化,我們可以畫出一條供給曲線,需求曲線,兩條曲線的交點即代表市場均衡。
如圖所示:顯示了一個這樣的計件工資率,以及在此工資水平上所愿意供給勞動力的那部分人,用直線AB表示。在A點左邊和B點右邊的人處于失業狀態,但他們失業的原因不同。在B點右邊的人可以工作,但他們不愿意工作。我們可以稱他們為自愿失業者,他們的非勞動收入來自于地租,這些地租比較高,能夠滿足基本生活。以至于當前的工資水平無法吸引他們工作。要吸引此部分勞動者就業需要較高的工資,也就是說這部分勞動者實際上是因為工資太低而不愿就業。而在A點左邊的人,他們之所以失業,不是因為他們不愿意工作,而是因為他們在目前的工資率下不能工作,這部分勞動者希望就業,但是因為使其工作效率達到期望水平所需的勞動力成本太高,雇主不愿雇傭這些人,我們稱之為非自愿性失業。
在發展中國家的農業部們,也存在著長期勞動力市場。假定存在兩種類型的長期勞動力。一種是那些進行特殊任務而需要特別的判斷及精確性的工作——往往也是難以監督的工作,比如耕地,用水泵抽水的灌溉流量控制,操作播種機等,就是一些容易產生監督問題的例子。在這些工作中,雇員的行動往往對于最終產出狀況有影響。但其影響又與一系列其他因素,比如氣候不良或一些其他互補性行動不力等等的影響難以區分開來。相反,另外一些諸如播種,收獲之類的工作卻比較容易監督,一般來說,這些活動也可以用計件工資的方式支付報酬。一般而言,雇主他以使用自己的家庭成員來干這些工作,后者對于家庭農場的利益自然要更加關心一些。對于小農場來說,這種辦法很不錯,但如果農場規模大時,就必須雇傭外人了。另外雇主也可以通過雇傭臨時工來干這些活,但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對工人進行直接監督,而且即使進行了直接監督,也不可能了解每一時刻工人的活動狀況。
在第二種雇傭勞動力中,往往不使用他們進行特殊性的工作。長期勞動力也可能被用于專門從事臨時勞動力所進行的工作。但是,為什么要將他們納入長期合同呢?換句話說,對于雇主或雇員而言,長期合同可以提供短期合同無法提供的特殊價值嗎?endprint
長期勞動力:難于監督的任務生產技術
假定一個農場。需要選擇不同的技術進行生產。每一項技術在必須監督的任務及可以由臨時工完成的任務之間有不同比例組合。例如,一項生產技術需要準確及時的使用灌溉及化肥。假設每完成一單位任務需要一單位(比如一人一小時)的勞動,難于進行監督的勞動將由長期勞動力完成,描述監督性—非監督性任務生產的等產量線的各種不同組合,也可以用需要從事不同任務(以獲得相同產出)的長期勞動力及臨時勞動力的組合來表示,我們假定他們它們分別是LP,LC,下圖顯示了相應的等產量曲線。現在雇主面臨不同的長期及臨時勞動力的工資,將其分別表示為WP,WC生產效率要求對于既定的產出,要選擇那些最小化成本,即wplp+wplc的技術。當長期勞動力工資與短期勞動力工資比例變化時,雇員會采取不同的生產技術,因此會有不同比例的長期及臨時勞動力。具體說來,當長期/短期工資下降時,成本線變得更陡。成本最小化的點會變化,從而導致勞動力中長期勞動力與短期勞動力比例上升。由此得出:長期勞動力與短期勞動力的比例與長期勞動力工資與短期勞動力工資的比例成反比。
生產技術
長期工資的決定
假定一個雇主,他面臨一個臨時勞動的給定工資水平。在勞動力市場完全競爭的情況下,該雇主無法改變這個臨時工資的水平。在這個工資水平下,長期勞動力有足夠激勵去充分執行未監督的任務嗎?這個長期工資必須比較高,從而使工人在未提供充分努力條件下失去工作所帶來的損失比較大。因此,該工資水平的決定也取決于該工人對未來收益及損失大的評價。我們假設每個時期,工人將未來N個時期納入考慮,因此,他也將考慮現在的決定對未來N時期收益及損失的影響因素。當前的決定是在工作中努力還是偷懶,未來的損益則來自于是否續簽長期合同。我們假設,在當期接近尾聲的時候,偷懶可以被發現,而在此之后,工人會被解雇。同時,被解雇工人將再不能獲得長期工作的機會而只能以臨時工的身份工作。現在很容易寫下描述無偷懶約束的方程。為此我們引入一個符號:即偷懶行為所導致的當前收益,用G表示無偷懶行為的約束要求這個收益應當低于所預期的損失。當然,雇主不需要支付高于確保雇員不偷懶,即滿足這個約束的工資,由此,在給定的長期工資條件下,收入將等于預期損失:G=N(wp-wc)。方程的右邊代表了偷懶的預期損失,由于工人的預期時間長度為從當前到未來N期,如果今天偷懶導致每期損失為(wp-wc)
雇主基于利益的考慮,必然會使:
對于每一個可以想象的臨時工資,此方程決定了一個長期工資,由此,我們可以使用上述所描述的等產量曲線所代表的生產技術,推出長期及臨時勞動力的需求函數。將兩個需求加在一起可得出總勞動力需求,當臨時工資上升時,總勞動力需求也發生變化。當總勞動力供給被固定為L時,使總勞動力需求等于L的工資為均衡工資,經濟也處于均衡狀態。這里的勞動力總需求中,部分是長期勞動力需求。在(a)式中長期勞動力工資WP必須大于wc,因此,所有人都偏好成為長期勞動力。WP是使不偷懶約束滿足的最低工資。在這種均衡條件下,相同的勞動力一定得到不同的待遇,雇主為防止雇員偷懶必須支付較高工資,而其他人則只能干臨時工并獲得較低的工資。
長期勞動力:臨時工作
季節性收入波動
一個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活,耕種中的第一個現象就是農業季節性的存在。我們可以將農業生長周期分為農忙季節和農閑季節。在農閑季節,農業生產活動水平相對比較低,而農忙季節則包含了大部分農業生產中的體力勞動,尤其是農作物的收獲。因此,農閑季節的勞動力需求就相對較低,而農忙季節則會迅速上升,這種波動自然會反映在現貨市場臨時勞動工資水平的變化上。在農閑季節較低,而農忙季節較高。
二、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勞動力市場也由傳統的行政計劃配置轉變為市場調節配置。現階段我國勞動力市場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同時問題依然存在。
第一,勞動力市場發育不平衡。從全國不同地區來看,城市勞動力市場發育快于農村勞動力市場發育,東部地區勞動力市場發育快于西部地區勞動力市場,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適齡人口所占比重不斷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需求增長緩慢,勞動力市場總量供過于求,是現階段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一個突出矛盾。
第二,勞動力素質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要。從總體的教育水平看,我國城鄉勞動力素質處于較低的水平。國家對職業教育和勞動培訓的經費投入不足,職業介紹機構的功能不完善,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三、完善勞動力市場的政策建議
(1) 健全勞動力市場體系。完善就業組織網絡,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管理機制和基層平臺。改變過去勞動部門只管城鎮就業的狀況,整合勞動力市場,統一城鄉分割、積極正確引導勞動力資源的正常、有序流動。
(2) 制定正確的促進就業政策。政府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對投資者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給予扶持,以擴大就業。對一些企業采取鼓勵措施,比如給予一定的投資補助和稅收優惠,即投資者投資于新辦企業,或舊企業的更新改造,每創造一個新的就業崗位將從政府獲得一定的投資補助或稅收減免。
結論
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與市場發育緊密相聯,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決定勞動力市場的發育,勞動力市場發育狀況是市場運行機制的反映。因此,我國勞動力市場發育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過程。全球和區域范圍的經濟一體化對國際勞動力市場既有抑制也有刺激作用,發展中國家應該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積極拓寬勞動力轉移渠道,推動勞動力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對接。
參考文獻:
[1]蔡昉。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 [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馬培生:《勞動經濟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1 年版。
[3]趙履寬、楊體仁等。《中國勞動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目標、改革》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
[4]周天勇:勞動與經濟增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楊宜勇等著:就業理論與失業治理,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6] 袁倫渠.勞動經濟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7] 王裕國,陳愛民.中國勞動力市場與就業問題[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endprint
長期勞動力:難于監督的任務生產技術
假定一個農場。需要選擇不同的技術進行生產。每一項技術在必須監督的任務及可以由臨時工完成的任務之間有不同比例組合。例如,一項生產技術需要準確及時的使用灌溉及化肥。假設每完成一單位任務需要一單位(比如一人一小時)的勞動,難于進行監督的勞動將由長期勞動力完成,描述監督性—非監督性任務生產的等產量線的各種不同組合,也可以用需要從事不同任務(以獲得相同產出)的長期勞動力及臨時勞動力的組合來表示,我們假定他們它們分別是LP,LC,下圖顯示了相應的等產量曲線。現在雇主面臨不同的長期及臨時勞動力的工資,將其分別表示為WP,WC生產效率要求對于既定的產出,要選擇那些最小化成本,即wplp+wplc的技術。當長期勞動力工資與短期勞動力工資比例變化時,雇員會采取不同的生產技術,因此會有不同比例的長期及臨時勞動力。具體說來,當長期/短期工資下降時,成本線變得更陡。成本最小化的點會變化,從而導致勞動力中長期勞動力與短期勞動力比例上升。由此得出:長期勞動力與短期勞動力的比例與長期勞動力工資與短期勞動力工資的比例成反比。
生產技術
長期工資的決定
假定一個雇主,他面臨一個臨時勞動的給定工資水平。在勞動力市場完全競爭的情況下,該雇主無法改變這個臨時工資的水平。在這個工資水平下,長期勞動力有足夠激勵去充分執行未監督的任務嗎?這個長期工資必須比較高,從而使工人在未提供充分努力條件下失去工作所帶來的損失比較大。因此,該工資水平的決定也取決于該工人對未來收益及損失大的評價。我們假設每個時期,工人將未來N個時期納入考慮,因此,他也將考慮現在的決定對未來N時期收益及損失的影響因素。當前的決定是在工作中努力還是偷懶,未來的損益則來自于是否續簽長期合同。我們假設,在當期接近尾聲的時候,偷懶可以被發現,而在此之后,工人會被解雇。同時,被解雇工人將再不能獲得長期工作的機會而只能以臨時工的身份工作。現在很容易寫下描述無偷懶約束的方程。為此我們引入一個符號:即偷懶行為所導致的當前收益,用G表示無偷懶行為的約束要求這個收益應當低于所預期的損失。當然,雇主不需要支付高于確保雇員不偷懶,即滿足這個約束的工資,由此,在給定的長期工資條件下,收入將等于預期損失:G=N(wp-wc)。方程的右邊代表了偷懶的預期損失,由于工人的預期時間長度為從當前到未來N期,如果今天偷懶導致每期損失為(wp-wc)
雇主基于利益的考慮,必然會使:
對于每一個可以想象的臨時工資,此方程決定了一個長期工資,由此,我們可以使用上述所描述的等產量曲線所代表的生產技術,推出長期及臨時勞動力的需求函數。將兩個需求加在一起可得出總勞動力需求,當臨時工資上升時,總勞動力需求也發生變化。當總勞動力供給被固定為L時,使總勞動力需求等于L的工資為均衡工資,經濟也處于均衡狀態。這里的勞動力總需求中,部分是長期勞動力需求。在(a)式中長期勞動力工資WP必須大于wc,因此,所有人都偏好成為長期勞動力。WP是使不偷懶約束滿足的最低工資。在這種均衡條件下,相同的勞動力一定得到不同的待遇,雇主為防止雇員偷懶必須支付較高工資,而其他人則只能干臨時工并獲得較低的工資。
長期勞動力:臨時工作
季節性收入波動
一個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活,耕種中的第一個現象就是農業季節性的存在。我們可以將農業生長周期分為農忙季節和農閑季節。在農閑季節,農業生產活動水平相對比較低,而農忙季節則包含了大部分農業生產中的體力勞動,尤其是農作物的收獲。因此,農閑季節的勞動力需求就相對較低,而農忙季節則會迅速上升,這種波動自然會反映在現貨市場臨時勞動工資水平的變化上。在農閑季節較低,而農忙季節較高。
二、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勞動力市場也由傳統的行政計劃配置轉變為市場調節配置。現階段我國勞動力市場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同時問題依然存在。
第一,勞動力市場發育不平衡。從全國不同地區來看,城市勞動力市場發育快于農村勞動力市場發育,東部地區勞動力市場發育快于西部地區勞動力市場,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適齡人口所占比重不斷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需求增長緩慢,勞動力市場總量供過于求,是現階段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一個突出矛盾。
第二,勞動力素質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要。從總體的教育水平看,我國城鄉勞動力素質處于較低的水平。國家對職業教育和勞動培訓的經費投入不足,職業介紹機構的功能不完善,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三、完善勞動力市場的政策建議
(1) 健全勞動力市場體系。完善就業組織網絡,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管理機制和基層平臺。改變過去勞動部門只管城鎮就業的狀況,整合勞動力市場,統一城鄉分割、積極正確引導勞動力資源的正常、有序流動。
(2) 制定正確的促進就業政策。政府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對投資者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給予扶持,以擴大就業。對一些企業采取鼓勵措施,比如給予一定的投資補助和稅收優惠,即投資者投資于新辦企業,或舊企業的更新改造,每創造一個新的就業崗位將從政府獲得一定的投資補助或稅收減免。
結論
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與市場發育緊密相聯,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決定勞動力市場的發育,勞動力市場發育狀況是市場運行機制的反映。因此,我國勞動力市場發育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過程。全球和區域范圍的經濟一體化對國際勞動力市場既有抑制也有刺激作用,發展中國家應該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積極拓寬勞動力轉移渠道,推動勞動力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對接。
參考文獻:
[1]蔡昉。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 [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馬培生:《勞動經濟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1 年版。
[3]趙履寬、楊體仁等。《中國勞動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目標、改革》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
[4]周天勇:勞動與經濟增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楊宜勇等著:就業理論與失業治理,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6] 袁倫渠.勞動經濟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7] 王裕國,陳愛民.中國勞動力市場與就業問題[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endprint
長期勞動力:難于監督的任務生產技術
假定一個農場。需要選擇不同的技術進行生產。每一項技術在必須監督的任務及可以由臨時工完成的任務之間有不同比例組合。例如,一項生產技術需要準確及時的使用灌溉及化肥。假設每完成一單位任務需要一單位(比如一人一小時)的勞動,難于進行監督的勞動將由長期勞動力完成,描述監督性—非監督性任務生產的等產量線的各種不同組合,也可以用需要從事不同任務(以獲得相同產出)的長期勞動力及臨時勞動力的組合來表示,我們假定他們它們分別是LP,LC,下圖顯示了相應的等產量曲線。現在雇主面臨不同的長期及臨時勞動力的工資,將其分別表示為WP,WC生產效率要求對于既定的產出,要選擇那些最小化成本,即wplp+wplc的技術。當長期勞動力工資與短期勞動力工資比例變化時,雇員會采取不同的生產技術,因此會有不同比例的長期及臨時勞動力。具體說來,當長期/短期工資下降時,成本線變得更陡。成本最小化的點會變化,從而導致勞動力中長期勞動力與短期勞動力比例上升。由此得出:長期勞動力與短期勞動力的比例與長期勞動力工資與短期勞動力工資的比例成反比。
生產技術
長期工資的決定
假定一個雇主,他面臨一個臨時勞動的給定工資水平。在勞動力市場完全競爭的情況下,該雇主無法改變這個臨時工資的水平。在這個工資水平下,長期勞動力有足夠激勵去充分執行未監督的任務嗎?這個長期工資必須比較高,從而使工人在未提供充分努力條件下失去工作所帶來的損失比較大。因此,該工資水平的決定也取決于該工人對未來收益及損失大的評價。我們假設每個時期,工人將未來N個時期納入考慮,因此,他也將考慮現在的決定對未來N時期收益及損失的影響因素。當前的決定是在工作中努力還是偷懶,未來的損益則來自于是否續簽長期合同。我們假設,在當期接近尾聲的時候,偷懶可以被發現,而在此之后,工人會被解雇。同時,被解雇工人將再不能獲得長期工作的機會而只能以臨時工的身份工作。現在很容易寫下描述無偷懶約束的方程。為此我們引入一個符號:即偷懶行為所導致的當前收益,用G表示無偷懶行為的約束要求這個收益應當低于所預期的損失。當然,雇主不需要支付高于確保雇員不偷懶,即滿足這個約束的工資,由此,在給定的長期工資條件下,收入將等于預期損失:G=N(wp-wc)。方程的右邊代表了偷懶的預期損失,由于工人的預期時間長度為從當前到未來N期,如果今天偷懶導致每期損失為(wp-wc)
雇主基于利益的考慮,必然會使:
對于每一個可以想象的臨時工資,此方程決定了一個長期工資,由此,我們可以使用上述所描述的等產量曲線所代表的生產技術,推出長期及臨時勞動力的需求函數。將兩個需求加在一起可得出總勞動力需求,當臨時工資上升時,總勞動力需求也發生變化。當總勞動力供給被固定為L時,使總勞動力需求等于L的工資為均衡工資,經濟也處于均衡狀態。這里的勞動力總需求中,部分是長期勞動力需求。在(a)式中長期勞動力工資WP必須大于wc,因此,所有人都偏好成為長期勞動力。WP是使不偷懶約束滿足的最低工資。在這種均衡條件下,相同的勞動力一定得到不同的待遇,雇主為防止雇員偷懶必須支付較高工資,而其他人則只能干臨時工并獲得較低的工資。
長期勞動力:臨時工作
季節性收入波動
一個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活,耕種中的第一個現象就是農業季節性的存在。我們可以將農業生長周期分為農忙季節和農閑季節。在農閑季節,農業生產活動水平相對比較低,而農忙季節則包含了大部分農業生產中的體力勞動,尤其是農作物的收獲。因此,農閑季節的勞動力需求就相對較低,而農忙季節則會迅速上升,這種波動自然會反映在現貨市場臨時勞動工資水平的變化上。在農閑季節較低,而農忙季節較高。
二、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勞動力市場也由傳統的行政計劃配置轉變為市場調節配置。現階段我國勞動力市場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同時問題依然存在。
第一,勞動力市場發育不平衡。從全國不同地區來看,城市勞動力市場發育快于農村勞動力市場發育,東部地區勞動力市場發育快于西部地區勞動力市場,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適齡人口所占比重不斷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需求增長緩慢,勞動力市場總量供過于求,是現階段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一個突出矛盾。
第二,勞動力素質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要。從總體的教育水平看,我國城鄉勞動力素質處于較低的水平。國家對職業教育和勞動培訓的經費投入不足,職業介紹機構的功能不完善,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三、完善勞動力市場的政策建議
(1) 健全勞動力市場體系。完善就業組織網絡,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管理機制和基層平臺。改變過去勞動部門只管城鎮就業的狀況,整合勞動力市場,統一城鄉分割、積極正確引導勞動力資源的正常、有序流動。
(2) 制定正確的促進就業政策。政府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對投資者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給予扶持,以擴大就業。對一些企業采取鼓勵措施,比如給予一定的投資補助和稅收優惠,即投資者投資于新辦企業,或舊企業的更新改造,每創造一個新的就業崗位將從政府獲得一定的投資補助或稅收減免。
結論
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與市場發育緊密相聯,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決定勞動力市場的發育,勞動力市場發育狀況是市場運行機制的反映。因此,我國勞動力市場發育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過程。全球和區域范圍的經濟一體化對國際勞動力市場既有抑制也有刺激作用,發展中國家應該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積極拓寬勞動力轉移渠道,推動勞動力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對接。
參考文獻:
[1]蔡昉。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 [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馬培生:《勞動經濟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1 年版。
[3]趙履寬、楊體仁等。《中國勞動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目標、改革》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
[4]周天勇:勞動與經濟增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楊宜勇等著:就業理論與失業治理,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6] 袁倫渠.勞動經濟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7] 王裕國,陳愛民.中國勞動力市場與就業問題[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