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遠 華南農業大學
調整結構 做強做大糧食大縣
文|林遠華南農業大學
前不久,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公布調研報告稱,糧食生產占全國糧食總產量73.64%的800個產糧大縣,一直都是我國糧食生產的主力軍,但這些產糧大縣的發展普遍落后,綜合城鎮化率僅為24%左右,國家級貧困縣竟達105個之多。
報告顯示,我國糧食主產區人均財政收入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八成,產糧大縣多是財政窮縣。以我國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省為例,該省的70個產糧大縣中,43個縣財政收入不足1億元,21個縣是省級或國家級貧困縣,60個縣要靠財政轉移支付維持政府運轉。
產糧大縣成財政窮縣,已嚴重影響地方政府抓農業生產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這將給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極大隱患。
眾所周知,糧食大縣在全國糧食安全的戰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應該在國家的支持下,發揮好自身的優勢,做好功能區的定位。同時,做強、做大糧食大縣既要加強政策的支持、推動城鄉統籌,又要轉型升級、提高現代化的水平。從提升產能、優化結構、規模經營、綠色生產、政策扶持五方面入手,加速解決糧食大縣的轉型升級問題。
未來不可能再以追求連年的糧食產量增長作為目標,必須統籌數量、質量和效益?!安丶Z于地、藏糧于技”是今后的發展戰略。
規模出效益,現在已經是種糧戶的共識。已有的鼓勵政策確實起到了促進規模種糧的作用,但隨著人工成本上升,機械化程度偏低、耕種科技含量不高所帶來的成本居高不下、利潤率持續下降等問題日漸突出。規?;瘑栴}頗多,產業化經營幾乎無從談起。為此,糧食大縣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好,把水利設施建好,同時提高物資裝備水平,以此增強生產能力。糧食大縣還應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糧食規?;a,讓農產品加工在地區形成產業。另一方面,過去粗放的經營方式也應當改變,實現節肥、節藥的綠色生產,而非過去的“大水、肥水漫灌”。
為保證糧食安全,深化改革和完善政策是當務之急。我國應增加糧食供給能力,完善糧食價格和市場調控機制。首先要推動最低收購價格和臨時收儲政策向“價補分離”轉變,提高目標價格保險,目標價格貸款等。第二,推動進出口調控從“主要控制進口”向“有效利用國際市場”轉變。第三,推動儲備調節從“價格干預型”向“供求調節型”轉變。國家收購的目的是降低市場的風險和調節市場的需求。在一般情況下,政府不再進行臨時收儲和市場投放儲備,但地方儲備要進一步加強,以解決地區性需求安全,以滿足地區性口糧需要。
從政策扶持角度,投資和補貼應當向糧食主產區傾斜。而價格形成機制是直接影響糧食生產和安全的重大問題,其影響遠遠比一項工程和一項技術來得深刻。
鑒于產糧大縣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上的特殊地位和貢獻,應從戰略上考慮,盡快將制定實施產糧大縣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盡快擺脫國家糧食生產的“高產窮縣”狀況,通過政策指引、制度擬定、規劃布局等方式作出部署,對項目、資金、措施等作出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