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功 邵凱
摘要:國際社會中的投資風險范圍廣泛、復雜多變、危害性大??鐕髽I在投資過程中的風險隱患明顯增多。本文就如何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政治風險提出了具體的策略、措施。
關鍵詞:跨國投資;政治風險;風險管理;防范措施
一、規避政治風險的基本策略
(一)選擇相對安全的投資區位
國際投資實踐表明,當一國政治、經濟環境較好時,其對于外國投資者的激勵政策和限制也相對較少,外企被國有化的風險也小。相反,那些欠發達國家,在鼓勵和吸引外資的同時,因此對外企的限制較多,非本土企業被國有化和征用的風險也越大。在選擇對外投資的東道國時,跨國企業需對可能出現的政治風險進行全面的評測。跨國企業應重點評估因素有:東道國政治制度和國家制度的穩定情況,普通公眾對于外國投資企業的政治態度,社會沖突、種族沖突和宗派斗爭的情況,是否與鄰國或其他國家存在領土爭端問題,外交政策及相關監管制度的調整幅度。在對上述因素進行認真分析之后,再確定該國發生政治風險的可能性,以及政治風險的類別和波及范圍。企業在制定發展策略的同時,必須對投資區域進行科學的分析,在本企業能夠承受最大風險的前提下,爭取獲得最大利潤空間。
(二)完善動態監測和預警系統
政治風險的分析包含大量的因素,對技術要求高,所需成本也不低?,F今評估模型種類繁多,比較流行的有MPS模型、國家征用傾向模型、PSSI模型、國家權力模型。PSSI模型有三個構成部分:社會經濟特征指數、社會沖突指數和政府干預指數。其中政府干預指標最為復雜,它有四個指標:政府競爭指數、立法有效性、每一年法律的變動情況和不規范的領導人變動。值得一提的是,PSSI模型主要研究政治風險在宏觀層面的表現,但在微觀層面沒有足夠的研究,這是一個極為明顯的弊端。由于我國對外投資事業起步較晚,至今缺乏專門的國際風險分析機構。近年來發表的《國家風險分析報告》評估了世界核心國家的風險等級。以此為基礎,可進一步加強對風險的分析與判定,改進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將風險信息的識別、處理、傳遞和防范工作有機結合為一體。同時,我國可加強與國際風險分析機構的合作,形成內外聯動的風險預警監測機制。
(三)構筑風險控制的經營基礎
對外投資中,跨國投資企業可以利用靈活的生產、銷售、技術和融資策略來有效地避免投資過程中的政治風險。其一,在生產策略方面,跨國企業可以將生產資源分流,將之分布不同的地區,有效地擺脫東道國對生產資源的控制,有效地降低政治風險。即使企業被東道國征收,東道國也不能獲得所需要的原材料,無法使該企業繼續正常運轉。其二,在營銷策略方面,跨國企業可以控制該公司產品的出口地和運輸渠道,這樣,即是東道國掌控了該企業,產品無法出口,從而降低被征用的概率。其三,在技術策略方面,跨國企業可以申請專利,掌握核心技術,這樣即使公司被征用、沒收,東道國因為不能擁有最核心的技術也無法維持公司的正常營運。比如,可口可樂公司在全球擁有100多個附屬公司,但其核心的配方卻一直掌控在母公司的手中,從而最大程度降低了其政治風險。其四,在融資策略方面,投資者可以加大在東道國的融資比例,或采取多角度的融資策略,將國際市場融資和東道國融資緊密結合起來??鐕髽I在東道國的融資能降低其成本,而且能加強與當地金融機構的密切聯系。如果該企業在當地發行股票和債券融資,使得大量當地民眾獲得股權和債權,當政治風險發生時,當地持股者和債權人隨之受損。因此東道國當局在對跨國企業實施不利措施時不得不慎重考慮,因為這與本地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
(四)實行企業當地化策略
實行當地化策略就是盡可能使跨國企業與當地經濟融合,跨國企業的利益與當地社會利益結合起來,形成相互依存的經濟關系。這樣,如果東道國政府對跨國企業進行一些限制、干預或者懲罰,當地合作者就會隨之受損。如此,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政治風險發生的幾率。主要做法有:其一,加強與當地投資者的合資或合作經營。通過轉讓一部分企業所有權,獲得東道國政府和民眾的支持,降低跨國投資的政治風險。由于該企業發展狀況影響著當地利益,東道國會對限制、干預或懲罰措施給予更深刻的考慮,因此當地民族主義和排外情緒對企業的影響就會較小。其二,盡可能多為當地經濟發展做貢獻。比如,承擔一些對東道國經濟發展有積極作用的項目,為東道國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為東道國開設人才培訓機構,設立技術咨詢服務,等等。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哈薩克斯坦投資期間,為當地的公益事業中投入了數千萬元,當地政府和民眾將之譽為“中哈經貿合作的典范”。這也是該公司能成功地戰勝不同國家的競爭對手而順利地于2005年10月收購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PetroKazakhstan Inc,PK公司)的一個重要條件。其三,與東道國政府和企業建立和諧的發展關系。跨國企業可以舉辦具有社會意義的公關活動,讓東道國政府和國民承認該企業的價值、認同該企業的文化,構建一種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和諧關系。以此可以提升跨國投資企業在東道國的聲譽和影響力,降低投資中的政治風險。
二、應對跨國投資政治風險的舉措
(一)企業層面的應對措施
在企業層面,可采取許多措施應對政治風險。有如:(1)在“走出去”前做好政治風險的評估工作。在項目正式啟動前,對候選的投資目的國政治背景進行細致的研究,篩選相對適宜的東道國。(2)建立有效的監控、預警機制。有效的監控和預警機制能降低政治風險帶來的危害性,使跨國企業在風險來臨前做好充足的準備。(3)跨國企業應與東道國政府搭建良好的溝通橋梁,改善與東道國政府的關系,保障投資企業的利益。(4)購買政治保險。為了保障本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的安全環境,幾乎所有發達國家設立了對外投資保險體系。隨著對外投資事業的發展,投保政治險種已經成為我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降低政治風險的必要選擇。(5)注重與東道國利益的融合。如果中國跨國企業將切身利益與東道國各界利益結合起來,那么政治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
(二)政府層面的應對措施
在預防對外投資中的政治風險方面,我國政府可做的工作也很多。比如:(1)設立多層次的風險防范體系,對各國投資環境進行全面的評估、分析,向我國跨國企業提供風險防控信息,并提供政策指導。(2)健全對外投資的法制保障體系。法制保障體系涉及國際法制保障體系(如參加相關的國際公約和簽署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等)和國內法制保障體系(如經濟法、對外投資促進法等)。加強對外投資的法制建設,可給我國跨國投資企業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護。(3)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走出去”。到目前為止,我國對外投資的大部分來自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在國有企業對外投資過程中,出現國有資產流失、虧損大、政治問題纏身等問題。一些西方國家認為中國國有企業在經營時體現了政府意志,不是按市場規律出牌,因此這些國家不斷阻擾我國企業“走出去”。以中海油收購尤尼科公司為例,美國政府和民眾認為作為國有企業的中海油的收購行動的背后體現的是中國政府的意志,因而中海油在收購過程中遭遇了很多不必要的審查和非難。因此,改變對外投資結構,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發展海外投資事業,可以較好地規避政治風險。
參考文獻:
[1] 李福勝國家風險:分析·評估·監控[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 王巍,張金杰國家風險: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黑洞[M]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3] 陳業宏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防范的法律對策[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7,(5): 26-31
[4] 李泳政治風險對國際直接投資的決策影響分析[D] 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4
[5] 高勇強中國企業與公民跨國活動的政治風險現狀研究[J] 武漢理工大學報,2005,(8): 52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