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岳宏志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 、“黃金產業”和“無煙工業”,彰顯出巨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高校相對集中的省份,陜西省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大力促進陜西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本文從文化產業的投入和產出兩個角度運用因子分析法分別考察了陜西省各市的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對于陜西省文化產業的發展績效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討,并提出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文化產業效率 因子分析 績效測度
引言
陜西省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漢、唐等13個歷史王朝的古都,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陜西延安是重要的革命圣地,紅色根據地的起點;陜西寶雞是青銅器的文化古都;陜西楊凌示范區積累了現代農業文化…….陜西省所有這一切資源無比豐富,充分具備發展文化資源的基礎。然而,近年來,隨著陜西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國學術界關于陜西省文化產業相關理論研究日漸豐富,但大多集中在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發展方向等宏觀研究機制上,陜西省文化產業化運作過程中的投入-產出問題在理論研究基本很少,對于陜西省文化效率的測度也僅局限在SFA等方法,更沒有相關文獻研究陜西省各個市的文化產業效率。因此,本文根據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選擇國內外發展比較成熟的投入-產出績效評價方法,即因子分析法,從投入-產出角度分別考察了陜西省各市的文化產業發展績效。
一、文獻綜述
陜西省文化產業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1)陳焱的《陜西省發展文化產業的幾點思考》[1],主要介紹了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現狀以及分析了陜西省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并對于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策略提出政策性建議;(2)鄭少云的《陜西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2],主要采用了文獻研究法與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陜西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相關問題,并且結合眾多省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情況,就陜西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議和意見;(3)汪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與投融資支持-陜西文化產業現狀調查引發的思考》[3];(4)杜小榮《資本運作是陜西文化產業強勢發展的必由之路》[4];(5)鄢小莉《西安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之路思考》[5];(6)楊妮妮,王耀文,秦素娟《西安文化創意產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6];(7)趙海全,翟章宇《西安文化產業發展瓶頸及對策探析》[7];(8)趙壟《西安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政府行為分析》[8];(9)鄭麗《關于西安發展文化產業的若干思考》[9]。
以上研究都是定性的研究陜西省文化產業的發展,多數圍繞國家宏觀政策來分析陜西省的發展對策及策略,而對于陜西省文化產業效率的測度很少,更沒有相關文獻定量的分析探討陜西省各個市的文化產業效率。因此,本文利用文化產業是通過投人-產出模式向社會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這一理論,分別從投入和產出兩個角度分別考察陜西省文化產業效率,并提出相關政策意見,研究結論就提升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陜西省文化產業投入-產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本文采用2004年我國國家統計局制定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中的規定,即文化及相關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活動,以及與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
本文利用上述界定的文化產業概念,分別從投入和產出兩個方面研究陜西省文化產業績效,分別構建陜西省文化產業投入指標體系和陜西省文化產業產出指標體系[10],如表1所示:
三、因子分析陜西省文化產業投入-產出績效綜合評價
1.數據來源及處理
本文所選的指標和數據分別來源于《陜西統計年鑒2011》《西安統計年鑒2011》陜西省統計局,各市公報;陜西省文化信息網,陜西省經濟信息網和陜西省文化廳等。
本文在實證分析數據時進行了如下處理:
2.因子分析過程
本文運用SPSS17.0 得到KMO和Bartlett球體檢驗。從檢驗結果知,投入指標的KMO>0.9且Sig.(即P值)=0.000<0.05,說明所有投入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平方和遠遠大于偏平方系數相關和,本組數據具有結構效度,因此判定適合做因子分析。同理,產出指標的KMO>0.6且Sig.(即P值)=0.000<0.05,因此判定也適合做因子分析。
分別對提取的3個投入因子和2和產出因子建立因子載荷矩陣,解釋3個投入因子和2個產出因子的實際含義,保證每個公因子能成為每個變量的典型代表。本文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得到旋轉后的投入因子載荷矩陣和產出因子載荷矩陣如表2。
0.972從表2中看出,投入第一個因子F1在X2,X3,X4,X5上具有較大的載荷,故將F1命名為基本設施投資因子;投入第二個因子在X6,X7,X8上有較大的載荷,故將F2命名為文化藝術投資因子;投入第三個因子在X1上有較大的載荷,故將F3命名為人力投入因子;
產出第一因子L1在Y1,Y2,Y3,Y4上具有較大的因子載荷,故將L1命名為產業增加值產出因子;產出第二因子在Y5,Y6上有較大載荷,故將L2命名為文化產出因子。
以各個因子份額方差貢獻率占累計貢獻率的比值為權重,得到陜西省各個市的投入-產出文化績效評價模型為:
F投入=0.621F1+0.257F2+0.123F3
F產出=0.677L1+0.323L2
根據上述公式,可以對陜西省各個市的文化產業投入-產出績效進行綜合得分,并進行排序,如表3所示[11]。
如表3所示,從綜合得分來看,無論是投入因子還是產出因子,西安的文化產業績效都排在第一位。西安,是陜西省的省會城市,這幾年來無論是產業規模還是產業績效都發展前景很好。從投入因子排名來看,西安,寶雞,咸陽,等居于全省前3位;產出因子排名來看,西安,延安,咸陽等居于全省前3位。西安是陜西省會城市,又是十三朝的古都;延安,是革命圣地的發源地;寶雞,具有青銅器歷史文化;咸陽,擁有國際機場等文化設施;可見,全省將過多的文化資源投入到這四個文化城市,其產出也是比較多的。投入因子中排名最后的是楊凌示范區,產出因子中排名最后的是安康。本文認為,造成陜西省文化產業投入-產出差異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個城市文化資源投入不均勻。此外,資源投入匱乏限制了某些城市技術能力的提升,不過,近年來我省提出各種戰略,對于縮小其它小城市和西安的差距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政策性建議
綜述所述,本文分別從投入-產出角度考察了陜西省各個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績效,運用了因子分析法,進行了實證研究。因此,本文就陜西省文化產業投入-產出績效提出幾點建議:
1.提高陜西省文化產業技術水平
提高陜西省文化產業的技術水平,保持陜西省文化產業的投入產出要素和結構不變,可以實現綜合效率的相對性提高。利用陜西西安高新新區的科技優勢,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科技資源,努力開發各種技術,提高陜西省文化產業整體實力。
2.調整陜西省文化產業投入產出結構布局
結合曲江新區和高新新區的文化優勢及科技優勢,全面調整陜西省文化產業結構,提出相關戰略性建議。對于西安應適當縮小文化產業的投入量,而對于楊凌示范區應加大文化產業的投入。同時應調整陜西省文化產業的結構,對于西安應增加文化創新機制,而對于楊凌示范區應增加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投資。
3.加強陜西省各區域和各城市的合作
由于全省的文化產業水平差異比較大,但大致也分為3類,即省會城市,具有文化底蘊的城市,一般城市等。所以,應該全面規劃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嚴格按照三類城市分別制定適合的文化產業政策,完善全省文化市場機制,加強各個城市的溝通與交流,促進我省文化產業積極的發展,使我省成為全國重要的文化省份。
參考文獻
[1] 陳焱,陜西省發展文化產業的幾點思考,陜西咸陽:科技情報開發與經,2010年底20卷第2期
[2] 鄭少云,陜西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陜西西安: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6月16日
[3] 汪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與投融資支持-陜西文化產業現狀調查引發的思考,西安: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0年第1期
[4] 杜小榮,資本運作是陜西文化產業強勢發展的必由之路,陜西西安:榆林學院學報,2011年7月第21卷第4期
[5] 鄢小莉,西安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之路思考,陜西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3月第28卷第1期
[6] 楊妮妮,王耀文,秦素娟,西安文化創意產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太原:金融經濟,2008年第4卷
[7] 趙海全,翟章宇,西安文化產業發展瓶頸及對策探析,陜西西安:現在營銷,2011年第5卷
[8] 趙壟,西安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政府行為分析,陜西西安:新西部,2011年第4卷
[9] 鄭麗,關于西安發展文化產業的若干思考,陜西西安:知識經濟,2011年第3卷
[10] 郭國峰,鄭召鋒,我國中部六省文化發展績效評價與研究,鄭州:中國工業經濟,2009年12期,76-85頁
[11] 王震勤,王維才,基于主成份分析的我國區域技術能力測度研究,北京: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