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國政
摘要:跨境人民幣業務試點運行5周年來,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認可度顯著提高。但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視角來審視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本文闡述了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距離人民幣國際化目標存在的主要差距,分析了目前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中企業、銀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約因素,提出要用改革的辦法,從多個層面整體聯動,才能實現人民幣國際化與跨境人民幣業務雙贏的目標。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跨境人民幣業務;制約與發展
2009年7月,我國正式啟動跨境人民幣業務試點工作,邁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從本質上講,跨境人民幣業務是對人民幣國際計價尺度、交易媒介功能的強化,有利于規避企業匯率風險,促進我國對外貿易便利化。同時對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增強貨幣政策調控主動權、對沖外匯儲備損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試點運行5周年來,跨境人民幣業務政策框架逐步確立,使用范圍穩步拓寬,業務品種日益豐富,人民幣在跨境貿易與投融資中的作用大幅提升,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認可度顯著提高。2014年8月,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報告顯示,人民幣在使用最多的全球支付貨幣中排名第7位,而2010年人民幣在全球外匯貨幣交易排名僅列第17位。但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視角來審視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未來穩健推進人民幣從貿易計價、結算與支付貨幣,向投資與金融交易貨幣和價值儲備貨幣的國際化發展,必須要正視目前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中企業、銀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約因素,用改革的辦法推進整體聯動,實現共贏的目標。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差距
盡管跨境人民幣業務實施5周年來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與主要國際貨幣的外匯交易、外匯儲備占比進行比較,我國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距離人民幣國際化目標仍有較大差距。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協定第三十條款的定義,國際貨幣是指“在國際往來的支付中被廣泛使用的,以及在主要外匯市場上被廣泛交易的貨幣”,理論上,一般把外匯儲備中該種貨幣占比達 1%以上及外匯交易中占比 4% 以上者稱為國際貨幣。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我國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
(一)全球外匯儲備人民幣占比較低。2014年1季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全球已分配外匯儲備中,美元占比609%、歐元占比245%、日元占比40%、英鎊占比382% 、加元占比19% 、澳元占比17%,人民幣和其他貨幣合計占比28% ( 未公布人民幣單獨占比)。雖然IMF沒有提供外匯儲備中人民幣的份額,但鑒于人民幣總流出規模在15萬億至2萬億之間,且絕大部分以存款形式存在于離岸市場,估計人民幣占比并不高。
(二)全球外匯交易人民幣占比較低。2014年8月底,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發布的報告顯示,7月份人民幣在全球支付貨幣中的市場份額從6月份的155%升至156%,人民幣在使用最多的全球支付貨幣中排名繼續保持第七位。前六位及占比分別是美元4186%、歐元3125%、英鎊854%、日元250%、澳元195%、加元184%。從外匯交易占比來看,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并不高。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最大進出口對外貿易國,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與中國經濟在世界上不斷上升的地位極不相稱。人民幣要真正的“走出去”還需要進一步加快發展。
二、制約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的主要因素
從對外貿易結構來看,我國進出口市場過度集中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制約了人民幣成為計價和結算貨幣。據海關數據統計,2013年中國進出口雙邊貿易中,歐盟、美國、日本占外貿總額的335%,而我國與這些地區的貿易多以外幣結算,導致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范圍相對狹小。除此之外,當前跨境人民幣業務的進一步擴展還面臨一系列的問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境內外人民幣各交易主體的接受程度。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從企業層面看
1涉外企業認識不到位,缺乏自覺性和積極性。部分企業對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國際化戰略意義認識不到位,即使明白使用人民幣結算能夠規避匯率風險、節約經營成本,但由于企業對宏觀經濟形勢和業務具體操作不夠了解,以及在結算幣種選擇上的慣性思維,導致實際業務中向交易對手提出使用人民幣結算要求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不夠。
2出口企業議價能力弱,幣種選擇被動。目前,我國企業出口的多數產品附加值較低,可替代性強,處于國際市場產業鏈的中下游,因此企業在幣種選擇上不具備主動權。而對于境外企業來說,貨幣歷史慣性使其改變結算幣種的意愿不強,因此接受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積極性不高。此外,由于人民幣持續升值預期的存在,選擇人民幣作為結算幣種的企業將面臨匯率風險導致的經營成本上升,這也增加了境外企業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的顧慮。
3跨國公司進出口總值占比較高,其所屬公司貿易結算貨幣自主權較弱。由于我國大力吸引外資,跨國公司成為我國出口企業的主體。據海關統計,2013年我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值1919093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4613%。絕大多數跨國公司的總部或者母公司設立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設在我國的分公司、子公司在進行國際貿易時,使用的貿易結算貨幣主要由總部或母公司決定,這對進一步提高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的市場份額形成了阻礙。
(二)從銀行層面看
1受利潤與考核機制影響,部分銀行機構缺乏積極性。一方面,銀行機構經營外幣結算業務可以獲得結售匯收入,相關收入一般可占到國際中間業務收入的60%以上;而跨境人民幣結算不產生結售匯收入,因此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會影響到銀行機構的結算收益。另一方面,跨境人民幣業務的開展需要銀行機構在業務培訓及產品推廣方面投入一定的成本,從而也會間接地降低銀行機構的利潤。此外,目前只有少部分銀行機構將跨境人民幣業務量與績效考核掛鉤,大多數銀行機構對該項業務的考核權重較小,存在正向激勵不足,反向約束不夠的情況。因此,部分銀行分支機構在利潤最大化目標下推廣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積極性不高。
2銀行機構人員知識儲備不足,跨境人民幣服務能力有待提高。由于跨境人民幣業務屬于新興業務,銀行機構的業務能力與客戶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部分國有大行的跨境人民幣業務下沉后,基層行從業人員的國際業務知識儲備不足,對跨境政策不夠了解,對相關業務產品不熟悉,無法熟練指導企業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使得部分企業對跨境人民幣業務產生畏難情緒,反而加重了對原有結算幣種的路徑依賴。
3銀行機構的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能力不足。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快速發展對銀行機構提出了更高的金融創新要求,但銀行機構受國內金融市場的影響,業務創新能力存在不足。一是人民幣衍生產品多數為利率類和外匯類產品,種類較少,且產品定價能力不高;二是產品創新的附加值較低,產品反應速度較慢。貨物貿易項下產品創新多于資本項下,進口項下產品創新多于出口項下,且多數是利用匯率、利率市場差異進行合理套利的操作,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不高。三是市場反應速度較慢,產品創新不能及時反映客戶需求。
(三)從管理層面看
1跨境人民幣業務與外匯業務缺乏協同管理的頂層設計。人民銀行和外匯局按照幣種分工原則進行了職責劃分,但外匯局之前出臺的資本項目管理政策并未做相應的修改,導致人民銀行和外匯局在資本項下存在監管職能重疊的情況。隨著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發展,如果雙方不斷出臺補充性規定與細則,銀行和企業在業務辦理過程中容易出現對政策規定無所適從、顧此失彼的現象。目前,我國外匯管理部門正在轉變外匯管理理念和方式,如貨物貿易由單獨核銷、行為管理過渡到總量核查、主體分類管理與動態管理,直接投資、外債登記管理不斷簡化,這些轉變與跨境人民幣的推進思路是一致的,也更加適應了市場經濟的要求,但是二者在改革推進過程中缺乏協調管理的頂層設計,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相關政策的實施效果。
2地方政府積極性自覺性不高,部門合作缺乏協調性。跨境人民幣是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切入點,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推進和實施直接影響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進程,因此,黨中央國務院對跨境人民幣極為重視,將其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進行推進。但地方政府受激勵機制影響,缺乏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的動力,未能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導致跨境人民幣業務涉及的商務、工商、海關、稅務等多個部門難以形成行之有效的信息交流等日常工作機制,也未建立起信息共享平臺,不利于跨境人民幣業務工作的高效開展。
(四)從制度層面看
1國內金融體系的不完善制約著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目前,人民幣利率沒有實現完全市場化,人民幣金融衍生品缺乏,匯率也沒有真正實現盯住“一攬子”貨幣的靈活定價機制,不利于培養境內外人民幣遠期匯率市場。同時,我國資本項目尚未全面放開,人民幣非完全自由兌換,人民幣國際化與人民幣資本管制之間的矛盾,都制約了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發展。
2人民幣離岸市場不足,資金回流渠道不暢。為保證國內金融市場穩定,我國資本項目尚未全面放開,境外人民幣難以有效進入國內市場進行投資以獲取收益,從而削弱了境外機構使用人民幣結算的積極性。雖然我國已經啟動了香港、倫敦、新加坡等人民幣離岸市場建設,為海外人民幣提供投融資機會,但由于缺乏人民幣衍生品,無法滿足海外人民幣持有者的套期保值及投機性需求。近年來,雖然我國不斷嘗試拓寬人民幣投資渠道,如推出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業務(RQFII),但由于審批嚴格、額度有限等問題,依舊無法滿足海外巨大人民幣存量的投資需求。
三、促進跨境人民幣業務穩健發展的政策建議
“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是我國把握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調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穩健發展,要強化改革紅利和統籌管理,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從加快發展入手,增強自身經濟實力,增加在國際竟爭舞臺上的話語權。一國的貨幣國際化就是該國經濟實力在國際上的自然延伸,只有經濟實力雄厚,才能推動該國貨幣成為國際結算貨幣。我國在2013年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GDP總量只相當于美國同期GDP的5466%,因此要實現人民幣國際化,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快發展,增強綜合國力,使雄厚的經濟實力成為人民幣國際信用的堅實基礎。一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二是優化提升產業結構,振新高新技術產業;三是推進科學技術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四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
(二)從深化改革入手,并在改革中擴大開放,完善市場體系和機制,拓寬跨境人民幣業務渠道。要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就必須要有高度開放和制度健全的金融市場作為支撐,在此基礎上實現人民幣的交易、計價、投資、儲備等職能以及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自由流動。當前,我國需要進一步加快金融市場的改革與對外開發,建立起更加富有彈性的匯率形成機制,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同時,依據風險可控,漸進有序的原則,按照先培育境外市場,后放開境內市場,先開放債券市場,后開放股票市場,先提供與跨境貿易結算相關的基礎金融產品,后開發金融衍生品的順序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繼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加快人民幣離岸市場建設,暢通人民幣資金雙向流動渠道。
(三)從企業主體入手,宣傳普及跨境人民幣優勢,激發其內生動力,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積極爭取對外貿易活動的定價權。一是進一步強化政策宣傳和培訓,增強政策滲透力,加強對企業的跨境人民結算業務輔導,使企業提高認識,增強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加大企業研發投入,強化科技創新。通過增加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在國際貿易中的話語權和定價權。三是積極推動產業鏈跨境結算業務。境內企業應以供應鏈為基礎,推動跨境人民幣結算沿著產業鏈向上下游環節拓展。四是熟悉和掌握各項跨境人民幣使用的便利性政策,有效運用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產品,降低生產經營成本。
(四)從銀行平臺入手,提高銀行機構跨境人民幣業務水平和創新能力。一是要提高銀行機構人員的業務服務水平。各銀行機構要有針對性的組織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培訓,特別是要將內部培訓延伸到基層支行,確保業務政策的上下貫通,并通過參訓人員對其他業務人員進行轉培訓,為全員參與和拓展業務奠定基礎。二是要提高銀行機構的業務創新能力。各銀行機構要找準跨境人民幣業務與外幣業務的異同,在結合境內外客戶需求的基礎上,創新產品模式,滿足客戶需要。積極拓展與貿易結算有關的跨境人民幣業務,做好市場細分和定位,結合企業特定貿易流程,研究開發更多能夠滿足企業結算、貿易融資和理財等需求的產品組合。隨著資本項下業務的逐漸放寬,銀行機構要加快資本與金融項下的投融資業務創新,可以發展境外人民幣境內投資產品、代境外機構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等業務,適時推出人民幣避險產品,擴大衍生品市場交易規模。
(五)從管理層面入手,加強管理政策的頂層設計和部門合作。一方面,從人民幣國際化和外匯管理改革的角度出發,增強跨境人民幣與外匯管理在政策設計層面上的協調性,防止政策的不一致引發跨境資金流動和匯率風險。人民銀行、外匯局可對跨境人民幣和外匯管理思路進行充分評估,構建跨境人民幣與外匯協同管理的政策框架。人民銀行負責發布原則性、指導性等文件制度;業務主管部門按照幣種分工的原則,在原有政策文件梳理整合的基礎上,制定業務細則。另方面,強化地方政府的國家戰略責任,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人行與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和稅務、海關、商務等各部門的溝通和合作,樹立聯合監管的理念,共同推進業務發展。
(六)從全員參與入手,形成國家戰略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要針對不同的社會群體開展有效的教育、宣傳,讓人民幣國際化國家戰略的重大意義和基本途徑人人皆知,增強國民的國家意識和責任意識,進而自覺投入到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具體實踐中,為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盡職盡責。
參考文獻:
[1] 汪瑩、齊飛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現狀及推進策略研究[J]國際貿易,2014,(3)
[2] 陳建奇、張岸元人民幣國際化研究文獻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