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揚帆
隨著現代化支付系統的不斷發展和人民銀行會計核算方式的轉變,基層央行會計基礎工作的內容、性質和要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提高會計核算的效率、質量的同時也帶來一些新問題,各種風險隨之而來。如何加強和規范中央銀行會計基礎工作,有效防范工作中出現的風險,抑制各類案件的發生,確保核算資金安全成為當前基層央行營業部門的重要任務。本文以湖南郴州為例,通過結合基層央行會計核算工作中的差錯案例以及專項調查,分析了基層央行會計核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風險及產生的原因,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會計風險的相關建議。
一、基層央行會計核算風險主要表現形式
(一)制度風險。制度是一切業務準確安全運行的根本保障,各種會計業務核算系統的運行管理和具體業務操作都必須依靠制度的約束來完成。如果制度執行不嚴格、落實不到位,就容易造成管理和操作的隨意性,從而引發風險。當前基層央行的制度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制度建設存在缺陷。新系統推廣、應用以及業務變化的同時,相應的制度未能及時得到完善和補充,現有人民銀行系統的會計基本制度、業務管理辦法、操作規程等存在滯后現象,一些業務缺乏制度約束或在管理方面存在制度缺陷,造成控制盲點,致使會計基礎工作潛藏一定的風險隱患。以財政繳存款業務管理制度為例,由于制度設計存在缺陷,導致人民銀行基層行難以有效管理財政繳存款業務,表現在:一方面,上中旬繳存情況難以審核,按照《中央銀行會計集中核算系統操作規程》的相關規定,商業銀行僅在月末調整時向人民銀行報送月報表,上中旬調整時只填制繳存憑證和余額表,并無原始報表資料,造成人民銀行會計營業部門無法監督,部分金融機構存在少繳、漏繳情況。另一方面,各家金融機構財政存款的繳存范圍是獨立以文件形式規定或變更,較為零散,不利于基層央行統一執行。二是制度執行不到位。根據發放的“基層人民銀行會計風險及防范措施研究”調查問卷反饋的情況來看,基層央行業務操作人員尤其是縣支行人員身兼數職的現象較為普遍,很難執行崗位輪換制度和要害崗位人員強制休假制度,相互制約的崗位責任制和內控機制難以得到落實,隱藏的風險較大。
(二)操作風險。操作風險一般是由會計人員操作錯誤而產生的風險,目前操作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規范性業務差錯較多。部分會計核算人員尤其是縣支行網點人員對專業知識掌握不夠,業務操作不熟練,導致操作差錯時有發生,重復出現規范性核算差錯概率較大。規范性差錯,是指在辦理會計核算業務時出現的外來憑證和自制憑證欠規范、憑證要素不齊全和漏蓋印章等問題。事后監督中心下發的監督通知書顯示,2009-2012年郴州轄內發生的規范性差錯分別為22、11、16、7筆(見圖1),主要集中在現金支票、轉賬支票等憑證上,造成資金流動風險較大。另外,遇到特殊業務或者不經常發生的再貼現、再貸款等業務時,由于對處理程序比較生疏,出錯幾率更大。二是數據備份保管不善。由于磁介質材質出現問題或保管不當,容易使得存儲在磁介質上的信息丟失或無法讀取。同時由于數據備份、磁介質備份不及時或磁介質感染病毒無法讀取,將導致系統數據庫一旦發生損壞則無法將所有數據完全恢復。
(三)系統風險。新核算系統給會計核算帶來了便利,但由于系統在功能設置上存在缺陷導致風險增加。一是系統預警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現為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繳存沒有形成實時監控,當存款準備金不足時沒有當日提示功能,對存款準備金低于下限的提示只在營業終了日終登賬后才出現,日間操作中不能進行實時控制,不能及時通知金融機構進行資金調度。二是系統審批功能欠缺。沒有設置主管授權審批功能,會計主管對重大會計事項的審批主要是依靠簽字等方式來完成,這種方法存在著手段滯后、時效性差等問題。三是系統約束功能不足。部分操作員操作權限過大,不符合風險控制原則,容易違背內控制度相互制約的基本原則。比如業務主管可以獨自完成系統中一些重要事項的處理,例如查詢查復的處理、參數設定和修改、來賬報單的重復打印和號碼維護、網點賬務狀態恢復等。四是系統監督功能不完善。系統未設置強制操作員簽退的功能,操作員在處理業務時,若中途離崗或忘記退出,長時間待機,系統不會自動將該操作員強制退出,仍停留在操作界面,存在著他人非法進入系統處理業務的漏洞。
(四)監督風險。主要體現為事后監督中心非現場監督的方式存在不嚴謹的漏洞。比如在會計業務辦理過程中出現人員代崗、印章代蓋代簽、“一手清”等不按規定流程處理會計業務的現象,監督人員單從憑證上是查不出問題的;又如重大會計事項審批,會計主管是事前簽字把關,還是事后補簽確認,監督人員也無法判斷。如果核算風險直到事后監督隔日才被發現,其已經錯過風險控制的最佳時機。
二、會計核算風險的成因分析
(一)制度建設滯后于業務發展,造成制度與業務脫節,在管理與操作上形成執行盲區。雖然各基層央行營業部門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修改了一些制度辦法和操作流程,但是這種各自為陣的做法沒有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統一、規范的業務操作規程和內控制度體系,缺乏涵蓋整個業務環節的管理制度和實施細則,帶來會計業務制度不系統、管理標準不一致、業務處理不統一等問題。由于會計制度政出多門,使得貫徹執行難度較大。同時,一些基層行對制度執行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特別是對內控制度缺乏足夠的重視,相關監督部門的業務檢查也未把重點放在制度落實情況上,對制度執行監管不力。
(二)會計人員素質有待提高,激勵與懲戒機制不對等,業務操作規范化有待加強。從近年來人民銀行營業部門發生的案件來看,絕大多數案件與會計人員的操作有關,這對會計隊伍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會計隊伍人員結構不合理,專業素質有待提高。調查顯示,全轄40歲以上的會計人員有28人,占總人數的78%,其中45歲以上的有18人,(見圖2)。同時,部分會計崗位人員無會計從業資格證,新進會計人員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培訓,隨著2008年部分支行撤銷發行庫后,部分人員從保衛崗位上充實到業務崗位上,他們以前沒有接觸過此類業務,基礎知識較薄弱,接受能力較慢,容易造成業務操作風險。二是會計人員只滿足于簡單的業務操作,對業務知識理解不夠。會計核算處理的電子化、簡便化使得會計人員逐漸形成依賴系統進行核算處理的常態,只知照搬照套系統菜單操作,不理解賬務處理的來龍去脈,容易產生“操作定勢”,形成“操作習慣”以及師傅教徒弟式的“經驗做法”。三是處罰和激勵機制不對等。目前基層央行會計人員的考核大都注重對差錯和問題方面的處罰,正向激勵機制相對欠缺。會計人員普遍感到責任重大,精神負擔大,這種獎懲機制上的不對稱,加上會計工作枯燥單調,影響會計人員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致使會計人員缺少提高工作質量、提升業務能力的動力。
(三)會計核算主要依賴系統,對系統設計提出更高要求。會計核算新系統運行后,會計基礎工作主要是通過網絡載體處理各項業務,核算方式的網絡化、信息化導致對網絡的依賴性和關聯性增強,但是系統的風險防范功能設計不可能達到100%的嚴謹和完善,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安全隱患。
(四)事后監督部門工作監督面不廣,對風險的防范能力有待提高。事后監督中心僅限于對會計核算進行非現場監督,是一種靜態監督,難以達到全面防范風險的目的。目前事后監督部門的大量精力花費在對原始憑證賬表的逐筆勾對上,監督重心停留在合規性監督,即對金額、印章等基本要素的審核,只是作為會計核算過程的簡單延續,對待處理暫收暫付款項掛賬、大額資金劃轉等重要事項并沒有列入重點審核內容進行監督,對高風險環節的控制力不強,對會計人員違規業務操作或發生道德風險等無法進行有效控制,為以后產生業務差錯及資金風險帶來隱患。
三、防范會計核算風險的措施及建議
(一)以業務基礎為著眼點,加強制度建設,確保業務處理有章可循。一是定期對各項會計制度辦法、操作流程進行完善。根據系統和業務的發展、變化,適時規范和更新相配套的制度,提高在實際業務中的可操作性,實現“一套業務,一套制度”。理順各種關系,對制度辦法相互不統一的內容進行修訂,對財政繳存款管理方面的盲區結合工作需要補充相關規定,如上級行可按年度對各家金融機構繳存財政存款范圍專門以單行本方式匯編下發,便于基層行統一參照執行,促進基層央行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二是建立有效落實制度的長效機制。嚴格落實制度執行是保障會計核算安全的關鍵。把會計制度、任務和工作職責分解到會計部門的各個崗位,落實到具體經辦人員,建立風險控制的獎懲制度,使內控制度的觸角延伸到會計核算的每一個角落,保證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有據可查,堵塞漏洞。三是加強制度執行的監控力度。基層行領導和監督部門應在職責范圍內認真履行控制、監督、檢查職責,保證各項業務制度的貫徹執行和執行效果。
(二)以人為本,強化教育培訓,提高會計隊伍綜合素質。一是建立會計人員長效學習機制。對會計人員經常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廉潔自律教育,注重引導會計人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愛崗敬業精神。積極開展警示教育,通過分析發生在身邊和其它有影響的典型案例,舉一反三,做到引以為戒,使會計人員提高對風險案件危害性的認識,杜絕有章不循、違章操作行為。加大培訓力度,注重全員培訓。利用遠程培訓平臺和電視電話會議系統等載體,不定期組織開展業務知識培訓,擴大培訓范圍,增加培訓機會,全面提高會計隊伍整體素質。通過崗位練兵、業務比賽等形式,不斷提高會計人員分析、查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完善會計人員激勵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獎勵措施,根據會計核算質量對工作無差錯的會計人員予以年度安全獎勵;在評先評優等人員考核方面向一線會計人員傾斜,通過組織開展“會計明星”、“會計標兵”等評選活動,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激發工作熱情,使其成為風險防范的主力軍。三是強化對人員思想動態的管理。注重人文關懷,定期與各崗位員工進行談話,全方位、多層次地了解會計人員的思想動態和職業訴求,增強集體歸屬感和對自身職業的認同感、自豪感。
(三)改進系統功能,提高系統控制風險的能力,確保核算工作嚴謹。完善現有系統的功能設計,細化系統管理權限,加強相互制約效能。比如增加操作員自動簽退功能。操作員在處理業務后,若暫時離崗或無業務操作時,系統自動簽退,退出操作界面,以加強系統的安全性。同時新開發的系統應充分考慮營業部門的業務需求,上線前進行全面的壓力測試和誤操作測試,避免類似的功能設計不足問題再發生。三是制定和完善系統應急預案,針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異常情況,制定具體的應對措施和方案,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四)創新監督方式,提高監督效果,將風險防患于未然。一是事后監督部門應轉變觀念,將合規性監督提升到風險監督,將防范資金風險做為工作的重點。對重要環節實施重點監控,如聯行業務、暫收暫付、大額審批等。強化核算過程監督,通過非現場監督與現場監督結合互補,掃清非現場監督的盲區,變被動監督為主動監督,以全面有效的發揮監督作用,全方位防范資金風險。二是建立會計聯席會議制度,形成齊抓共管的防范風險機制。防范會計風險是一項綜合、長期工程,需要各部門的協調配合。要樹立“大會計”管理工作理念,由會計部門統一協調、指導、規范會計核算工作,同時內審、紀檢等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為防范風險保駕護航,從不同的視角,及時發現會計核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出相應的改進和補救措施,達到監督、檢查信息資源共享,切實保障資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