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虹
摘要:自個人征信系統上線以來,基層央行一直為公眾提供個人信用報告免費查詢,大大便利了個人金融活動,獲得了廣泛認可。本文從系統操作、信用報告查詢和使用、業務管理等方面,闡述基層央行個人征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完善建議。
關鍵詞:個人征信系統;個人信用報告;基層央行;管理
近年來,基層央行個人征信業務呈現出主動查詢人數逐年遞增、信用報告涵蓋內容不斷完善、工作影響力不斷擴大的特點。但實務中,系統使用不便、業務管理欠規范等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一、存在的問題
(一)數據采集質量待提高
一是信用報告基本信息采集數據與實際不相符的情況時有發生。二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報送信貸數據準確性有待提高。隨著個人征信系統對小貸公司等新型機構的逐步開放,部分機構貸款展期管理不嚴,為了避免客戶產生不良記錄,不如實報送貸款償還信息,影響個人信用報告的真實性。
(二)報告解讀缺乏參考性標準
現階段個人信用報告是基本信息、信貸信息等情況的規范性匯總,個人征信產品缺少必要的深加工,報告的解讀缺乏指導性意見。業務咨詢中,報告使用者非常希望了解個人信用評價的參考標準,由于指導性意見尚未出臺,導致個人信用報告公信力受到影響。
(三)業務監督職能待強化
央行及其分支機構承擔著征信業務的監管職責,而工作實際同該項履職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基層央行征信專職人員有限,日常工作疲于服務,疏于監管。所采用的監管多以現場檢查為主,但在缺乏非現場監管指導的情況下,易陷入盲目。
(四)系統功能待優化
一是個人信用報告查詢系統尚未接入個人身份聯網核查系統,無法核查證件真實性,存在利用虛假居民身份證騙取個人信用報告的風險。二是操作失誤未及時打印客戶信用報告時,需再次訪問系統,形成一筆新業務,影響業務辦理速度。三是個人信用報告查詢系統無年度查詢次數提示功能,操作員判斷個人每年兩次免費獲取信用報告時存不便。
(五)用戶代碼及口令管理欠規范
一是操作人員變動后,其用戶代碼和登錄密碼未及時禁用,仍然存于業務系統中。二是登錄口令設置過于簡單。有的操作員口令為初始口令或者重復使用之前的口令,長期未變;有的則不重視口令取值,設置過于簡單,非常容易被套取。三是定期更換口令留于形勢,限于兩個使用口令之間簡單切換。
二、對策建議
(一)構建精細化管理體系,夯實業務基礎
一是加強制度建設,確保管理科學化。以《征信管理條例》的推出為契機,健全數據質量考核、信息保護、檔案管理等制度。二是完善操作規程,確保管理規范化。緊貼業務實際,建立標準化和圖示化操作流程,形成一套完整的柜臺操作指南。三是強化內控機制,保證管理透明化。定期編制業務風險提示書,開展崗位自查、事后核查、內審再檢查工作。
(二)提供個人信用報告解讀指導意見,適時推出個人征信增值服務
條件成熟的前提下,免費向誠信個人提供征信增值服務,包括個人信用報告客觀、公正的解讀及誠信度評分等,鼓勵信貸機構參照該評分標準為個人提供融資便利。
(三)堅持崗位培訓,增進業務交流
結合基層實際,針對業務盲點、難點開展崗位培訓。通過上崗培訓、崗下自學、業務交流等方式強化業務技能,提高履職能力。
(四)完善操作系統,提供業務保障
一是將個人身份聯網核查系統與個人征信系統對接,身份核查后打印界面替代身份證復印件留存備查。二是設置信用報告補打功能,經主管授權,可根據當日流水號補打個人信用報告。三是設置年度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次數提醒功能。四是加強口令管理,登陸密碼必須為字母和數字組合,不得重復使用。
(五)創新宣傳手段,培育個人良好信用
創新宣傳教育手段和載體,針對不同人群,選擇合適的媒體傳遞征信知識,積極培養個人主動到金融機構更新信息和關愛信用記錄的良好習慣。對公眾關心的個人信用報告互聯網查詢方法、個人信息異議申請等熱點問題,制作成視頻、宣傳手冊,加深征信知識宣傳的直觀性、實用性、針對性。
(六)加強監督管理,促進行業自律
監管部門一方面要督促征信機構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強化自我約束意識,同時還應加大新機構業務輔導力度,加強個人征信系統使用監測、從業人員資格認定等方面的監督管理。
參考文獻:
[1] 李春勝, 趙明. 個人信用報告非惡意不良記錄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 內蒙古金融研究, 2013 (2)
[2]婁榮民, 董寶茹. 正確應用和解讀個人信用報告的問題與建議[J]. 上海金融, 2010, (1)
[3] 甘露. 游離于監管之外的個人信用報告使用問題研究[J]. 甘肅金融, 2012,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