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翔
摘要:本文旨在對首都北京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從促進北京實現可持續發展角度,如何使北京經濟增長提質增效提出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城市經濟;發展模式
北京,作為首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對各方都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和信息等生產要素進入市場逐步流通后,北京因為信息靈通、交通便捷、生產協作方便、市場活躍等有利條件,工業和人口迅速集聚,資本的積累和擴張推動著經濟總量不斷攀升,逐漸發展成為一座世界級特大城市。但是,產業結構失控和城市擴張無序,給北京經濟當前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也帶來了大量的現實問題。
一、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北京以其有利的區位,相對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較多的就業機會、方便的服務設施和協作配套條件,以及相應的經濟和社會的積聚效益,對經濟的集聚具有較大的吸引力。但是,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并不能完全解決生產力、產業結構合理布局、人口規模控制有效、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等問題。
(一)產業布局不合理,低端產業過多聚集。在利潤最大化驅使下,各種工業、商業、企業乃至個體經營者蜂涌而入,北京的優勢產業發展和“一、二、三”產業結構的分布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和控制。“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5%”是支柱產業的一般標準,北京市符合這一標準的產業有金融業、批發零售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及軟件業、房地產業租賃及商業服務業等六大產業。可以看到,符合該標準的六大產業全部為第三產業。產業關聯性較大、最能吸收現代科技成果的現代制造業未能在前十大產業中取得一席之地。以2007年為例,北京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了721%,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而同年北京現代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的增加值分別為7670億元和7251億元,占第二產業比重分別為306%和289%,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水平。
在產業內部結構中,以服務業為例,位于北京中關村主干道上的天作商城,其華麗、光亮的外表下卻聚集了各種低端密集產業:經營批發玩具畫片、裁剪簾布、粘鉤店、手機貼膜、水培花藝、寵物店等等,各種商販充斥其間。各式各樣的人在昏暗的燈光下忙碌著,廉價的地下室成為他們棲身的居所。同樣,20實際80年代中期形成的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地處城市中心地帶,因為交通便捷,尤其適宜北京零售小店進貨,逐漸成為了廉價購物者的寶地。從賣服裝的路邊攤開始,經過多年發展,動批逐漸成為如今這樣一個營業面積30萬平方米、從業人員超過3萬、年營業額200多億的服裝批發聚集地。這種大量低端產業占據著優質資源的現象,只是一個縮影,北京發展到今天,這樣的低端產業數不勝數,他們占據著這座核心城市大量的優質資源。從長遠來看,現代化、世界型大城市的發展,不可能長期依靠增加外來廉價勞動力來維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
(二)人口膨脹導致經濟發展成本增加。城市工業經濟形成一定規模以后對人口的繼續集聚產生引力作用。對一個城市來說,人口決定了它的活力。這是一個顛覆不破的真理。他們的遷徙為這座大都市添加了新鮮的血液,帶來了發展的活力,年輕人前衛的消費觀和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使他們不吝嗇于消費,這極大的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城市越來越繁華,于是又吸引了更多年輕勞動力不斷的涌入。在首都這樣一座世界大城市,在一個房價接近七萬的域區里,寄居著大量外來人員從事著最低效、最粗放的產業。大量的外來人口沒有為城市帶來核心價值,他們消耗了太多的資源。這樣一個雙輸的局面,只能讓城市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低效、越來越混亂無序,無休止的聚集在讓更多人享受到現代化生活的同時,帶來了更多麻煩。 統計顯示,北京的常住人口以每年近60萬人的速度持續增長,近兩三年增速略有所放緩。201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148萬人,較2012年增加455萬人,增長22%。有專家表示,北京目前常住人口已是1986年的兩倍多,相當于“26年長出一個北京城”。北京748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上,人口密度達到了每平方公里有11500人,遠超國際標準。據報道,今年9月1日是中小學開學日,在尾號限行的情況下,市區早高峰交通擁堵指數在80以上,創下今年最高值,交通指數的嚴重擁堵持續時間為1小時15分鐘,接近爆表。近千萬流動人口的增加,給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帶來了巨大的成本支出。交通的擁堵耗費了人們的時間與精力,人們每天花費四五個小時來回于城內的辦公室與城郊的住宅區,這樣的城市何來效率可言。工業和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現象,確實是客觀經濟規律的一種反映。有限的生產要素集中在北京,取得了聚集效益和規模經濟。但是,生產要素和城市功能的過度集中,也導致了北京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資源嚴重緊張、生態環境惡化。
(三)區域經濟長期得不到協調發展。作為大都市的北京,與河北等周邊地區之間的經濟關系是建立在單向吸收的模式下,周邊城市的能源、原材料、半工業品源源不斷被輸送到北京這個中心城市,使北京成為冀中北區域內發展速度和發展狀態最好的城市,有著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生產能力,而周邊城市的發展速度相對一直較慢,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長期難以改變。作為“首善之都”,對周邊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以及促進協同方面的作用應該得到有效發揮。縱觀國外,以一座核心城市為坐標形成的城市群,由一極轉向多極是明顯特征,使得國家經濟整體競爭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如美國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巴黎城市群和日本東海岸城市群,這些區域都在國際經濟舞臺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其中,美國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產業分工布局最完善,城市群中各城市都有明顯的個性特征,都有占優勢的產業部門,發揮著各自特定的功能。比如紐約優勢體現在金融、貿易和管理等方面;費城是美國東海岸主要的煉油中心和鋼鐵、造船基地;波士頓則以高科技行業為主,是僅次于硅谷的美國微電子技術中心,各大城市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了城市群巨大的整體效應。巴黎城市群在人口與土地規劃上最具合理性,多中心和衛星新城的空間布局,使得工業集聚區和遠郊的商業性服務業、運輸業產業分工明確。日本東海岸東京城市群交通港口一體化最為明顯。而包括荷蘭在內的歐洲國家城市群,則是大中小城市均衡分布,城鄉均衡分布后,形成城鄉共處的區域。因此,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發展以北京為中心的城市群,解決北京與周邊城市發展之間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提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迫在眉睫。
二、實現首都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北京市“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成果,著眼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推進產業深度調整升級”和“堅持高端、高效、高輻射的產業發展方向,以提升產業素質為核心,顯著增強首都經濟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總體安排。結合這一思路,就北京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出三點建議:
(一)合理布局產業結構。北京在經濟發展上具有多方面優勢,包括強大的技術力量,完善的交通通信和信息樞紐與優越的協作條件,這些有利條件應使得北京成為高新技術和相應產業的最優區位,使北京的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處于較高的層次。堅持服務經濟、總部經濟、知識經濟的發展定位,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以制定運用價格、稅收、信貸等經濟手段為主,行政和法律手段為輔,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調節與宏觀調控相結合的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新機制,合理調控“一、二、三”產業布局。
具體而言,其一,對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企業,提高其生存成本,促進低端產業加快調整退出。要明確產業和功能疏解對象,以扼制“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為目標,加快清退一般性產業;根據產業調整重點,嚴格審批限制,對現存重污染、高能耗、高水耗、存在安全隱患等限制、淘汰類產業,加大監督控制力度,通過采取清理整頓、限期整改等有效措施,實現高端產業的發展和低端傳統產業的退出調整。加大向第二產業的投入力度,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業,使之對國民經濟發展起更大的帶動作用。其二,提高新增產業項目準入門檻,明確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標準,完善稅收征管,嚴控低端產業無序發展。建立重點產業和重大項目篩選評價機制,把土地投資強度、產出效率和能耗、水耗、環保、就業等指標作為項目篩選的重要依據,實行差別化區域準入政策。對積極轉移產業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租金、稅收等優惠政策。通過優惠政策的支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給科技創新高級技術開發以必要的產業扶持,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都市型現代農業,提高金融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水平,鞏固服務業主導的高端產業發展格局,實現北京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合理和完善。
(二)有效調控人口規模。在解決的路徑上,首先,應以產業疏導引導人口疏導。細化落實各項具體措施,通過統籌協調,對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進行人口評估和交通評價、水資源評價,建立與人口調控掛鉤的政府投資、公共資源分配機制,遏制人口無序過快增長。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已就地淘汰一批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存量產業,實現了213家污染企業停產退出,完成全年任務的71%。其次,可以通過試行戶籍指標來調控人口規模,把戶籍指標傾向于高科技產業、金融業、高端服務業等高層次人才,疏解區域性物流基地和專業批發市場等流動人口聚集產業。比如“順義模式”對“低端產業”的調控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針對廢品回收行業以外地人居多的顯示,通過集中投入5000萬元統一設置8個再生資源臨時收購點,將廢舊物回收率提高到95%以上,使得從事回收的外地流動人口數從3000多人縮減到832人,實現了對“不需要的人才”和“低層次人才”的嚴格控制。第三,進一步分化北京的城市功能,在周邊打造多個功能定位較為明確的衛星城。在進行較好規劃的基礎上,通過建設衛星城來分散部分中心城區人口。根據可能條件,集中有限的資金、有重點、有選擇地利用已有一定基礎的城郊小鎮,對市政基礎設施進行改造,進行衛星城的建設。在疏散過多的產業和人口的同時,促進二者之間的一體化。功能完備的城市副中心,有著較為理想的環境、完善基礎配套設施,良好的公共服務,這樣,人們自然會被吸引“出去”,從而形成城鄉基本上是平等的,互補的,彼此各有特點側重的居住地,最終使不同的人各得其所。
(三)積極發展新型城市群。國家間的經濟競爭要求大國具備一定數量的大城市群。發展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新型城市群,有利于促進以北京為中心的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要發揮中心城市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先導創新作用,使周圍地區獲得發展契機。北京作為經濟增長極,通過產品、技術、人才、信息的流動,對周遍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發揮促進和帶動作用,提高其他地區的就業機會,對整個環渤海地區在技術層面形成很強的輻射力。從推動城市群發展的內部
結構看,產業整合和生產力的合理布局至關重要。參與京津
冀區域協作,占據龍頭地位的優勢和資源,將為北京的研發中心總部經濟和高端服務業帶來良好的機遇,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綜合競爭能力。
經濟中心的實力大小,交通運輸的輸送能力等,對城市群的經濟網絡順暢與否有直接影響。搞活以北京為中心的城市群經濟,提升城市群之間的生產能力,提高區域內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要通過各種公用工程基礎設施網絡來實現,其中尤以交通運輸網最為重要。要大力疏通各種經濟網絡,建設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保證各經濟區之間人流、物質流和信息流高效率的交流和聯系。提高市場化合作水平,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促進區域資金、人才、信息、技術等各種要素的優化配置,及各生產要素流動成本的不斷降低。在城市群建設和完善過程中,加強城市之間的聯系,不同的城市依據各自的優勢,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局面,發揮各自的優勢和資源,努力實現更廣泛的規模經濟和社會分工,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增強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城市經濟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美]阿瑟奧莎利著
[2] 《區域與城市研究》科學出版社 胡序威著
[3] 《經濟區域形成研究》中國物資出版社 孫海軍著
[4] 《半月談》201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