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志
(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650)
以突出職業能力的體育高職院校五年一貫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①
——以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陳德志
(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650)
該研究通過調查發現:目前社會體育企事業單位的人才需求狀況與退役運動員自身具備的素質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矛盾。基于調查結果,該研究以退役運動員的就業為導向,對體育高職類院校五年一貫制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研究,提出了“加強基礎—項目遷移—培養職業能力”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重點培養退役運動員的職業能力,力求為退役運動員的再就業增加籌碼。以期為其他體育高職院校五年一貫制人才培養和青少年退役運動員的就業作出借鑒和參考。
職業能力 體育高職 五年一貫制 人才培養模式
本研究采用實地走訪、問卷調查法調查了廣州市退役運動員302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體育企事業單位42家以及廣東3所開設五年一貫制專業的高等職業院校。
利用圖書館、互聯網查閱大量的直接和相關資料供自己參考與利用,通過查詢有關文獻資料,了解國內外對退役運動員就業的研究成果,以增加該文研究內容的先進性和可靠性。
通過實地發放問卷、電話填寫問卷、郵寄問卷等形式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60家體育相關企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部門進行了調研,本次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935份,收回920份,問卷回收率為98.5%,其中有效問卷896份,問卷有效率為96.0%。
圖1 廣州市退役運動員去向分布
對廣東外語藝術職業技術學院等3所開設五年一貫制專業的高等職業院校進行了實地走訪,并就五年一貫制的人才培養與相關負責人進行了探討。
利用Spss 18.0數據分析包對所獲得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圖2 廣州市退役運動員院校選擇分布
退役運動員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為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競技運動員低成才率、高淘汰率現象十分突出,如果遇上全運會年,退役、淘汰的運動員比例將會更大,這樣,每年將有幾千名運動員面臨擇業。退役運動員的學歷、年齡、比賽成績等等對其退役后的出路影響比較大。因此根據研究的需要只對廣州市的退役運動員做了調查,由圖1可知,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廣州市退役運動員的去向主要集中在讀書深造、就業、自主創業以及其他渠道。由于本研究主要調查的是廣州市的退役運動員,他們年齡都普遍偏小,因此絕大部分運動員選擇繼續讀書深造。
由圖2可知,經調查研究發現,選擇繼續深造退役運動員的去向主要有3個,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員)、體育類高等院校、體育類高職院校。
就調查研究發現退役運動員普遍具備有吃苦耐勞、競爭意識強、樂觀向上、團隊意識強、意志品質堅韌、心理承受能力強、專業技術過硬、豐富的賽事經驗和獨到的技能見解等潛在優勢。
由于我國的競技體育的體制問題,我國的運動員基本都是從小選拔,很小就進入運動隊進行專業訓練,導致了他們基礎教育缺失,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差,大強度的訓練耗費了太多的精力,可用于文化學習的時間、精力與同齡人相比嚴重不足,運動員對文化課的學習不夠重視,在學習中敷衍了事,最終導致了運動員大多文化水平偏低。
另外,我國的青少年業余體校或運動隊多采用準軍事化管理,這雖然保證了運動成績,但也導致了運動員社會經驗缺乏,社會適應能力不強;專業技能突出且單一,大多不具備走上新的工作崗位所必要的專業技能。
再者,社會上多年來形成的運動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片面觀念,使其被社會接受程度較低,更有甚者,在競技體育“金牌至上”的壓力下,一些運動員常年超負荷訓練,從而導致傷病纏身,有的甚至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更不用提就業了。
總之,這些劣勢造成了退役運動員較弱的就業競爭力,就業時處于明顯的不平等地位,即使在政府的優惠政策下落實了工作,仍然存在很大的就業壓力。
為了制定出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五年一貫制人才培養方案,我們從職業經驗要求、職業常識需求結構、專業知識需求結構、互動能力結構以及專業技能結構等五個方面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42家企事業單位了做了調查,通過我們的調查發現幾乎所有的用人單位都比較看重員工的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判斷解決問題能力、與人溝通合作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工作組織與策劃能力,80%以上的企業希望員工有良好的體育專業技能。60%以上的用人單位明顯看重工作經驗,普遍要求從業人員具有實際動手能力。
根據本研究對退役運動員以及用人單位的調查研究發現目前廣州市的退役運動員自身具備的能力與用人單位的需求之間存在著矛盾。因此本研究在調查數據的基礎上,以培養職業能力為導向,從培養目標、知識、能力結構和職業資格證書作出要求,提出了“加強基礎—項目遷移—培養職業能力”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細化人才培養崗位方向、優化教學組織模式以及師資隊伍“多元化”建設等三個方面進行創新,以期培養出能夠充分發揮退役運動員自身優勢的符合市場需要的人才,為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增加競爭力。
體育職業院校的五年一貫制主要是為了解決退役運動員的出路應運而生的,主要接收業余體校退役運動員以及普通的初高中畢業生,在人才培養的崗位方向方面,結合學生項目和地域特色發揮退役運動員的項目優勢,另外考慮到一些原本從事冷門項目的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問題,眾所周知,運動員所從事的項目直接影響其退役以后的就業出路,體育職業院校所接收的體育運動員中有來之不同項目的,有足球、羽毛球、籃球、網球、乒乓球等熱門項目的,擁有這些體育項目技術的退役運動員市場需求比較大,就業渠道比較多,而來自舉重、柔道、跳水、體操等冷門項目的社會需求量比較小,就業渠道就比較少。那么針對這些運動員的項特點以及市場的需求,考慮到運動項目的遷移性,我們將五年一貫制的人才培養的崗位方向細化。力爭培養出面向當地體育行業訓練、教學及管理一線,培養掌握運動訓練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專業技術教學與訓練的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業精神,能從事運動訓練指導、少兒體育教學與訓練工作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見表2)
表1 五年一貫制人才培養目標及方向
表2 五年一貫制人才培養的崗位方向
教學組織模式創新是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主要方面,積極創新五年一貫制的教學組織模式,發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突出五年一貫制教學過程的實戰型、開放性和職業性,才能增強退役運動員的職業競爭優勢。創新五年一貫制的教學組織模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優化課程設置。很多學者調查研究發現阻礙我國運動員再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運動員的基礎教育缺失、文化水平偏低。加之體育職業院校五年一貫制針對退役運動員的門檻偏低,所以所接收的學生也是普遍文化課水平偏低,針對這一現象,我們開設加強運動員的基礎文化教育,培養退役運動員的自主學習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運動員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他們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才能可持續性的發展。另外注重課程的實用性,減少課程的理論學時,增加課程實踐或實驗實訓學時,這樣可以提高學生課外學習課程的可操作性、可實踐性,增強學習信心,優化學習效果。
選用合理的教材。對教材的選用,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應用為主。除選用優秀的教材外,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需求自行編寫高質量的教材,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還有利于教師對知識的歸納,教學水平的提高。
完善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在課程設計上采用任務式教學和采用小組教學,讓學生在每個教學環節能夠清楚的知道要做什么、應該怎么去完成該任務、完成了該任務以后能夠學到什么知識,這樣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小組教學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競爭意識。另外課程的設計盡量能夠跟企業或事業單位的需求結合起來,例如像《賽事組織與管理》等實操性比較強的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跟有需要的企業合作,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幫助企業去組織和策劃職工運動會,學生在實際動手的過程中即完成了課程的學習又親身體驗了工作過程,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用。另外在某些課程的設置方面我們也應該增加考證的環節,鼓勵學生考取多種職業資格證書。對于體育類的企事業單位來說,很多崗位都需要有職業資格證書,有了資格證書等于增加了競爭的籌碼,因此我們應該鼓勵退役運動員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考取諸如游泳救生員、教練員以及裁判員等資格證書。
改革教學評價方法。以往的教學評價基本是以教師為主,平時成績40%,期末考核60%,該評價方式放大了教師的主導地位以及主觀感情,忽略了學生的作用,并不能發揮評價的反饋作用。新的教學評價方式,對于有職業標準的一些課程我們在考核的時候要參照職業標準,降低認為主觀因素,增加公平公正性,另外采用教師和學生互評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及時的反應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以便于教師積極的改善自己的教學方式。另外,課程教學過程中一般采用小組教學,教學評價也可以采用小組學生之間的互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相互之間的問題,有利于增強學生掌握知識的質量和速度。
加強各類競賽。在課外,教師多設計或鼓勵學生多參與一些與社會實踐相關的競賽項目,如專業技能大賽、項目挑戰賽、創意競賽等等,生動有趣的競賽項目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其積極地把理論運用于實踐,從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加強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調查發現,大多數用人單位都比較看重員工的分析判斷解決問題能力、與人溝通合作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工作組織與策劃能力。而這些恰恰是退役運動員所欠缺的,針對運動員的這一特點,我們應該聯系更多的企業,加強校企合作,建立長期的校企合作單位,使企事業單位成為學校的實訓實習基地,讓學生有機會真正接觸實際的崗位工作,更好的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與人溝通能力以及崗位適應能力等職業素養,有利于退役運動員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來講,雖然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起到輔導作用,但是教師的素質建設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素質,才能更好的起到引導作用。師資隊伍的建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鼓勵教師下企業進行鍛煉,教師只有親身參與到企業的工作崗位中去,才能真正的了解崗位的工作流程,才能更好的指導學生;增加“雙師”素質的培養,我們在鼓勵學生多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的同時,也要求教師考取具有一定含金量的職業資格證書,才能更好的按照職業標準為學生服務;增加教師的培訓機會,在大數據時代,知識更新換代很快,對于學校來講,應該鼓勵教師積極的參與一些培訓,充實自己的知識體系,才能跟得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才能更好的指導學生;另外,定期聘請一些國內外著名的專業人士,例如國際金牌裁判、國際知名教練等專家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培訓,總之,人才需求是動態的需求,人才的培養模式也要符合時代的要求,只有調整專業結構,進行優化組合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保障本專業持續健康的發展。“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是高等職業院校彰顯特色、提高整體辦學水平的最重要的基礎工作。
(1)廣州市的退役運動員90%以上的選擇繼續讀書深造,選擇體育類高職院校五年一貫制專業的退役運動員達到50%以上。
(2)體育企事業單位的人才需求都比較看重員工的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判斷解決問題能力、與人溝通合作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工作組織與策劃能力。因此需要我們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加強這些方面的訓練和培養。
(3)本研究以培養退役運動員職業能力為導向,提出了“加強基礎—項目遷移—培養職業能力”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加強退役運動員的基礎教育,培養運動員的自主學習能力,解決“授人以漁”的問題;其次根據市場需求的特點,將一些從事冷門項目的退役運動員成功轉型為市場需求的人才。其重點是培養運動員的職業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并且充分的調動運動員自身具備的吃苦耐勞、競爭意識強、樂觀向上、團隊意識強、心理承受能力強、豐富的賽事經驗和獨到的技能見解等潛在優勢,此二者相結合不但解決了退役運動員的再就業問題,為社會培養大批體育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滿足社會的需求。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R].(國發[2005]35號).
[2]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R].(國辦發[2012]23號).
[3]練更生,陰志慧.我國職業教育前景與退役運動員再就業問題探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33(2):113-114.
[4]丁洪起.五年一貫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3,34(23):72-74.
[5]王宇.五年一貫制高職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探索——以梧州職業學院為例[J].職業教育,2014(2):42-43.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Talented Person in the Five Year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Taking Guangzhou Sports Polytechnic as an Example
Chen Dezhi
(Sport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50,China )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current social sports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of the talent demand situ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he retired athletes have a certain gap and contradictions.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this study takes the employment of retired athletes as the guide, the five years of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a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 focusing on cultivating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strive to increase the re employment of retired athletes.In order to make use of the five years' training of the talents and the employment of the young athletes of the young athletes in other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abil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ive year consistent system; Talent training mode
G80-32
A
2095-2813(2015)08(c)-0118-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4.118
廣州市高等學校第六批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編號:2014027)。
陳德志(1982—),男,河南信陽人,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體育高職教育、網球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