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雷
摘 要:英語課堂教學需要師生平等對話的環境。本研究認為,在課堂教學中, 師生的話語權力生來就是不對等的;只有從機構話語的視角來研究課堂話語權才能真正把握師生話語權分配的基本規律;話語權的實施是個動態的過程,在課堂言語交際中,教師通過學生的打斷、修復和糾正等話語策略實現和調節話語權。
關鍵詞:英語課堂;話語權;課堂教學;語語策略
課堂話語研究一直以來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領域,最早起源于國外以Bellack et al(1966)和Sinclair,Coulthard
(1975)為代表的對課堂話語模式的研究。隨著語言學和二語習得等學科的蓬勃發展,很多學者分別以這兩個領域為研究對象研究課堂話語(Seliger,1977;Tsui,1995)。目前國內對課堂話語的研究主要也是根據這兩個方向展開。其中有Sinclair和Coulthard的追隨者們利用其IRF(引發—反應—回饋)理論對課堂教學話語進行實證性研究(李素枝,2008;張浩群,2009);也有從Swain提出的輸出假設的角度來進行話語分析(周星,2002)。當然還有從語用學話語分析的角度進行研究(鄧軍,2008;李紅英,2009;李慶生,2011)。國內研究課堂話語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例如文獻綜述(徐飛,2005; 楊血燕,2003)、層級分析法(吳宗杰,1995;路揚,1996)、語言學視角分析法(孫倚娜,2003;周軍平,2006;黃聰聰,2007)、對比分析法(孫小麗,2007;胡青球,2007)等。但是總的而言,這些相關的研究主要是把外國的相關理論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來,缺乏本土性的系統化研究(林正軍、劉永兵、王冰,2009)。
一、話語權與課堂教學
隨著話語分析這門學科的不斷發展,專家學者們對機構性話語的研究逐步取代對日常對話的研究,成為話語分析重要的研究對象。機構性話語主要通過描寫和分析特定工作場所中的話語,分析機構中話語與文化,話語與權力,話語與身份之間的關系(孫詠梅、徐浩,2013),其研究廣泛應用于法庭話語、醫患關系等領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歷史文化、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我國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社會角色的不平等造成話語權力的不對稱。有學者甚至認為,在我國課堂教學中存在教師“話語霸權”的現象,這種現象嚴重阻礙了師生平等的交流(饒國慧、羅瑞麟,2006)。結合社會因素和權力構建因素來分析課堂教學的話語特征,構建平等的師生交流平臺和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成為課堂教學話語分析新的發展趨勢。
二、課堂教學中話語角色與話語權分配
Thomas(1991)認為,在言語交際中,會話參與者的關系有社會角色的關系和話語角色的關系之分。社會角色關系指的是參與者與其他參與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如身份、地位等,是宏觀的、相對穩定的;而話語角色關系指在交際過程中,參與者通過信息傳遞與其他參與者產生的關系,隨著會話交際的產生而產生,隨著會話交際的結束而結束,是微觀的,動態的。
在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社會角色關系并不對稱,是主導和被主導的關系,具有相對穩定的特質。這種社會角色關系在會話中即反映為話語權的不對稱。而師生之間的話語角色關系錯綜復雜,會隨著課堂教學活動的進行瞬息發生變化。它既受到社會角色關系的影響,又受到言語交際中話語權力的再分配的影響。
1.社會角色關系與話語權力的分配
機構性話語主要通過描寫和分析特定工作場所中的話語,分析機構中話語與文化,話語與權力,話語與身份之間的關系。話語互動在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種信息的交換,但實質上卻有可能反映出權力的分布以及對支配權和控制權的爭奪等等。話語權力既指言語行為過程中占有某些強有力的話語資源,也指這些話語資源持有者背后的社會因素。也就是說,說話人通過強勢的話語實施權力,是因為他們在社會上享有優勢,例如,身份優勢、權力優勢、年齡優勢、性別優勢、知識優勢,等等。
在課堂教學的言語交際中,教師較學生而言有著身份上的優勢、年齡上的優勢以及知識上的優勢,因此享有絕對的話語權力。在英語口語教學課堂情境下,教師可以通過打斷、糾正、重復以及轉換話題等策略實施話語權力,但是反過來,學生往往不能對老師實施相同的策略和權利。這種話語權力的極度不平衡很容易造成課堂上教師話語的膨脹及學生話語的沒落,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交際能力、個性發展以及師生關系都造成負面影響(饒國慧,2006)。
2.話語角色關系及話語權力的第二次分配
英語口語課堂教學言語交際既屬于機構話語,又不同于一般的機構話語。因為口語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這種模擬的語言環境既可以是日常言語交際,也可以是商務談判、辦公室話語、法庭審判等機構性話語。隨著課堂教學活動的進行,話語權力也在進行第二次分配。
Thomas(1991)根據信息接收者接受信息的話語權力,把信息接受者分為受話者(addressee),旁聽者(auditor),觀眾(audience),旁觀者(bystander/overhearer)和竊聽者(eavesdropper)。
受話者是指某一話語的直接對象;旁聽者也是語言事件的參與者,但并不是話語的直接對象;觀眾是言外行為實施的對象,是言語事件正式、積極的參與者,在言語活動中發話的權力小,一般不允許參與談話;旁觀者是言語活動的在場人物,但是他們不是說話者的話語對象,一般沒有發言權;竊聽者不是言外行為實施的對象,不是言語事件的正式或合法的參與者。
英語課堂教學交際中話語角色是的動態關系,隨著話語權力的第二次分配發生變化。根據話輪轉換的基本規則,在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中,每次只有一個說話人獲得話輪,并且說話人和聽話者雙方的角色相互轉換,是隨著課堂教學活動的進行不斷發生變化。例如,在一堂英語口語課中,口語教師剛開始可以是信息產生者,學生扮演的是觀眾的角色,但是教師可以通過對某一學生的課堂提問和對話使教師和該學生變成說話人和受話人的關系,其他同學扮演旁觀者的角色;教師還可以通過分組討論使每一組同學交替扮演說話人的角色—受話者的角色—旁聽者的角色,而自己則扮演旁觀者甚至是偷聽者的角色。這個動態的過程實質是話語權力第二次分配的產物。endprint
一般認為,言語活動中的聽話人在交際中屬于比較被動的角色。但是本研究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聽話人在言語活動中不是被動的,而是和說話人一樣,是言語活動的創造者,其對言語活動的參與程度直接影響著說話者的言語活動。
三、課堂話語權與話語策略
近十年的研究表明,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被看作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該盡量避免干預學生的話語行為,例如,打斷、修復和糾正等行為。但是本研究認為,打斷、修復和糾正等行為并非簡單的干預行為,而是教師進行言語交際時有效的話語策略。這種話語策略調節著話語雙方社會角色關系和話語角色關系。
話語策略是話語權力實施的手段,是說話者在言語交際中,通過話語實現自己社會角色和機構身份的基本途徑。話語權力通過話語策略的直接分配,重新建立師生雙方話語角色關系,有利于雙方在新的一輪話語交際中對自身話語角色的轉換和認同。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打斷和修正來強調自己受話者和聆聽者的身份,從而鞏固回答者說話人的身份;也可以通過向全班重復回答者的某些語言,使原本扮演旁聽者的其他同學變成受話者。
四、結語
在英語課堂教學這種機構環境下,師生話語權的實現是個動態的過程。師生可以通過話語策略實現、鞏固甚至轉變其在交際過程中所構成的話語角色。對課堂話語的研究,有利于把握課堂話語的基本規律,構建一個更加平等和諧的英語課堂環境。除了對師生話語權及話語角色的研究以外,今后的研究還可以圍繞學生之間的話語進行分析。此外,還可以進行相關的實證研究,搜集真實的英語課堂教學語料,應用話語分析的研究方法,對這些語料進行分析。還可以研究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交際過程中,話輪轉換、相鄰對、重復、修正、打斷、沉默等因素對交際雙方的話語角色轉換和認同起到怎樣的調節作用。
參考文獻:
[1]Bell A.Language Style as Audience Design[J].Language in Society,1984(02).
[2] Richards K.“Being the teacher”: Identity and Classroom Conversation[J].Applied Linguistics,2006(27).
[3]谷小娟,李 藝.語言與身份構建: 相關文獻回顧[J].外語學刊,2007(06).
[4]黃 滔,趙勇青,陳 婧,陸文玥.模擬機構身份介入對學習者語言輸出的效果——一項基于英語演講學習者的調查[J].外語界,2012(06).
[5]蘭良平,韓 剛.教師身份構建——課堂提問遭遇沉默的會語分析[J].外語界,2013(02).
[6]李戰子.身份理論與應用語言學研究[J].外國語言文學,2005(04).
[7]袁周敏.社會心理學與語言學視角下的身份研究[J].外語學刊,2011(04).
(作者單位:湖北經濟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