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剛
2014年2月,人總行下發《關于做好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銀發〔2014〕42號,以下簡稱《意見》。湖南省金融系統在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等多個方面精準、快速落實《意見》中各項措施,收效明顯。
一、主要做法
(一)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力度
湖南金融機構按照“宜場則場、宜戶則戶、宜企則企、宜社則社”原則,簡化審貸流程,實施優惠利率,增加信貸投放,確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理信貸需求得到滿足。1-7月,湖南12個市累計為“四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放信貸資金2896億元,同比多投放963億元,增幅達498%;共支持專業大戶21萬戶、家庭農場458戶、農民合作社1045個、產業化龍頭企業1112戶,貸款覆蓋率達205%。如常德桃源縣、益陽桃江縣農村信用社出臺《農民住房抵押貸款管理辦法》,確定對專業大戶的貸款比同檔次利率水平低10-35%,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成本。
(二)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
一是拓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擔保物范圍。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房等“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擴大“四類”主體的抵押擔保物范圍。1-7月,湖南12市“兩權”抵押貸款余額85億元,其中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余額為19億元,同比增長120%;如邵陽綏寧縣寨市鎮36戶農民以林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成立竹橋油茶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合作社的林農分別憑林權證向信用社辦理抵押貸款600萬元,種植油茶950畝。
二是實施差異化的信貸扶持政策。各涉農銀行業機構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經營規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差異化資金需求,提供多樣化的支持方案。同時,根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借款人的生產經營狀況、償債能力、還款來源、信用狀況
等因素,合理確定貸款的最高額度。如農行岳陽市分行根據規?;r業生產需求,將農村個人生產經營貸款由于100萬元擴大到300萬元;公司對農戶擔保貸款由5萬元擴大到100萬元。
三是結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特征創新信貸產品。據統計,1-7月,湖南12市各涉農金融機構為“四類”主體創新開展的信貸品種達33種。如懷化市建設銀行在會同、芷江縣等開辦“助保貸”業務,由政府財政首批出資500萬元鋪底風險補償金,共為縣域9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了2370萬元的信貸支持;株洲醴陵市推廣“訂單農業”加“產業鏈擔?!苯鹑谥С帜J綑C制,目前已累計發放“訂單農業”貸款187億元,扶持了湖南湘洲食品等百余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四是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如桃江建信村鎮銀行推出“陽光信貸”服務模式,通過“背包下鄉”建立信貸支持“綠色通道”,在服務時間上突出“活”字,在服務方式上突出“新”字,有效支持“四類”主體發展;農行湘西州分行根據山區地域廣、客戶經理和農村網點少的實際,堅持走“公司+農戶+農行”的發卡、授信模式,與煙草公司簽署煙草項目資金合作協議,在農戶小額貸款、資金劃轉、收購資金代付等方面全面合作。
(三)加大財、稅、銀政策資源整合力度
一是建立財稅激勵機制。12市均建立了由政府協調、人民銀行牽頭、部門配合、金融機構參與的工作機制,以及信貸、保險、財政資金等相融合的風險分擔機制;株洲、益陽等建立了貸款風險補償基金,通過完善貸款擔保、建立貸款獎勵與貼息制度,落實各項配套扶持措施。如益陽桃江縣由財政出資300萬元參股益陽市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為該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今年一季度,桃江建信村鎮銀行支持當地農民合作社發展獲政府充分肯定,并以契稅返還方式對該行給予14萬元獎勵。
二是運用多種信貸政策引導。人民銀行各地市中支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工作與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示范縣創建等工作有機結合,綜合運用支農再貸款、支小再貸款、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推動涉農信貸政策產品化,實現了“一行一品”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投入。1-7月,全省共發放支農再貸款713億元,支小再貸款6億元,同比分別增加157億元和6億元,有效支持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三是構建農村信用輔助體系。全省各級人民銀行持續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通過健全對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的信用采集和評價制度,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信貸支持創造條件。如人行常德市中支引導、鼓勵金融機構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評價與信貸投放相結合,將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納入征信系統管理,千方百計支持守信家庭農場融資擴展。截至7月末,湖南12市共評定信用農戶6371萬戶。
二、取得成效
(一)促進了“四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
至2014年7月末,湖南12市“四類”主體達118萬個,同比增加16萬個,增長152%,比年初增加了13萬個,增長124%。其中,種養大戶103萬戶,家庭農場63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2043個,產業化農頭企業1810個(見表1)。
表1 湖南12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表
單位:戶、個、家
“四類”合計專業大戶家庭農場
13年7月14年7月13年7月14年7月13年7月
14年7月
10206011761191664103122298636
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
13年7月14年7月13年7月14年7月
86351204314631810
(二)增強了金融支持“三農”力度
截止2014年7月末,12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4063億元,同比增長88%。其中,涉農貸款余額1824億元,同比增長189%;四大主體貸款余額515億元,同比增幅達700%占涉農貸款的282%,比年初上升了84個百分點(見表2)。
表2 湖南12市信貸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情況表
單位:億元、%
信貸總量涉農貸款四大“主體”貸款
13年7月末14年7月末13年7月末14年7月末13年7月末14年7月末
3735406315331824303515
占比410449198
282
(三)提高了農民參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
據統計,1-7月份,湖南12市累計增加了307萬農戶參與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四類”主體的蓬勃發展,增加了農業就業人口,也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產生了很好地社會經濟效益。特別是大批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成為種養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的主力軍,有力地帶動了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如大通湖區河壩鎮農民王某年初回鄉創業,投入100萬元種植韭菜200畝、水產養殖20畝,預計年產值將達300萬元。
(四)推動了地區支柱農業產業的發展
一是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1-7月12市新增農產品加工企業349家,國家級龍頭企業4家,省級龍頭企業14家;二是特色產業集群逐步形成。如婁底市著力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楠竹、食草動物、中藥材等五大主導產業,今年已建成170萬畝連片優質稻、80萬畝楠竹、32萬畝中藥材、40萬畝蔬菜生產基地,出欄黑豬等食草牲畜420萬頭,形成了“特色產品規?;?、規模產品特色化”的格局。
銀行業改革與商業銀行網點布局
徐世超
(同濟大學經濟與金融系,上海 200070)
摘要:隨著銀行業改革的深入,我國商業銀行網點布局格局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本文主要探討銀行業改革以來,我國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網點布局變化的趨勢和現狀,探究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關鍵詞:銀行業改革;商業銀行;網點布局
一、改革后我國商業銀行網點數量變化
我國銀行業改革,現代銀行業體系的形成歷程,可分為3個階段1,即1979-1993年的“起步”階段,1994-2002年的“探索”階段和2003年至今的“奮進”階段。隨著銀行業改革的深入,我國大型商業銀行2轉變網點布局戰略,經歷了漫長的全國網點布局調整過程;股份制商業銀行和有條件的城市商業銀行邁開了跨區域經營的步伐;隨著市場準入的降低,新型銀行類金融機構不斷涌現,改變著全國銀行網點的布局格局。
(一)四大商業銀行網點數目變化
與銀行業的改革相呼應,四大商業銀行的網點數量的變化分為三個階段(如表1所示),呈現先增后減到趨于穩定的態勢。1986-1995年,網點數量從65243個增加到155207個,年均增長1011%。1994年,隨著商業化改造的開始和政策性因素的剝離,四大行在政府主導下根據經濟發展需要和效益原則撤并網點。1995年到2006年,網點總數年均下降738%,2006年為66804個。2006年以后,四大商業銀行網點數量緩慢下降,到2009年達到最低點64363個,截至2012年,四大商業銀行全國網點數量為65995個。
表1 大型商業銀行網點布局調整階段劃分
改革階段改革方向布局特征
起步階段專業化、企業化按行政區劃設置分支機構,機構重疊
探索階段商業化、市場化
政府主導下根據經濟發展需要和效益原則撤并網點
奮進階段股份制改造
遵循市場原則和成本效益原則,按經濟區劃調整分支機構
表2 我國三類商業銀行網點數量
單位:萬個、%
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
銀行城市商業銀行
個數占比個數占比個數占比
20066598435064816058749
20096448267061782074952
201267380110738650941123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區域金融運行報告整理
(二)其他商業銀行網點數目變化
比較四大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網點數量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以中信銀行為例,從1989年創立第一家機構起,中信銀行的網點數量不斷增長,2012年為885家3。如表2所示,2006年到2012年,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網點數量由064萬個增長到073萬個,城市商業銀行的網點數量由058萬個增長到094萬個。
二、商業銀行網點布局特征
(一)大型商業銀行仍處相對主導的地位
從網點數量的占比來看,雖然我國大型商業銀行的網點數量占比不斷減少,但是依然處于相對主導地位。如表2所示,2012年,大型商業銀行網點總數占據三類商業銀行網點總數份額為8011%,占據銀行業金融機構總數的份額為3329%。2012年,大型商業銀行的網點數量是67280個,是股份制商業銀行網點數量的926倍。
(二)商業銀行的空間集中度增加
2006-2012年,大型商業銀行機構個數的省際平均變異系數從05943上升到06302,基尼系數從03167上升到03267;股份制商業銀行機構個數的平均變異系數從10977上升到13082,基尼系數從05227上升到05712;城市商業銀行機構個數的平均變異系數從0750上升到0761,基尼系數從0387上升到0401。顯示在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銀行網點機構省域分布趨向于非均衡化。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空間集中度遠高于其他兩類商業銀行。
(三)商業銀行網點區域布局不均衡
如表3所示,2012年大型商業銀行東部地區的網點比重為4367%,股份制商業銀行為6722%,城市商業銀行為4061%。2006-2012年,除城市商業銀行以外,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東部地區的分布均有所增加,三類商業銀行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網點分布比重均有所下降。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區域性集中趨勢最為明顯。這顯示了商業銀行空間集中度增加的本質原因:即中部、西部和東北部省份銀行網點份額下降,東部省份網點份額上升。
表3 我國三類商業銀行網點分區變化
單位:%
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
銀行城市商業銀行
200620122006201220062012
東部431743676098672042494061
中部216121161581128818141798
西部25152504138812422289
2273
東北1008101393375016481868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區域金融運行報告整理
表4 三類商業銀行單位營業網點資產
單位:億元
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
銀行城市商業銀行
200620122006201220062012
東部4341072130334046251946
中部19953866026513001044
西部20456573233022741260
東北2154877142320357938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區域金融運行報告整理
(四)商業銀行單位網點規模差異顯著
不同商業銀行單位網點資產規模差異顯著,增速不同。如表4所示,股份制商業銀行單位網點資產規模最大,從2006年的每銀行網點1067億元資產增加到2012年的3213億元,年均增速為2017%;城市商業銀行單位網點資產增速最快,從2006年的每銀行網點442億元資產增加到2012年的1440億元,年均增速為2176%;大型商業銀行每銀行網點資產從2006年的304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773億元,年均增速為1683%。 分區域看,不同地區單位銀行網點資產規模差異顯著。三類商業銀行東部地區單位網點的資產規模遠超過其他三個區域的規模。
三、銀行業空間布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我國商業銀行網點布局產生區域分布不均衡的問題是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的產物,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然而根據英美銀行業發展的歷史經驗,對經濟效益的強調將會難以避免地帶來經濟落后地區的“金融排斥”現象。“金融排斥”導致偏遠貧困地區出現金融資源短缺的問題,制約其生產能力和產出水平的提高。由此,不乏政府和學者產生了對中國金融業發展與均衡兩難問題的憂慮。
對此,本文認為仍應該堅持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不忽視欠發達地區和弱勢群體金融服務的覆蓋問題,同時加快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智能網點建設,補充實體網點。
1、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推進銀行業改革。
我國銀行業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銀行業整體實力明顯增強。根據英國《銀行家》公布的對全球前1000家銀行的利潤與資本實力進行的統計結果,2013年,中國主要銀行的稅前利潤總額為2920億美元,占銀行業全球利潤的32%。在2007年,這一數字僅為4%。在2014年新公布的最新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全球銀行業55家公司上榜,中國銀行業占據了11席。由此,推進銀行業改革,仍應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建立健全現代銀行體系。實行公司治理體系改革,完善權責明晰的治理結構和制衡有效的治理機制,從源頭上激發金融服務的效率活力,防范金融風險的產生。
2、加強政策引導,改善弱勢群體和普惠金融服務機制。
對利益的過分追求會產生對欠發達地區和弱勢群體金融服務的空白區域。資金是經濟發展的血液,金融服務的缺失會影響一個地區整體的經濟發展潛力和發展機會,影響人民享受均衡的金融服務。所以銀行服務體系改革需要加強政策引導,關注欠發達地區和弱勢群體金融服務的覆蓋問題,引導“三農”發展、支持小微企業、服務人民生活。
具體而言,應逐步放開對地區商業銀行的準入政策,鼓勵適合地方特色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成立和業務的展開;對于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有發展潛力的中小銀行機構給予適當的扶持;試點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使銀行業的組織體系更加健全,機構種類更加豐富;同時加強監管,對小型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進行指導;加強風險監控,進行風險排查和重點檢查,強化風險管控。
3、加快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智能網點建設。
向普通百姓提供金融服務,由于信息不對稱產生服務成本居高的難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數據的搜集成本和處理成本大大減低,通過數據印跡等信息,有助于解決傳統金融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促進金融業真正服務百姓,服務小微企業。由此,應該加快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智能網點,通過完善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等虛擬網點建設,彌補實體網點的不足,實現金融服務改善與實體經濟發展的雙贏。
四、研究結論
1、隨著銀行業改革的深入,我國商業銀行網點布局格局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大型商業銀行的網點數量的比重不斷下降,但仍處相對主導的地位;商業銀行東部地區網點數量比重不斷增加,中西部地區比重不斷減小,網點布局的空間集中度上升;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商業銀行單位網點規模差異顯著。
2、我國商業銀行網點布局產生區域分布不均衡的問題是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的產物,引起了政府和學者對于中國金融業發展與均衡兩難問題的憂慮。對此,本文認為仍應該堅持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不忽視欠發達地區和弱勢群體金融服務的覆蓋問題,同時加快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智能網點建設,補充實體網點。
參考文獻:
[1] 張滿銀,韓大海,高鳳英跨國銀行在華投資的省域選擇[J] 財經研究,2010,01:112-122
[2] 李金勇,張曉蓮我國商業銀行的機構布局及其改革構想[J] 金融論壇,2001,09:25-30
[3] 賀燦飛,劉浩銀行業改革與國有商業銀行網點空間布局——以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為例[J] 地理研究,2013,01:111-122
[4] 武巍,劉衛東,劉毅中國地區銀行業金融系統的區域差異[J] 地理學報,2007,12:1235-1243
[5] 劉明康中國銀行業改革開放30年: 1978-2008[M] 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6] 張文忠經濟區位論[M] 科學出版社,2000
[7] 董玄,周立,陳莎,等三類金融網點布局省際差異[J] 銀行家,2012 (9): 110-112
[8] 銀行業改革:堅持市場化方向中國新聞網,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4/03-08/59264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