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李梅香
國內外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機制述評及啟示
●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李梅香
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感受到了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但相較于歐美國家對社會責任的認知還存在不足。本文在對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的基礎上,研究了全球盟約、國際勞工組織公約、OECD跨國企業綱領、國際標準化組織環境管理系統、責任性原則標準、GRI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沙利文原則、社會責任標準等八個標準,并提出了我國建設社會責任評價機制應從環境績效指標與原則及其因子兩方面出發的建議。
企業社會責任 評價機制 啟示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已是全球重要的課題,參與企業社會責任 (簡稱CSR)是為提升公司更好的形象與可持續發展,但企業不應只照顧股東的利益,也應照顧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如客戶、員工、生意伙伴、自然環境、所在小區甚至整個社會。隨政府角色的逐漸轉變與跨國企業全球興起,企業被認定應承擔較多社會責任 (彭紅利,2015)1,包括回饋參與社會發展及納稅負擔國家建設等。同時,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感受到了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但相較于歐美國家來說,我國社會責任普及度不高,本文在探討定義的基礎上,研究了全球八大CSR評價機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設我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機制的建議。

表1 各組織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
目前沒有統一的社會責任定義,狹義的企業社會責任僅指公司的法定的社會責任,即指由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公司應當承擔社會責任(Epstein,1987)2。廣義的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除了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外,還必須兼顧到其他利害關系人的權益,包括員工、消費者、供貨商、小區與環境等。世界企業可持續發展協會(簡稱WBCSD)、世界銀行(World Bank)、英國貿易與工業部(DTI)等組織均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過定義(Carroll,2013)3(表1)。從該表可見,整個社會的責任可分為環境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等三方面,企業社會責任就是這三個責任的交叉區域,即良好的企業社會責任對提升社會、環境與地方經濟都有很大貢獻。
很多國際組織為社會責任制定實踐標準,以供企業實施及應用。目前國際間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規范趨勢,已從過去以自發性地采納CSR規范為主的自律趨勢,逐漸發展成由國際協議成為CSR的他律做法。目前與企業社會責任有關的國際標準及規范共有49項,而又以McIntosh等(2003)將相關企業社會責任規范篩分出全球八大CSR規范4,如圖1。

圖1 全球八大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機制
(一)全球盟約(Global Compact)。全球盟約是聯合國唯一的全球性團體,由Kofi Annan發起成立,被視為社會責任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因為具備了聯合國的色彩,全球盟約必須要代表廣大的利益與人群,并且與由非政府組織、私人產業與勞工組織的專業人士所開發的特定標準相當不同。全球盟約的非特定性以及其相對流動性與有機本質,也同時代表著其可能的優點與缺點。全球盟約總體來說是一個集會平臺,在這個平臺之上,各個組織、企業、政府都能夠分享不同的有價值的觀點。這項盟約參考了國際勞工的基本權利、世界人權宣言和里約原則等內容。建議企業應遵循的九項原則見表2。

表2 全球盟約九項原則
(二)國際勞工組織公約(ILO)。國際勞工組于1919年成立,是聯合國第一個專門化的機構。它把工會、雇主和政府三方集合起來,為社會謀福利。在國際勞工組織中,政府、雇主和工會的地位平等且擁有相同的投票權。至1993年,國際勞工組織有150個成員國。越來越多成員國的加入也導致公約內活動的多樣化,勞工組不僅僅幫助社會改善生活條件、促進就業和發展,它還對工作環境安全、員工培訓、特殊工種以及殘障人士的社會就業情況進行處理。然而,ILO的弱點就是沒有實施或強制實施權,即使是某些政府批準其納入國家的憲法內,實施權力還是有限。1923年ILO通過著名的《工作基本原則與權利宣言》,七項核心勞動基準包括:勞動強迫、結社自由及保障組織權利公約、組織權及集體協商權、男女勞工同值同酬、廢除強迫勞動、就業與職業歧視、最低年齡。
(三)國際標準化組織環境管理系統(ISO 14000)。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由ISO 9000及ISO 14000這個系統成立,為企業環境管理提供了指引。這不僅是對產品面,更對于組織面進行環境管理,也就是利用P-D-C-A的循環流程達到持續改善的結果。它具體包含了定期的內部稽核、環境政策法規要求及自發性評估、環境面的評估、管理系統與向高層稟報幾個方面。2003年1月,ISO成立了CSR策略顧問小組(SAG-CSR),主要在探討CSR是否能成為標準的管理系統。目前所擬定的企業社會責任(CSR)與組織社會責任(OSR)的議題包括了八大方面:職場及員工議題、小區參與與社會發展、組織的治理、違反公平原則的事務、市場、人權、環境、消費者議題等八個方面。SAG-CSR草擬了八個主要的組織社會責任原則,分別是符合法規及規定、包括自發性承諾、直接與非直接利害關系人的參與、擔當、透明化、道德行為、彈性化、可持續性。
(四)責任性原則標準(AA1000)。AA 1000社會與倫理中心是一個非盈利性組織,由企管服務業者、非政府組織和企業組成。AA 1000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十分關注,而這個標準是由一個質量標準及包含五個階段的程序標準,即規劃、會計、檢查與報告、植入、利害關系人組成。
AA 1000的發展主要是因為組織或企業需要一些準則來發展社會性與倫理性的實務,并與廣大的利害關系人建立起更良好的關系。AA 1000在建立時參考了如ISO 9001及ISO 14001等已相當成熟的標準,因此目前這個系統在應用上所遭遇的挑戰主要來自于社會面的考慮。實行AA 1000將會注重與利害關系人溝通的有效方法,以及從與利害關系人議合的過程中學習事物的機會。因此,實行的組織將會獲得在經營計劃上一些獲取成功的專業知識,例如建立公民社群的伙伴關系。
(五)GRI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1997年由美國環境責任經濟聯盟(CERES)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共同成立可持續發展報告推行計劃。2002年GRI成為獨立組織,正名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協會,致力于CSR的推動與標準化;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適用于任何企業或單位,且已被國際組織、多國企業等報告書編撰采用,被公認為一種能協助組織改進分析及決策的有利工具(沈弋等,2014)5。
截至2007年7月,全球已有超過60個國家與上千家企業和組織采用GRI的指南制作報告書。因此GRI已逐漸建立國際間對可持續發展報告架構的共識,廣受投資法人、國際組織的重視。GRI的可持續性績效報告,包括經濟沖擊、環境沖擊、社會沖擊、人權、社會等幾個方面。
(六)沙利文原則(Sullivan Priciples)。于1977年建立的沙利文原則宗旨在于喚醒企業對于社會責任承擔的意識,并將社會責任履行納入戰略規劃之中。其主要原則包括:①維護員工、團體和伙伴的權力;②對員工不進行任何的歧視,包括性別、年齡和宗教信仰等。③對員工結社的需要進行滿足;④對員工進行培訓,提升其社會地位和經濟價值;⑤建立安全的職場,建立安全的工作環境,提倡可持續發展;⑥對于所有的原則融入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并對外披露,建立對稱的信息交流平臺。
(七)社會責任標準(SA 8000)。1969年,美國成立的國際社會責任組織經濟優先鑒定機關(CEPAA),是推動CSR的創始者之一。其目標是提供正確性以及不偏不倚的分析以評估企業的社會績效,進而推廣優越的企業公民概念。所評估的結果,多為投資者及顧客所使用,乃全球最佳的顧客指引。1997年,CEPAA結合了各公會代表、人權與兒童權益組織、學術單位、零售業、制造商、承包者、顧問公司、會計及認證機構等,共同研商了員工權益的指導綱領,也就是目前的SA 8000,相關標準包括工作時數、歧視動作以及管理系統等8大方面。
大部分執行SA 8000及取得認證的企業多為零售業、服裝制造、玩具及制鞋業。目前,農業及電子業也逐漸開始感興趣。而今,來自52個國家約968家公司皆取得SA 8000認證,加總的營業額高達1,060億美元,這些企業由SA 8000管理系統進行持續改善,如同ISO標準進行P-D-C-A循環管理。SA8000對社會責任規范進行了明確,提出了確定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約束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
(一)社會責任評價的定義。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是對企業社會責任承擔行為的評價,旨在加強外部投資者對企業的了解,減低信息不對稱程度。這種評價要求政府環保組織評價時注意社會責任評價的前提、原則、指標,這樣才能保障評價信息的質量、可比、可靠、相關與全面,并被可被大多數國家認可,從而使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機制成為世界通用的體系。
(二)社會責任評價的前提。根據上述八種社會責任標準,評價公司社會責任的前提是做到下列三項承諾:①在公司的任務聲明、年報及一些相關的公共場合中,擁護我國的社會責任要求,公司將在內部提升對社會責任的關注程度與負責態度;②每年至少一次在公司網站上,刊載公司遵守社會責任采取的具體行動,討論從中所學習到或引發的正面或負面課題;③參加聯合國為協助開發中國家所進行的伙伴計劃,特別是針對那些在面對全球化時會遭遇嚴重邊緣化危機的最低開發程度國家項目計劃。只有在這三項承諾的基礎上,政府才能采用評價原則與評價指標進行評價,以督促企業實現社會責任要求。
(三)社會責任評價的原則
1.實質性原則。報告中的信息應當涵蓋企業與社會、環境、經濟之間互動影響的各個方面的指標,可包含如下測試因子:①聘請有經驗的專家進行訪問調查,確認相同的影響因素以及風險和機會;②利害關系人就可持續發展的指標;③同行和競爭者披露的該行業重要主題和未來挑戰;③對企業和利害關系人具有策略重要性的相關法律、法規、國際協定或自愿協定;④企業主要的經營管理系統、政策、策略、價值觀和目標等;⑤企業最終的目標和期望;⑥企業的主要風險;⑦企業關鍵成功因素;⑧企業的核心價值;⑩應對報告的重要主題和指標進行排序。
2.利害關系人參與的原則。報告企業應確定誰是利害關系,并在報告中說明企業如何響應利害相關方的合理期望。可包含如下測試因子:①企業能描述應向哪些利害關系人負責;②相應的報告內容參考企業為報告而引入的利害關系人參與的結果;④對利害關系人參與過程進行討論,于報告范圍達到一致。
3.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報告應說明企業在可持續發展中的績效,可包含如下測試因子:①企業說明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并對相應闡述進行數據及其他方面的支持;②以宏觀經濟形勢和行業環境為基礎,對企業績效進行說明;③在企業績效的報告中對未來的影響和貢獻進行詳細的說明;④報告描述可持續發展主題與未來戰略發展、機遇和風險之間的必要聯系。
4.完整性原則。報告所涉及和涵蓋的范圍應該完整,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等影響都應該有所涉及,讓利益相關群體可以做出客觀全面的評價,可包含如下測試因子:①在報告編制時對利益相關者參與、可持續發展等重要方面進行披露,并全面的考慮企業下游和上游企業,將整個價值鏈視為一個整體;②除另行規定,報告應涵蓋公司所控制或具有重大影響的實體;③將報告期內所有重大事項納入其中;④對信息不進行有偏性的篩選,對所有有利信息和不利信息都納入進來。
(四)社會責任評價的指標。社會責任評價的指標所與企業各項以物料、能源和水為代表的輸入物和以廢氣、污水、廢棄物為代表的輸出物有關,同時,對于例如物種多樣性、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遵守情況也息息相關(Davis,1973)6。
基于此,可從九大方面進行構建:一是物料,主要指材料總使用重量或體積與回收材料使用百分比;二是能源,主要指直接能源消耗量、間接能源消耗量、因節約或效率改善的節能量節能措施、產品或服務使用高效率與再生能源的措施及其節能量、減少間接能源使用措施及其節能量;三是水,主要包括總用水量、因用水而嚴重影響的水源、回收與再利用水量比率及體積;四是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鄰近保護區土地的潛在影響、重大影響的活動產品及服務、棲地保護或修復、管理影響生物多樣性的行動計劃、受經營活動影響的物種數目及風險;五是廢氣/污水及廢棄物,主要包括直接與間接GHG排放總重量、其他相關GHG排放重量、減少GHG排放之措施與減少量、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重量、SOx和NOx及重大氣體排放種類與重量、排放水質及目的地廢污水量、依種類及處理法區分廢物總重量、化學品等液體溢漏的總次數及體積、有害廢棄物運送與處理重量、水域及棲息地受廢污水及徑流嚴重影響情況;六是產品及服務,主要包括減輕產品與服務對環境影響的措施及減輕程度、售出產品及其包裝材料回收的比例;七是遵守法規,主要包括違反法律的罰款及處罰次數;八是交通運輸,主要包括經營運輸產品、材料及員工的重大環境沖擊;⑨整體情況,主要包括環保支出與投資類別。■
(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浙江省社區老齡事業發展研究”〈14NDYD20YB〉、2014年浙江省民政廳民政政策理論研究規劃課題“城市基層社會管理機制創新研究——以浙江省為例”〈ZMZC201408〉階段性成果。)

1.彭紅利.2015.構建國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長效機制——基于“政府-企業-社會”框架的分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1。
2.Epstein,E..M.1987.The corporate social policy process: Beyond business ethic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9.
3.Carroll,A.B..2013.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Evolution of a definitional construct[J].Business&Society,38. 4.McIntosh M..2003.Thomas,R.,LeipzigerD.,and ColemanG..Living Corporate Citizenship——Strategic Routes to Socially Responsible Business[M].London:Financial Times Prentice Hall.
5.沈弋、徐光華、王正艷.2014.“言行一致”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J].會計研究,9。
6.Davis,K..1973.The Case for and against Business Assump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