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 李涓 袁瑛
摘要:本文以湖北部分在校大學生為例,以學生家庭年收入、學生生源地、學生在校學業情況等因素為切入點,具體分析研究生收費制度對考研的影響。
關鍵字:收費制度 考研 家庭年收入
2013年2月6日,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建立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決定從2014年秋季學期起面向所有納入國家招生計劃的新入學研究生收取學費。會議要求,現階段全日制研究生收費標準,原則上每年碩士生不超過8000元、博士生不超過10000元,全日制研究生已按規定實行收費政策的研究生暫執行原收費政策。早在2006年,我國教育部就已啟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試點,到2014年實行全面收費政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會對大學生考研意愿、方向等方面造成一定影響。基于對全面收費政策對大學生考研的影響問題,我們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此進行了研究,調查情況如下:
一、調查基本情況
(一)調查對象及其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對象為湖北省高校在校大學生,年級為在校大四學生,其中男生與女生的比例為1:2.。于從2014年秋季學期起面向所有納入國家招生計劃的新入學研究生收取學費,所以選擇大四學生可以反映出研究生收費政策的最直接的影響。
(二)調查時間及方式
本次調查主要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于2013年10月在問卷星網絡調查平臺發放隨機問卷調查,截止2013年11月10日回收有效問卷112份。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學生家庭年收入對考研選擇的影響
1、家庭年收入對學生放棄考研的影響
由表中數據可以看出,考研自費政策改變了一部分家庭困難的考生的考研意愿。在我們的調查中,低收入家庭中33.3%的學生會因為成本上升而放棄考研,相比之下,他們更傾向于選擇直接參加工作,提前獲取大學本科的投資回報(具體的薪資水平見下面附表)。另外37.5%的人認為實踐比讀研更重要,其中包括了部分想早點就業、減輕家里負擔的貧困學生。從這個角度看,考研自費政策促使那些徘徊在考研與工作的寒門學子提早走上工作崗位。
數據顯示,年收入在中等水平范圍內較低和較高的家庭由于收費政策而放棄考研的人數分別占15%,12%,這充分說明大部分經濟條件相對較為優越的考生的考研意愿不會由于自費政策而改變。還分別有35.59%,36%的學生認為實踐經驗重要,這得益于我們高校教育的考研政策導向:考研不僅是加強自身的理論素養的一種選擇,更是能提升自己綜合能力。高收入家庭中成本因素所占比重很低,但也有32%的人想直接工作,一方面說明了有經濟能力的人能夠自主的選擇考研與否,這體現了經濟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目前畢業生工作難找大家急于求穩的一個心態。總而言之,考研自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低收入家庭學子的考研積極性,而對高收入家庭的學子幾乎無影響。
2、家庭年收入對報考情況的影響
(1)對擬報考院校的影響
由于擬報考院校具體的城市不同,其整體消費水平、物價水平以及公共基礎建設等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也不盡相同,不同報考院校的獎學金制度及收費標準也有所差異。這些因素對學生而言,所產生的的經濟負擔也不同,因此,家庭收入水平成為了本科畢業生選擇意向學校時的主要考慮因素。
一般而言,東南沿海以及重點省會城市的經濟發展較好,消費水平也會比中西部城市的更高,且國家985、211等院校分布主要集中在這些較發達地區。根據我們的抽樣調查顯示:年收入水平在2萬至7萬的比例最多,達到52.88%,其次是7萬至25萬的人數,達到22.32%,結合下圖的交叉分析結果顯示,這部分來自所占收入水平比例最大的學生,首選是國內高等院校,尤其是211院校,高達38.98%,這意味著中等家庭的經濟條件下,學生更傾向于選擇成本相對較低、選擇范圍更靈活、準備難度相對較小,且回報率、認證度較高的國內頂尖大學,這也是目前大部分準備考研學生的共同選擇。而所占比例達22.32%的中高等收入水平的家庭條件使學生選擇出國留學的比例更高,其經濟實力與經濟耗費成正比,其中,國外留學的人數多達20%。
(2)對學生擬報考專業的影響
對于6000及以下的學費,由以上表格數據中可以看出,基本上在所有收入段都是持平狀態,沒有明顯的大幅度增長和降低。考研學費6000-8000元,大部分的選擇人群還是聚集在年收入為2萬—7萬、和2萬元以下。考研學費在10000元以上的,我們可以看出,從年收入超過7萬時大幅度增長。增長速度是最快的。對于年收入超過25萬的家庭,10000元以上的報考專業在此部分權重所占是最多的,約占總人數的50%。
對于年收入為2萬及以下的家庭中,大部分是體力勞動者,他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憑借較高的學歷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這一部分的考研同學的動機更加的明確,他們有著更強大的動機。所以就費用方面而言,只要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他們會看好這種方案未來的投資收益,即改變自身情況的愿望和所付出的各項成本在未來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等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收入在2萬以下的家庭基本上不會選擇學費為年收入50%的學校和專業。
年收入為2-7萬的家庭,約有40.68%選擇學費在6000-8000元的費用區間。這一部分的家庭狀況算中等水平,相較于2萬元以下的家庭而言,不會過多的考慮學雜費用。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的學費標準對于這類家庭具有較大的制約作用。從表中可以看到學費在10000元以上所占比例在這一區間的(15.25%)是最小的。
對于年收入家庭在7萬—25萬和25萬以上的家庭,他們對于學費的選擇沒有相對固定,但是根據圖表,我們仍可以看出10000元以上的學費標準在這一區間所占比例最大。這部分家庭狀況相對而言比較殷實,父母有較有力的物質基礎創造條件。因此,更多的同學選擇的也是相對而言較需要花錢或者是某個高校的王牌專業。誠然,這部分學生在專業的選取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根據自己興趣特點。
(二)研究生收費制度與生源地的關系
生源地并不直接與考研意向選擇掛鉤,但是生源地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地區的整體經濟及社會發展狀況,即宏觀社會環境對每個微觀個體會產生部分影響,從而影響家庭的年收入水平及考研意向的選擇。根據我們的抽樣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者來自湖北地區,其中武漢市、宜昌市以及十堰市人數最多(比例分別為8.93%、24%、16.07%)。在省內比較,這幾個地區為教育相對發達的地區,且經濟基礎較好,所擁有的優質教育資源較多,可選擇機會及發展平臺較大,選擇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比較明顯。湖北中西部考研人數明顯多于東部地區人數。
由此可說明在考研學生中,中西部偏遠貧困地區的學生更加注重考研的成本,他們對目標院校的選擇會側重其不同專業設置的收費標準、研究生獎學金制度、國家對該校的扶持建設力度以及所在城市的人均消費水平等經濟因素。而東南沿海地區,中北部等特大城市的學生則側重于目標院校的發展前景、學校軟硬件資源、基礎設施建設等文化軟實力,以及所在城市的發展機遇、就業機會、國家建設政策等因素。
(三)研究生收費制度與學生學業狀態的關系
1、學生本科就讀學校對考研的影響
分析圖表,我們可以看到對于一本院校校學生而言,考研人數和無意向考研人數基本持平在50%左右,而二本院校中考研學生人數明顯大于無意向學生人數,三本中雖然考研人數和無意向考研人數持平,但是考研人數比無意向人數略低。因此,筆者認為在一本同學中,部分同學可能認為一類院校的本科文憑可以使他們比較好的找到工作直接就業,所以關于考研政策的改變對他們的影響程度并沒有很大。在二本院校中,由于當今嚴峻的就業形勢,學生為了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可能需要考研來提高自己的學歷水平,讓自己的就業起點得以提升。而三本院校學生,可能綜合考慮了當前就業形勢和考上研究生的難度,故考研人數少于二本院校。
2、學生在校成績對考研的影響
60.71%如上表,我們對調查對象在校是否獲得獎學金,以此說明調查對象在校的學習狀況,39.29%的學生獲得獎學金,可以說明該生在校學習較為認真,成績較為優異,而在這部分學生中僅有11.36%會因為擔心自己學業成績不理想,考不上,這些學生也可能多半為自信心不夠強,沒有挑戰自己的勇氣。然而,在60.71%沒有獲得過獎學金的學生中,會有29.41%的學生因為成績放棄考研,這一比例遠遠超過得過獎學金的同學,充分說明在校成績會對對自身學習能力信心不足的同學有較大影響,因而使他們有強烈的愿望直接就業充實個人工作經驗,而不會選擇考研這種方式繼續深造,同時,即將全面實行的研究生收費制度會加深這部分同學不選擇考研的想法,畢竟考研的成本和讀研的機會成本會讓他們覺得放棄考研選擇實踐更有意義。
結語
總而言之,考研之路注定不平坦,它既是對體力和毅力的考驗,更是對智力和眼界的挑戰。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如何擺正考研心態?如何選擇考研專業和學校?如何協調日常生活和考研備考的關系?這些都是值得你我深思的問題,但是無論如何,是考研還是工作,一旦一旦選擇都要努力給自己的良心一個交代。
參考文獻:
[1]鄭軍,陽光.當代中國大學生考研動因的社會學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05(2): 12-15
[2]徐體高,胡效亞.大學生考研與就業的理性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6(11): 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