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兆剛
摘 要:居民隱性收入是相對顯性收入而言的,處于隱蔽狀態。社會中隱性收入五花八門,其中尤以公務員的隱性收入為當下輿論關注焦點。利用博弈均衡的觀點研究公務員隱性收入,發現最根本的問題是要打破現有博弈均衡,實現向博弈弱勢方傾斜的博弈再平衡,從而提出治理我國公務員隱性收入的對策。
關鍵詞:博弈;公務員;隱性收入;治理
中圖分類號:D5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5-0053-02
一、公務員隱性收入的界定和組成
隱性收入從字面意義講是相對于顯性收入而言,即處于隱藏狀態之下,非公開的收入內容和結構。現實社會中隱性收入的表現五花八門:金融領域腐敗的收入、壟斷行業利潤、土地拍賣收益、行政性尋租等。顯性收入能夠在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中查詢,而隱性收入則無法在其中反映,處于“地下”狀態,但最終的結果是影響了收入的初次和二次分配機制,嚴重扭曲了國民收入分配和社會階層關系。
由于制度層面的原因,很多行業和領域都涉及隱性收入,但處于社會輿論漩渦中心的當屬公務員的隱性收入問題。公務員收入按照是否公開可以具體為顯性收入和隱性收入兩部分。公務員顯性收入是指由國家財政或地方財政統一撥付的工資收入,可以體現在賬面上,能實現納稅申報義務的工資和實物。除了顯性收入部分,還有非財政撥付的貨幣收入,亦稱為制度外收入。
公務員的隱性收入分為白色收入、淺灰收入和灰色收入。其中白色收入是指政府領取的在國家規定范圍內的津貼、補貼、福利的勞動報酬。津貼主要包括地區津貼和崗位津貼兩大類,共分為三項——崗位津貼、地區附加津貼和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我國公務員福利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其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通過探親制度、年假制度、福利保險制度和產假制度等內容,這些福利部分通常根據工資一定比例確定。淺灰收入是指超標準的職務消費,主要包含禮儀消費、辦公消費、交通費用、住房費用、報刊費用、用餐費用等。職務消費是公務員利用自身職務便利進行消費,超標準,浪費無度,甚至最終流入個人腰包。淺灰收入介于合法和不合法之間,已經有一部分躍入雷池。灰色收入是指在非公務活動中收受禮金、實物、酬金、福利的。有些帶有共性,有些則具有明顯的部門和崗位特點,灰色收入是公務員隱性收入中絕對不合法的部分。
二、公務員隱性收入的負面效應
(一)社會精神財富受損
社會財富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利用公職權力過度汲取物質財富必然會帶來社會精神財富的流失。一些享有特殊權利的國家公務人員往往從個人物質財富利益出發,超范圍消費,浪費了大量財政資金,助長了社會驕奢之氣,形成了“當官就有錢”的不良現象。這種價值判斷導致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財富和社會主義精神財富被漸漸蠶食。精神財富具體可以分為意志力、信仰、道德信條和各種知識,這些最大的特點就是無形性,但又恰恰對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產生極大影響。
(二)容易滋生腐敗
由于公務人員隱性收入的投入遠小于產出,必然要以實現其私人或利益集團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忽視現實法律和規則的存在,從而不會輕易被禁止。公務人員對私利的追逐導致不斷踏入雷池、鋌而走險,不知不覺滑入腐敗深淵。而這種不良習氣的彌散效應將會成為腐敗滋生的溫床,導致權力機器趨于群體性腐敗。公務員、國家企事業單位人員的隱性收入和福利近年屢次出現在公眾視野。這些所謂的隱性收入和福利,只供公務員、國家企事業單位人員專享,卻與普通民眾無緣。與正常的公開收入和福利相比較,隱性福利實屬以發福利的名義集體分肥,乃是一種隱性腐敗。隱性收入尤其是隱性福利,將所有的體制內人士都拖下水,雖然在福利項目上存在著部門差異化,但其性質都是一樣的,均超出正常福利范疇之外。也正是由于體制內隱性福利太好,與其他社會階層形成待遇落差,造成財富分配失衡,無數人渴望進入體制內分一杯羹,年年遞增的“國考”大軍,就是最好的例證。
(三)公共管理職能低效率
黨的十八大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這是對市場作用認識的又一次深化和飛躍,是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的進一步提升。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本來就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決定資源配置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能夠不斷推動生產向新的領域和新的層次發展。然而由于大量淺灰色和灰色收入的存在,尋求私利和集團利益最大化的腳步就不會停止,會通過各種不合理行政方式阻斷市場的資源配置手段,從而降低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效率。公共權力沒有更好地服務于公共權益,亂發津貼、獎金和福利的行為,截留了社會效益,干擾了正常的公共管理秩序和政策實施。
(四)擴大社會收入分配不公
按照現代分配理論,國家公務人員的收入屬于國民收入的再次分配范疇,而再分配應該防止出現兩極分化,目的是調節初次分配。因此公務員的收入分配應該遵循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原則,防止權力對公眾權益的侵犯,要接受社會各個部門和全體公民的監督。但由于目前權力監督約束機制不健全,導致權力資本化,假公濟私、損公肥私、以權謀私的不良現象出現,截留了社會財富,阻礙了資源的有效配置,擴大了社會收入分配不公,使社會階層板結。
三、基于博弈均衡的公務員隱性收入治理對策
隱性收入的形成是各個利益主體在博弈均衡和博弈環境中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掌控社會資源的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存在沖突,優勢博弈方獲得博弈收益。博弈環境中的個體會固化自身行為,全部個體會圍繞子博弈而出現群體博弈,當這種博弈不斷重復,形成了長期的動態博弈均衡。博弈均衡的形成過程中,社會隱性收入規模不斷擴大,其中尤其以占博弈優勢地位的公務員隱性收入規模增長明顯。盡管博弈均衡過程中的重復不是簡單的重復,但筆者認為解決當下公務員隱性收入問題,必須從打破現有范式下的博弈均衡入手,利用制度來約束作為博弈優勢方的公務員權力入手。
(一)加強公務員薪酬監督制度的完善endprint
公務員薪酬監督制度的不完善為其獲取大量隱性收入提供了機會,因此從輿論監督、民立法監督和民眾監督的角度來約束防范公務人員獲取隱性收入。完善公務員薪酬監督制度的最大意義在于能夠約束權力擁有者,權力失衡是造成博弈失衡的根本原因,也是決定隱性收入產生的規模和意愿的決定力量。從博弈的觀點,會發現權力擁有者如果不依法辦事,追逐私利而帶來的社會影響會更惡劣,破壞力會更大,因為無論靜態還是動態博弈,博弈雙方的力量對比至關重要。從博弈的角度來加強公務員薪酬監督制度的完善,能夠指導、約束和監督博弈優勢方,從而規范博弈主體的行為。
(二)規范公務員的職務消費
國家為了維持正常運轉,必要的公務員職務消費是必須的,但由于個別部門擴大了職務消費的范疇和標準,致使該項目成為公務員獲得隱性收入的另一重要來源。因此,必須從打破博弈均衡的角度,完善公務員職務消費,降低其獲取隱性收入的可能性。具體應該做到職務消費的規范化、制度化和貨幣化。職務消費規范化就是要結合消費支出的項目和人員,使之主體具體化,嚴禁超越。職務消費制度化是指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政府運作要求,逐步建立一套運行機制完善、措施得力和運作規范的管理制度。職務消費貨幣化就是通過貨幣化的形式,使公務員職位所消耗的社會價值準確地衡量出來,在此基礎上實現標準化、制度化和績效考核。通過職務消費規范化、制度化和貨幣化,有利于通過制度手段制約權力優勢方,會逐漸提高博弈弱勢方的地位,從而使博弈均衡向博弈弱勢方傾斜,避免了博弈弱勢方妥協博弈優勢方,從而向博弈優勢方轉移利益,實現公務員乃至全社會隱性收入的有效治理。
(三)改革現行公務員薪酬制度
我國公務員薪酬主要包括工資、津貼和福利,其中工資部分一般占到收入的20%—30%,津貼是工資的有效補充,根據各地的經濟發展差異和物價水平進行調整。目前占工資收入的60%以上,福利是公務員薪酬制度的補充,為了解決公務員的社會保障問題、物質文化需求和生活負擔而存在。由于工資和津貼的構成比例極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隱性收入的合法、合理范圍,提高了操作性。應該將工資提高到收入的70%左右,津貼部分應該下調到20%。隱性收入的存在是由于博弈雙方力量差別過大而造成的,一般情況可以通過一定的市場經濟行為做出修正。但由于我國的公務員薪酬制度與市場脫鉤,工資行政指導的成分較大,破壞了工資制度的市場調節作用。因此,解決公務員隱性收入問題,必須從改革現行公務員的薪酬制度入手,打破現有的博弈平衡,使得博弈弱勢方不會對博弈強勢方做出妥協,進行利益轉移,從根本上消除隱性收入的行政性安排。改革現行公務員薪酬制度,就要避免津貼工資化、津貼隱性化。
參考文獻:
[1] 孫浩進.我國社會隱性收入治理的法理學研究[J].學術界,2013,(2):166-173.
[2] 俞路.深化我國公務員制度改革的四點思考[J].中國行政管理,2004,(1):58-61.
[3] 何華征.利益論視域的居民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研究[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66-72.
[責任編輯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