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文
白銀兼具工業和金融屬性。本文在白銀價值鏈上選取進出口環節,以期用數據描繪出我國白銀外貿圖。

圖1 我國白銀出口數量和價格
1.出口量先增后降
2000年,我國政府取消了白銀統購統配政策,白銀出口隨之開始。當時國內白銀市場供過于求,須靠出口消化富余白銀。2003~2006年,出口隨銀價攀升,勢頭強勁。2007年,國家降低白銀及相關制品出口退稅率。雖然國際銀價震蕩飆升,但我國白銀出口量降低。2008年,國家取消銀錠和半制成銀5%的出口退稅。同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機蔓延,國際經濟增速放緩,我國白銀出口進入下降趨勢。政策因素、外需不足和銀價倒掛是2007年后我國白銀出口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2.出口價格隨國際銀價波動,先增后降
我國出口銀價與國際銀價走勢一致。2003~2012年,我國白銀出口價從15萬美元/噸增長到101萬美元/噸,十年增長5.7倍。2003~2012年,LBMA銀價從4.88美元/盎司增長到31.1美元/盎司,十年增長5.4倍。2013~2014年,國際銀價和我國白銀出口價均有不同程度回落。
2003~2008年,新興經濟引領世界發展,大宗商品在中國和印度因素的影響下,經歷了難得的牛市。2008年以后,金融危機、歐債危機成了全球經濟的主題,各國財政貨幣政策以及人們的心理預期共同左右銀價變化。值得注意的是自2004年,投資基金成為影響銀價的重要因素。
3.出口以銀錠為主
我國白銀出口結構單一,以銀錠為主。半制成銀和銀粉出口比重沒有明顯增加,反映出我國產業結構仍有很大優化空間。2007年,我國出口銀錠4484噸,占比96%,出口半制成銀183噸,占比不足4%,出口銀粉10噸,占比不足1%;2010年,我國出口銀錠1422噸,占比90%,出口半制成銀138噸,占比9%,出口銀粉16噸,占比1%;2014年,我國出口銀錠1285噸,占比97%,出口半制成銀7噸,占比不足1%,出口銀粉36噸,占比約為3%。
我國銀錠出口數量減少,價格震蕩。2007年,我國出口銀錠4484噸,價格43萬美元/噸;2009年,我國出口銀錠3554噸,出口價格47萬美元/噸;2012年,我國出口銀錠838噸,出口價格107萬美元/噸;2014年,我國出口銀錠1285噸,價格65萬美元/噸。
我國半制成銀出口數量減少,價格波動。2007年,我國出口半制成銀183噸,價格35萬美元/噸;2009年,我國出口半制成銀109噸,出口價格41萬美元/噸;2012年,我國出口半制成銀9噸,出口價格31萬美元/噸;2014年,我國出口半制成銀7噸,價格30萬美元/噸。
4.出口主要集中在亞洲
2003~2014年,我國共出口白銀34521噸。按出口國別和地區統計,排名前5位的是:中國香港、泰國、印度、英國和中國臺灣省。其中對香港出口26444噸,占比77%。對泰國出口3750噸,占比11%。
5.我國白銀出口占全球比重逐步減少
2007年后,我國白銀出口數量下降,占全球出口比重一路走低,從2007年占比13%,2009年占比11%,2011年占比3%,到2014年占比3%。
1.進口量呈先增后降趨勢
受外向型經濟作用,2003~2008年我國白銀進口急劇增長,2008~2014年進口震蕩下降。2008年以前,伴隨全球經濟增長,國內電子電器、銀基合金、感光材料等工業發展迅速,對高端銀粉等產品需求急劇增加,形成進口-加工-出口的貿易模式。2008年以后,西方國家需求下降,導致滿足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原料進口下降,相關企業開工不足,進口減少。我國2003年進口白銀538噸,2005年進口1344噸,2007年進口5796噸,2009年進口4639噸,2011年進口3575噸,2014年進口2672噸。
2.進口價格震蕩
白銀進價與國際銀價趨勢并不完全一致,是因為進口主體-半制成銀中含有其他元素,計價差別大。白銀進價震蕩上揚,從2003年15萬美元/噸,2005年11萬美元/噸,2007年8萬美元/噸,2009年13萬美元/噸,2011年25萬美元/噸,到2014年17萬美元/噸。
3.進口以半成品為主
我國白銀進口與出口結構互補。國內深加工產品供應不足,半制成銀和銀粉占進口重要比重。高端銀粉和電子銀漿等高科技產品仍需大量進口。
2006年,我國進口半制成銀2164噸,占比60%,進口銀粉776噸,占比21%,進口銀錠687噸,占比19%;2008年,我國進口半制成銀3708噸,占比60%,進口銀粉1511噸,占比25%,進口銀錠941噸,占比15%;2010年,我國進口半制成銀3172噸,占比62%,進口銀粉1391噸,占比27%,進口銀錠591噸,占比11%;2012年,我國進口半制成銀1138噸,占比39%,進口銀粉1355噸,占比47%,進口銀錠415噸,占比14%;2014年,我國進口半制成銀682噸,占比26%,進口銀粉1671噸,占比63%,進口銀錠319噸,占比11%。
2007年后,我國半制成銀進口數量震蕩下行,價格震蕩上升。2007年,我國進口半制成銀4213噸,進口價格5萬美元/噸;2010年,我國進口半制成銀3172噸,進口價格7萬美元/噸;2012年,我國進口半制成銀1138噸,進口價格15萬美元/噸;2014年,我國進口半制成銀682噸,進口價格15萬美元/噸。
2008年后,我國銀粉進口基本穩定,進口價格與國際銀價趨勢相似。2008年,我國進口銀粉1511噸,進口價格15萬美元/噸;2010年,我國進口銀粉1391噸,進口價格27萬美元/噸;2012年,我國進口銀粉1355噸,進口價格21萬美元/噸;2014年,我國進口銀粉1671噸,進口價格12萬美元/噸。
4.進口來源以亞洲為主
2003~2014年,我國共進口白銀39686噸。按進口國別和地區統計,排名前5位的是:中國臺灣省、日本、韓國、美國和瑞士。其中從臺灣省進口14095噸,占比36%。從日本進口12602噸,占比32%。
我國銀礦砂進口波動增長,占全球進口重要比重。進口金額逐年增長,從2006年的0.2億美元到2014年7.4億美元。進口價格在波動中上升,從2006年的335美元/噸,到2014年的1826美元/噸。進口數量顯著增長,從2006年6.7萬噸到2014年40.6萬噸。
中國近7年銀礦砂進口量在全球進口量中的占比均處于70%以上。2014年,全球銀礦砂進口51.4萬噸,其中中國進口40.6萬噸,占比79%。
2000年1月1日,原外經貿部出臺《白銀出口管理暫行辦法》,國家對白銀出口實行配額許可證管理。白銀出口配額管理制度延續至今。2006年,商務部等部門公布與白銀相關的禁止加工貿易的產品。2007年白銀及其相關制品出口退稅率從13%下調至5%。2007年,《白銀進口管理暫行辦法》廢止,意味著白銀將作為一般貿易商品進行進口管理,進口放開。2008年,取消銀錠和半制成銀5%的出口退稅。2008年《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規范白銀加工貿易。
縱觀十余年數據,我國白銀進出口呈現以下特點。我國白銀出口先增后降,2007~2008年降低和取消白銀出口退稅后,出口量大幅減少;出口結構單一,以銀錠為主,占比九成以上,半制成銀和銀粉出口占比低;出口價格由國際銀價決定;出口主要集中在亞洲;我國白銀出口占全球比重逐步減少。我國白銀進口以2008年為分水嶺呈先增后降趨勢,主要受制于外向型經濟作用;進口以銀粉和半制成銀為主;進口來源主要集中在亞洲。銀精礦進口增長迅速,在全球占有重要比重。
國內政策和國外市場曾是影響我國白銀進出口的最主要因素。國外市場沒有大的起色,外向型經濟作用難以為繼。企業宜練好內功,增強競爭力,在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型中立穩腳跟,順勢前行。白銀出口配額政策曾為促進我國白銀出口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當前國內外銀價倒掛,一般貿易項下白銀出口困難,企業配額使用率較低。國內大部分銀粉生產企業難以達到配額資質要求,不具備出口條件,造成我國白銀出口結構單一。世易時移,白銀貿易政策應更貼近市場需求,為企業創造相對公平、具有活力的競爭環境,并防止變相出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