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俊
新常態下要更加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文|韓俊
滿足幾億農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推進現代化建設必須解決的一個巨大的歷史任務。>>
入世以來,我國農業面臨著“價格天花板”、“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又面臨著“資源環境紅燈”以及“價格補貼黃線”的雙重約束,農業農村的發展充滿挑戰。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入世對農業的考驗才真正開始,面對這些變化,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的發展方式。
農業的發展方式要轉到哪里?過去某種程度上拼資源、拼環境,主要追求產量的增長,現在必須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的軌道上。中國這么大的國家,農業發展不講數量是不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保證糧食產量的穩定,在這個基礎上更加重視提升農產品的質量,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我們要更加注重提高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更加注重農業的技術創新,更加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新常態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需要做到以下四點:
推進農業結構的深度調整。這個深度調整不是簡單地多種菜、多種水果,第一是提高品質,提高安全質量水平;第二是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我們把農業看作一個初級產業,但同時,任何一個國家的農業一定是“接二連三”,和二產、三產是連在一塊兒的。在日本、韓國,把農業看成六次產業,1+2+3=6,1×2×3=6。今后,農業調整的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就是要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完善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政策。這方面,一個重要的改革探索是實行目標價格制度。去年中央部署在東北三省包括內蒙古開展大豆改革試點,在新疆開展棉花改革試點,可以說棉花、大豆目標價格試點總體進展順利,對試點的跟蹤和評估一直在進行,現在試點中遇到的問題,設計方案的時候都已想到,怎么解決都有預案。實行目標價格改革試點以后最大的變化是農產品價格,棉花和大豆價格開始逐步向市場均衡價格回歸,市場價格發揮了決定性作用。財政補貼是我們實施目標價格改革必須付出的成本,財政還是可以承擔起這個成本,這也是對農民種棉基本收益的托底。
構建農業可持續發展體系。這對中國農業來講是一個必須脫胎換骨的革命性的改造,把農業發展轉向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為了克服資源“紅燈”亮起來,現在農業部提出這方面的內容非常豐富:提出“一控”,控制農業用水總量,這一點應該說可以完全做到,水利部門在全國部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試點,華北地區一畝地需要800方水,經過節水灌溉可以降到200方水以下。“兩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要減少,這也需要我們努力來做,不斷地靠使用化肥、農藥,拼資源,這條路繼續走下去走不通。“三基本”,基本實現畜禽養殖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病死畜禽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基本實現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秸稈露天焚燒現象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實現農業投入品包裝物及廢棄農膜有效回收處理。秸稈焚燒是頭號難題,秸稈基本資源利用,國家已經拿出一些探索和試點。
完善農業的支持保護政策體系。對生產貿易產生扭曲作用的“黃箱補貼”已經逼近黃線,有的已經過了,要想辦法降下來,但并不意味著農業完全靠市場,政府就不支持、不保護了。不是這樣。我們加入世貿組織,在“綠箱補貼”上是不限制的,多少錢都可以花,農業的基本建設、農村的扶貧,農民的直接收入支持等等,這些都叫“綠箱補貼”,這些政策可以大膽使用,使用的空間仍然非常大。
(作者為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本文根據1月10日作者在“國研智庫論壇·新年論壇2015”上的演講內容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