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嫘嫘 顧穎
摘要:本文闡述了偏離份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并運用動態的偏離份額分析法,先從三次產業的變化趨勢分析得出陜西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然后從工業八大支柱產業所涉及的22個大類行業入手,分析了陜西省工業的現狀、發展趨勢以及優勢劣勢所在,從而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一些有參考性的結論。
關鍵詞:偏離份額分析法;產業結構;支柱產業;競爭力水平
1999年啟動的西部大開發,拉開了陜西省經濟高速增長的序幕。截止2012年底,陜西全省GDP總量為1445784億元,較上年增速1551%。快于全國平均水平62%,居西部第一。人均GDP為38608元人民幣,人均GDP居全國14位。在已經過去的十一五時期,陜西依托資源優勢,產業結構逐步優化,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強,工業優勢產業不斷提升,第三產業服務能力增強,國民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12年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3:8:5,三次產業整體趨于合理增長。但經濟的整體高速增長掩蓋不了存在的問題,如產業的發展層次較低,第三產業相對于全國來說發展較為落后,三次產業發展仍然不均衡以及工業化發展不夠強勁等問題,嚴重制約著陜西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產業結構作為經濟結構的基礎和核心,其合理性直接影響地區經濟的健康發展,也關系著地區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因此,將陜西省的產業結構水平與全國作比較,并重點分析其中工業行業中企業的水平,找出與全國水平的差距及其原因,對于陜西省的產業結構改革與調整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偏離—份額分析法基本原理
偏離-份額分析法是美國學者杜恩,佩羅夫等人與20世紀60年代相繼提出的,于20世紀80年代初引入中國,周起業&劉再興(1989) 、崔功豪(1999)對該方法都有很詳細的介紹。此后,偏離- 份額分析法在我國區域經濟學和城市經濟學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僅僅是將傳統的靜態模型應用于一個特定區域、特定的產業部門中。雖然史春云等(2007)年將國外偏離- 份額分析法的最新研究進展以研究述評的形式介紹到了國內,但是對這些模型的應用檢驗在國內文獻中尚不多見。80年代初在西方區域經濟研究應用中被廣泛用于分析產業結構變化和區域經濟差距。
偏離—份額分析法通過計算結構因素和區位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從產業結構因素和區位競爭力因素兩方面解釋區域經濟增長速度的差距,評價區域經濟結構優劣和自身競爭力的強弱。其基本思想是把區域經濟的變化看作一個動態的過程,以其所在更大區域或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為參照系,它將被研究區域的增長與標準區域(通常指整個國家)的增長聯系起來比較。認為區域經濟增長與三個因素有關:地區份額因素、產業結構偏離因素與區位競爭力偏離因素。偏離份額分析法將區域自身經濟總量在某一時期的變動分解為三個分量,即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以此說明區域經濟發展和衰退的原因,評價區域經濟結構優勢和自身競爭力的強弱,找出區域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產業部門,進而可以確定區域未來經濟發展的合理方向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
為了克服傳統的分析方法無法在時間維度上展現動態趨勢的缺陷,本文采用的是動態的偏離份額分析方法[2],即在選定時間范圍和背景區域內,把區域經濟變化細分為一個動態過程,以其所處的更大區域的經濟發展為參照系。將區域自身經濟總量在某一時期的變動分解為份額分量N、結構分量P和競爭力分量D三部分。
偏離—份額分析的模型可表示為:
∑ni=1Gi=∑ni=1Ni+∑ni=1Pi+∑ni=1Di=∑ni=1ei0*R+∑ni=1ei0*(Ri-R)+∑ni=1ei0*(ri-Ri)
式中ei0、eit、Ei0、Eit分別代表研究區和參考區在基期和末期的經濟規模,R=(Ei-E0)/E0為參考區在(0,t)時間段內所有產業的總增長率。Ri=(Eit-Ei0)/Ei和ri=(eit-ei)/ei0分別為參考區第i產業在(0,t)時間段的增長率,Gi為研究區第i產業產值的增加額,Ni,Pi,Di分別為地區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
二、陜西省產業結構實證分析
本研究設定全國為參考區域,對陜西省2001~2004年、2005~2008年、2009~2012年三個階段分別進行產業結構分析。選取陜西省和全國這三個時期初始和末期的年份三次產業GDP值作為初始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陜西省與全國三次產業生產總值原始數據
(單位:億元)
年份
陜西省全 國
地區生產總值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第三產業生產總值
國內生產總值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第三產業生產總值
200100201062363638788286871096552157813495123443616
200400317558372281553101250201598783214127739043645613
200500393372435771951361546591849374224200875981749193
2008007314587537238611226997431404533702014900341313400
20090081698078964423642314374340902835226015763881480380
2012001445368137016807387500965518942152373623516202314065
資料來源:《2013年陜西省統計年鑒》、《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
將表1中原始數據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方法,計算得出表2中SSM指標計算值相關數據。
表2 2001-2012年不同階段陜西省產業結構偏離份額分析結果
(單位:億元)
時期產業份額分量Ni結構偏離分量Pi競爭力偏離分量Di總增長Gi總偏離分量PD
2001-2004
第一產業12075-2667145710865-1210
第二產業402513044241336742827177
第三產業39763-232-132838203-1560
合計920881452426211649624408
2005-2008
第一產業30422-84939867317951373
第二產業1362285605418819097654778
第三產業1079708501-11571153157345
合計2746205686289833808663466
2009-2012
第一產業41240-2801196135805216812
第二產業221251-12913175407383745162494
第三產業16418413857955018659122407
合計426675-2857204570628388201713
根據表2中的SSM指標值,對陜西省產業結構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從總體來看,陜西省經濟呈現持續性增長,三大產業都朝著良好的趨勢發展,相互促進,相互提升。2001~2004年、2005~2008年、2009~2012年三個階段的經濟增長比例大體為1:3: 6,增長速度越來越快。而三個時期內,第一產業的總增長遠低于于第二、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的總增長速度是最快的,第一、第三產業每相鄰階段增長的幅度大體分別為300億元和700億元,而第二產業則為近1600億元,這進一步拉大了與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差距。,在全部的三個時期內,可以看出陜西省的實際增長速度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實施了西部大開發,另一方面是因為陜西省的產業基礎比較薄弱,提升空間相對比較大的原因。
2、陜西省第一產業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但產業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陜西省農業生產總值從2001年的26363億元升至2012年的137016億元。在陜西省生產總值中,農業所占的經濟份額雖然從2001年的13%下降到了2012年的95%,但與全國平均的發展水平幾乎持平。從全國來說,農業的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增速從第一階段的慢于全國平均發展速度,到第二、第三階段的均快于全國發展速度,這與國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人力物力等支持是分不開的。在三個階段中,第一產業的結構偏離分量均是負值,這就說明了從全國范圍內來說,第一產業內部結構不夠合理,層次較低,客觀上仍然以傳統農業經濟為主體,從而影響全國經濟發展,推行農業現代化的任務依然艱巨。同時,在這三個時期中,競爭力分量始終為正值,說明了陜西省第一產業競爭力比較強,這與陜西獨特的自然稟賦和區位優勢有關。
3、陜西省第二產業快速發展,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不斷增強。由表2可以看出,在2001年~2012年的三個階段中全國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都明顯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而就陜西省來說,第二產業在陜西省生產總值中占的比例不斷提升,從2001年的43%上升到2012年的56%。三個階段中,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分量逐漸降低,到第三個階段,降為-12913,說明全國范圍內,第二產業內部產業結構較為不合理,已經影響到了經濟發展。競爭力偏離分量和總偏離分量始終為正值,且逐年顯著增長,說明了陜西省第二產業競爭力依舊很強,區位優勢明顯,平均經濟發展速度高于全國,這和關中地區工業基礎較好以及近十年來陜北能源化工的快速崛起是密不可分的。
4、陜西省第三產業實現平穩增長,同時,需要進一步提高產業競爭力。第一階段,全國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第二、第三階段,則逐漸高于全國水平,這是我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必然結果,結構偏離分量也由第一階段的-232提升到第三階段的13857,說明了第三產業內部結構趨于合理,對全國經濟具有促進作用。
三、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實證分析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陜西省工業整體發展勢頭強勁,但其發展環境仍然不容樂觀,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工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為實現工業強省戰略,陜西省政府在2003年將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能源化工工業、裝備制造工業、醫藥制造業、食品工業、紡織服裝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冶金工業確定為工業支柱產業,提升和拉動陜西工業發展,這八大支柱產業共涉及22個大類行業,2012年其總產值占到全省工業總產值的974%。接下來的表3就以2006年作為基期,2011年為末期,對這22個大類行業進行偏離份額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這些行業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均為正值,從全國來說,行業整體處于增長階段,而陜西省在這些領域與其它地方相比亦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工業總產值的增長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有力的推動了陜西經濟發展,為陜西省優勢產業。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為陜西省22個大類行業中正偏離最大的行業,達到了163135,發展勢頭迅猛,前景良好,該產業的發展與近年來快速興起的陜北能源化工產業密切相關。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煙草制品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這七大產業的結構偏離分量均為負值,說明了這些產業內部結構素質較差,影響了這一產業的經濟總量增長,需針對該產業進行轉型升級。但就競爭力偏離分量而言,則均為正值,這就說明在陜西省,這七大產業基礎比較好,仍然具有一定的區域競爭力,特別是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競爭力偏離分量的優勢尤其明顯,使得產業結構的劣勢對于這三大產業的負面作用完全被地區競爭優勢的正效應所抵消,總偏離分量為正值。這三大產業的實際增長速度超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有力的推動了陜西工業的發展。
表3 2006-2011年不同階段陜西省工業支柱產業
結構偏離份額分析結果
(單位:億元)
產 業份額分量Ni結構偏離分量Pi競爭力偏離分量Di總增長Gi總偏離分量PD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405603090991666163135122576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128931-784182821978733-50199
黑色金屬礦采選業21303717-124746002470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1714303107891280611092
農副食品加工業194047851149454220022796
食品制造業122151930550197257510
飲料制造業151282881-988170211894
煙草制品業11297-391312358619-2677
紡織業13189-4456-16287105-6084
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976-29210761759784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105285-1690515864104244-1041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302134682-519829697-516
醫藥制造業228743580-1207314380-8494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167437035203284410627363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31610-346921604977018161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292801131444137482345544
通用設備制造業231743728-1157257452571
專用設備制造業240108120-5916262152205
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704291621491619580325375
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273821945-488424443-2939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24419-11154280116066-8353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59802-1791623003648895087
注:根據《2007年陜西省統計年鑒》、《2012年陜西省統計年鑒》、《2007年中國統計年鑒》《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而成。
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飲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這七大行業均是結構偏離分量為正值,而競爭力偏離分量為負值,說明這些產業在全國來說,屬于快速增長的行業,而陜西省在這些領域的區域優勢欠缺,競爭力不足,拉緩了這些產業的經濟增長速度,特別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電力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這四大行業的競爭力偏離分量在這22個大類行業中,負向偏離值位于前四,行業不存在與其它地區相競爭的任何優勢,對于行業的未來發展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行業的整體增長對于地區行業的帶動作用已經完全被競爭力低下所導致的增長動力不足所蓋過,總偏離分量為負值,意味著工業總產值增長速度落后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除專用設備制造業外)。而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飲料制造業以及通用設備制造業相對來說,競爭力分量對經濟的負面效應被行業結構偏離的正面作用所抵消,從而實際增長值超過全國份額分量,地區行業整體保持增長勢頭。
紡織業:其結構偏離分量與競爭力偏離分量均為負值,意味著行業整體增長緩慢甚至出現萎縮,而陜西省在這一領域也不具備競爭優勢,整體處于衰退階段。
四、結論與建議
由第二及第三部分的偏離份額分析結果可知,陜西省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健康
發展,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也要看到,產業結構仍然不夠合理,需要做出一定的調整。陜西省是農業大省,關中和陜南農業自然稟賦優越,政府應繼續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規模化進程,構建農業主體功能區,發展新型、特色化農業,并做好將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至第二、三產業的工作。
陜西省工業總體發展情況良好,根據三大區域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已基本形成了以“關中先進制造、陜北能源化工、陜南綠色產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工業總產值在2006到2011年間,增長了4824%,而同期全國工業總產值增長率為171%,可以看出陜西省工業在此期間發展是非常迅速的,這固然與國家大力推進西部大開發密不可分,同時也得益于陜西較好的工業基礎。但是,通過對工業八大支柱產業進行的偏離份額分析可以看出,在22個大類行業中,有8個行業的結構偏離分量為負值,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產業內部結構因素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明顯,產業結構需要做出調整,同時,8個行業的競爭力偏離分量為負值,但除了醫藥制造業以外,負向偏離程度均不高,可見從整體來說,陜西省工業整體具有一定競爭力,存在區域優勢,但高新技術產業仍舊缺乏競爭力。2011年9月份,陜西省人民政府出臺了《陜西省“十二五”產業結構調整規劃》,加快了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步伐,促使陜西省工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陜西省第三產業穩步發展,服務能力增強,無論是結構分量還是競爭力分量均表明其發展趨勢良好,2006年至2010年間,年均增長約為15%,增長速度亦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占全省GDP比重不斷提高,有力推動了全省經濟增長。但第三產業仍以批發零售業和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等傳統服務業為主,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相對滯后,產業競爭力還需進一步提高。政府應保持其平穩的增長速度,維持傳統服務業優勢,同時注重提升現代服務業,為穩定和促進全省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魏文佳基于SSM 的福建省產業結構分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7,( 2) : 134-137
[2] 張可云,周慶基于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方法的湖南省產業結構及競爭力水平分析[J]湖湘論壇,2012,(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