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
摘 要:現代社會中,各種與大學生相關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使得大學越來越受到關注,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能夠更好地解決與大學生相關的各種社會問題和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把握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和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更為迫切。本文從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和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入手,提出個人思考。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是現代社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群特殊的群體。大學生的心智、人格正在從青少年向成年進行過渡和轉變,最后逐漸成熟和獨立。但由于大學生本身的不成熟和社會中各種現象的綜合影響,使得他們在處理某些問題時會出現情緒不穩定、心理失衡等現象,這些現象有時甚至會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因此,各大高校有必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大學生由于家庭因素、個性特征、文化差異、個人經歷不同等許多因素的影響,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會存在著各種差異。近年來學界已經開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投入了更多的關注。
一項以全國12.6萬名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20.23%的學生存在著不同的心理障礙。據北京16所大學的聯合報告,因心理、精神方面疾病導致休學、退學的人數占總休學退學人數的37.9%和64.4%。清華大學在死亡和退學的學生中,精神分裂癥占60%,中國人民大學因患精神分裂癥死亡的學生占死亡學生總數的33.3%。有關單位對南京4所高校的一萬多名大學生精神狀況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心理問題,有11.7%的學生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另外,對南京市608名學生的調查發現,有過心理危機的人數占75%。一項由四川農業大學學生組織的調查問卷顯示,95%的大學生認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值得重視”。南開大學一項對天津市20所高校2.3萬余名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有25.26%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障礙或疾病。一位學者于2007年10月在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四川師范大學、四川大學就大學生心理健康對4400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數據顯示:有心理障礙疾病或問題的人數占學生總人數的59%,其中有12%的學生感到心理是空虛的;15%的學生對自己缺乏信心或沒有信心;10%的學生有完全的從眾行為;6%的學生戀愛動機不明確;16%的同學感到社會壓力大,不知道如何適應社會。
除此外,全國有許多高校都對本校的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做過調查。例如浙江林學院采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對該校不同經濟背景家庭的102名經困生、101名經富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經困生除軀體化和敵對因子外,
其他因子顯著高于經富生和全國常模;經富生在恐怖、偏執因子上顯著高于全國常模,抑郁因子顯著低于常模;經富女生心理最健康,而經困女生心理最不健康。有學者使用UPI(大學生人格問卷)對大連工業大學2007級3219名大學生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新生整體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男生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好于女生;大部分新生心理問題表現為自我評價低、學習障礙、人際關系不良、情緒穩定性差等入學適應問題。
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十分突出,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大學生今后的發展。大學生已經逐漸成為弱勢群體,很大部分學生的心理都處于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來源有:學習的問題;生活的問題;就業的壓力;郁悶迷茫情緒普遍存在于本科在校大學生中;大學生的婚戀觀對其心理的影響;對網絡的依賴程度逐步增強,人際交往能力下降。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從這些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可以看出我國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最終導致了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在高校大學生中滋生蔓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不明顯
目前,一些教育者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作為教育工作導向的同時,卻忽視了構建層級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意義;在教育過程中以教育目的為根本指向和總目標的同時,未能根據實際需要生成必要的層級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事實上每個學生心理素質的基本結構和心理發展的起點、特征等都是不同的。一味生搬硬套地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卻不重視根據需要建構層級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只會造成教育缺乏可操作性,使教育的實施過程封閉化、僵硬化,脫離與實際的聯系,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也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
義;還有的教育者雖然設置了具體層級目標,卻未重視教育目標的動態發展性,常局限于解決某一階段的教育問題,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個體需要及時地調整或生成教育目標以推動學生心理素質的可持續發展,造成教育目標僵化不前。
2.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視不夠,
缺少專業的師資力量,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程度不高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求任課教師首先要具備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其次要有扎實的心理學基礎和很高的專業素養,再次還要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重要性的正確認識和良好的工作態度。但是現在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是由德育工作教師或輔導員兼任,他們并未系統學過心理學知識,或者并未受過心理學專業訓練,經常采用教導、訓誡的方式進行授課,甚至有的教師自身人格和心理素質都存在缺陷。一些咨詢員憑借主觀臆斷下結論,經常把心理問題擴大化或者“道德化”,等等,人為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期望學生達到自己“預設”的要求與標準,這不僅未能幫學生構建積極的心態,反而危害了其身心健康;還有部分教師咨詢方式單一,忽視了教育途徑的多樣性和針對性,由于性格等原因,面對面咨詢方式使部分羞怯、封閉的學生望而卻步。
3.從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性”制宜的角度來看,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針對性不夠
所謂因“時”制宜,是指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學生面對的主要問題是不一樣的,比如,大一學生主要是心理斷乳、適應的問題,大四學生則是升學、就業以及后續自己的情感問題,因此教師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時候應有所側重。endprint
因“地”制宜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內容應從本院校作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實際情況出發來設置,即不僅要根據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共同規律來設置內容,也要關注他們此時此地的心理需求。
因“性”制宜則是指在當前的文化背景下,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問題、心理需求是有差異的,讓同性別的教師給同性別的學生上課,和同性別的學生探討、互動,更能產生心靈的共鳴。
4.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放力度不夠
在全國有許多的高校都沒有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有的學校只在大一新生入校時舉辦一兩次心理健康講座,有的學校在校內開展了心理健康相關的選修課。但是很少有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課列入必修課的行列中。使得許多大學生自大一之后就沒有再接受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學校雖然開始有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但事先設置了相應的教學目標和主要內容,最后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課缺少針對性。
5.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缺乏靈活性
從以往的課堂教學情況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授課形式仍然主要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教學形式單一、教學交流單向、教學手段傳統。學生的情感、態度、需要、反饋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基本都被省略或忽略。在教學手段上,雖然大多數教師也能用多媒體制作Powerpoint進行教學,但所做課件更多的是板書的替代或補充,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使課堂突破時空的限制,達到聲感、形感、動感的有機結合。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改進措施
1.加強家校合作
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學校單方面的責任,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學生家庭的重要責任。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重視家校合作這一項重要途徑。家庭因素在大學生心理健康中的影響日益突出,使得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不能回避家庭因素。
目前,我國在這方面已有大量的相關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貧困家庭背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研究、離異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家庭環境因素(如家庭教養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家庭背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研究、出身富裕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等諸多方面。
2.增強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升教學科學性
教師自身的素質直接決定其教育行為。教學實踐表明,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是制約心理健康課教學實效的“瓶頸”。重視對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和保障。
教師除了要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外,還應該在知識的廣度上下功夫,努力健全知識結構,廣泛延展思維觸角。只有這樣才能夠使課堂變得更加的生動。為了給學生做好表率,教師還要鍛造自己自信、樂觀、開朗、熱情、富有愛心、善解人意、樂于助人的品質。沒有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
教師還應該根據心理健康課程本身的特點,“量體定做”出全新的教學理念:即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和核心,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積極成長的強烈愿望和巨大潛能;教師在課堂上應是引導
者、幫助者和支持者;師生關系更多的是共同參與、體驗、分享和支持;而助人的最終目的是“自助”。
3.合理設置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目標
對于教師來說,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及需求,把具有共性的心理問題加以總結,建構課程目標,使課程能滿足學生需要,并根據具體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確定”因素調整、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使課程目標實現動態發展。通過課程的進行,讓學生了解自我、發展自我,培養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達到優化心理素質的目的。課程內容是目標的載體,由于課程目標的建構性特征,課程內容也不是毫無生機的“死水”,是“動態化”的知識,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教育心理學也證明,教育要發揮作用,必須以學生的實際問題為主要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想取得成效,必須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才能做到這一點。課程內容應避免過重的學術色彩,生成具體的生活化的課程內容,使學生在學習中消除疑慮,把課堂學到的內容應用于現實生活,促進心理發展。教育內容還應該多元化,教師要洞悉學生各方面存在或可能發生的心理問題,使教育內容全面化,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4.注重傳統與現代手段相結合,增強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傳統手段與現代手段相結合能令我們的課程更加直觀生動,更富有感染力,從而增強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加深學習印象,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現代教育技術為這種結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準備多媒體課件,把電影剪輯、動畫等元素融入進來,圖文并茂,加深印象,活躍氣氛,
提高興趣,增強課程的吸引力。
5.積極組織各種實踐活動
通過組織各種實踐活動,可以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自我發展和培養。社會實踐也是提高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大學生通過積極參加社會實踐,
包括社會考察、生產實習、畢業實踐、勤工儉學、參觀學習等,可以使大學生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更加深刻地認識社會,體驗人生,還有助于大學生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積極的認知評價和智力開發、提高挫折承受能力,促進心理素質的提高。
總之,雖然現代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面對當今如此復雜的社會環境,這些進步很明顯是不夠的。為了能夠為祖國培養更多的具有完全人格和優秀綜合素質的人才,學校應該進一步地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丁 薇,廖婷婷,鄭 涌,鄧碩寧.大學新生社會支持與自我價值感的相關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7(07):626—627.
[2]葉玉清.影響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與機制[J].中國青年研究,2006(04):75—77.
[3]郭志峰,谷 力,梁瑛楠.應用UPI對2007級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08(02):45—46.
[4]姜松梅.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討[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10):95—97.
[5]于雪琴.加強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J].江蘇高教,2008(05):153—154.
[6]石 紅,鄧旭陽.大學新生心理自我保健[J].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7]鐘 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體驗式教學的探索[J].梧州學院學報,2007(01):103.
[8]鄭 翔.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對策研究[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03):52—54.
[9]林 琳,劉偉佳.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學校衛生,2008(07):643—644.
[10]李瑞學,王文琴.關于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4): 50—51.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