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萍 胡峰
[摘要]實踐證明,長三角地區的制造業企業以代工方式“低端嵌入”全球價值鏈,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長三角地區的代工企業應在承接國際高端產業轉移的基礎上,有效利用國內各區域的比較優勢,將部分勞動密集型生產制造環節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延長在國內的產業鏈環節,進而構建以本土企業為主的國內價值鏈(NVC),成為國內價值鏈的治理者,從而實現以一個更加均衡的國內生產體系網絡嵌入全球價值鏈(GVC),通過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上的資源整合,實現以本土企業成長帶動代工制造業的優化升級。
[關鍵詞]長三角地區;代工制造業;雙重產業轉移;本土企業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4)12-0059-05
一、前言
自二戰結束后,國際分工主要經歷了三大階段: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以及產品內分工。雖然目前這三種方式都還存在,但隨著勞動分工的不斷深化,產業內乃至產品內分工的方式得到了空前發展。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指出,勞動分工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大的價值。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生產網絡就是建立在勞動分工的基礎上,把原本在同一個企業內執行的產品生產鏈垂直拆分成若干個不同環節和工序,并出于對比較優勢的考慮,把在本企業內部操作不具有優勢的非戰略核心環節轉移到相對來說具有比較優勢的不同國家或地區,這樣就實現了生產鏈的“片段化”空間分布。依據邁克爾·波特的研究,每個企業都是在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各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都可以用價值來衡量,也即生產鏈對應的各環節是價值單元。由于分工的存在,一個企業可能只專注于生產鏈上的某一個環節,創造的只是部分價值,將從事不同經濟活動的企業從價值的角度來界定,便形成了相對應的產業價值鏈。通過對全球空間上的“片段化”生產環節和工序進行重新整合,就構筑了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G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