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明真
摘 要:王銘玉老師對語言和言語的關系做了細致的區別,將它們的差異做了十八組對比。這十八組對比體現了什么的思想呢?本文將做一研究,力求發現它們背后的思想。
關鍵詞:語言;言語
王銘玉老師在其著作《語言符號學》中,在討論語言和言語這一組概念中,把它們的區別分成了四大部分;然后又在這四大部分中發現總結出了這組概念的十八對矛盾。王老師首先把它們放在指導功能與執行功能、層次性與連貫性、分離性與相依性、穩定性與變異性這四個方面進行區分;然后在這個四方面里又極其細微地分別總結出其它的具體差異。它們分別是:在指導功能和執行功能里,指出語言和言語的區別在于抽象性和具體性的區別;本質性和物質性的區別;虛像性和實在性的區別;社會性和個體性的區別;常體和變體的區別;在層次性和連貫性里,指出它們在離散性和連續性的區別;集合性和線性的區別;可數性和無限性的區別;重復性和非重復性的區別;在分離性和相依性里,指出它們在潛存性和現實性的區別;獨立性和制約性的區別;非定位性和定位性的區別;空泛性和信息性的區別;以及在穩定性和變異性這部分里,指出了它們在靜態和動態的區別;客觀性和主觀性的區別;強制性和創造性的區別;規范性和任意性的區別;歷史性和無歷史性的區別。
王老師細致入微的工作對我們在全面理解語言和言語這組概念的異同上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我們對這組概念所能想到的理解基本都已經涵蓋在了王老師的理解里面,并且我們沒能理解到的地方王老師也幫助我們總結出來了。
下面,結合著語言和言語的基本概念,我想談一下自己對這十八組矛盾的個人理解。
在朱剛老師的《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這本書中,在談到結構主義文學批評的時候,他認為“言語是指社會成員語言的個別使用,而語言則是言語活動的社會部分,是社會集團為個人行使言語機能而采用的規約,得到社會成員的一致認可。”雖然在這里語言和言語互為前提且聯系密切,但不是所有的語言現象都是語言學研究的對象。朱老師認為,索緒爾在區分這組概念的時候,把言語嚴格地限定在語言范圍內,理由是語言有穩固的結構性質,可以通過語言要素的相互關系認識語言現象的整體。由此可見,索緒爾不自覺得使用了現象學的方法,通過“括號法”先后把物質世界和語言的個體使用“存而不論”,只去意向性行為指向的客體本身,即語言和言語的一般規律。
通過對語言和言語基本概念的理解,我們發現語言和言語的關系更像是哲學上的“一般和個別”的關系。“一般”是指一類事物或一切事物普遍具有的屬性,即具體事物的共性;而“個別”是指單一事物的個體性,獨特性,此事物和他事物的差異性。世界上每一事物、現象都作為個別的東西而存在,它們的存在和發展呈現出不同的形態,表現為個體性、獨特性;這種個體性、獨特性使事物、現象彼此相互區別開來。世界上的同類事物或一切事物中又貫穿著一般的東西,即共同的、普遍的屬性;這種共同性、普遍性使各個特殊的事物相互聯結、相互貫通,形成統一的有機整體,并具有共同的規律性。
一般和個別即共性和個性是辯證的統一,作為唯物辯證法的范疇,它們反映著世界上的事物、現象的差異性和統一性的辯證聯系的特性。一般與個別有著差異、對立,但這種差異、對立并不是彼此分立、相互脫離的。一般不能脫離個別而存在,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個別又總是同一般相聯結,個性體現著共性,為共性、一般規律性所制約。共性因其是事物中共同的、內在的、本質的東西,它比個性深刻;個性因其差異性、多樣性,它比共性生動、豐富。一般與個別的界限具有相對性,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相互過渡、相互轉化。在一定范圍或關系中是一般的、共性的東西,在另一范圍或關系中,則可以成為個別的、個性的東西;反之亦然。列寧說:“個別一定與一般相聯而存在。”“任何個別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等等。任何個別經過千萬次的轉化而與另一類的個別(事物、現象、過程)相聯系。諸如此類等等。”
通過對“一般”和“個體”概念的理解,我們就不難理解言語和言語的抽象性和具體性、本質性和物質性、虛像性和實在性、社會性和個體性、常體和變體、可數性和無限性、復現性和非重復性、潛存性和現實性、獨立性和制約性、非定位性和定位性、空泛性和信息性、靜態和動態、客觀性和主觀性、強制性和創造性、規范性和任意性這些矛盾了。
至于其離散性和連續性,謝應光認為語言現象中的“單體性、有界性、異質性與離散性有關,而無界性、同質性和不確定性則與連續性有關。”由于語言是抽象的規律的總結概括,它里面分有語法,語音等諸多領域,并且語言現象里面的規律是穩定,可數的,所以語言體現了謝應光所為的“離散性”;而言語因其涉及到具體個體的使用差異,所以對言語的界定比較困難,所以它體現了“連續性”。
至于對集合性和線性的理解。可以理解為集合性強調了語言規律不受時間限制,它不必受一定的順序要求的限制;而具體的言語則必須受到其被后的規律的支配,遵從著一定的順序。
而歷史性和無歷史性則分別體現了語言和言語在人類經驗中被重復與否的現象。語言是背后的規律,人們每次的說話都必須用到其被后的規律,所以規律給人以存在感;而每個人所說的話與別人不可能完全相同,一個人說的話也不會被其他人長時間地完整地引用,因此言語則沒有體現出相應的時間感,反而給人一種轉瞬即逝的感覺。(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
參考文獻:
[1] 王銘玉.語言符號學[A].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鄧曉輝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A].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3] .謝應光.語言研究中的離散性和連續性概念[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