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彥彤
摘 ?要:近年來,我國傳統家庭觀念受到極大地沖擊,離婚率不斷上升。變化的家庭結構給孩子帶來很多消極影響,進入到高校,輔導員怎樣對待、教育單親家庭的學生是所有離異家長以及社會關注的問題。本文提出離異家庭結構中大學生身心存在的問題,提出輔導員如何解決離異家庭中的大學生身心健康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家庭結構;心理;輔導員
一、離異家庭結構對孩子產生的負面影響
單親家庭對孩子情緒、情感的發展:由于長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他們常常會看到父母爭吵、敵對的場景,缺乏家庭應有的溫馨和關愛,使孩子極易出現消極的情緒和不良的情感反應。甚者更會表現出非常態的人格特點。孩子的孤獨感:父母的離異,會使他們內心產生一種被父母拋棄的錯覺,尤其是看到年齡相仿的人與父母同行、談心時,更使他們的內心倍加痛楚,甚至對父母產生厭惡、憎恨等心理,也會令他們自身產生痛苦,再加之周圍同伴的恥笑,更使得他們產生不愿與人交往心理的,表現為沉默寡言、仇恨父母,甚至發展為反社會的病態人格。角色行為的誤導:家庭離異會導致孩子被迫與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生活。如果男孩與母親長時間一起生活,他們會接觸更多的女性的角色行為,如多愁善感等,使他們在生活中缺少了父親陽剛之氣的榜樣,導致在性格里也會缺少這方面的元素,對其未來的行為及社會適應能力無疑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單親父親與單親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樣,對孩子性格形成產生的影響就會不一樣,單親父親的教育方式以嚴厲懲罰型居多,所以單親父親家庭成長的孩子容易形成比較暴躁的性格。但人是很復雜的,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自我調節與適應能力:由于父母離異,迫使孩子與父母中的一方或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老輩人和周圍的人對這一群體的孩子過分同情、溺愛和關注,又會造成他們對他人冷漠、自私等缺點,再加之缺乏有效的管教,很容易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更有甚者可能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離異家庭大學生性格、心理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有研究結果表明,離異家庭的孩子一般具有以下性格特點:放蕩不羈、嫉妒心強、過分膽小和焦慮、情緒低落,很少能快樂起來、悲觀,覺得低人一等、孤獨,經常發呆、易煩躁發怒、懼怕某些動物、情景和人、不愛交際、喜歡撒謊欺騙甚至“破罐子破摔”等與社會不相適應的心理品質和心理障礙。以上是離異家庭對學生性格上產生的負面影響,而孩子本身的想法更讓人頭疼,他們大多數都會認為自己比別人缺少點什么似的,一些不良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表現為:
自卑心理。由于父母離異孩子由單方撫養,家庭經濟情況會產生一些變化,以及離異父母對孩子的成長的推委、學習的忽視、父母長期的冷戰或爭吵,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極大的傷害。孩子往往會表現出情緒低落。逆反心理。這往往是一種由于家長本身有令人不能原諒的錯誤而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信任、厭惡和消極的對抗情緒。仇視心理。有的學生對父母的離異充滿憎恨。久而久之對其心理的成長產生了不良作用,對學校和生活不感興趣,甚至擴展為仇視身邊的人,仇視整個社會。消極心理。一些單親家庭中的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愛,導致其產生不健康的消極心理,使他們對學習、生活不感興趣,每天郁郁寡歡,失去了對美好生活的信心。
三、輔導員如何教育離異家庭結構下的大學生
(一)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心理健康檔案的設計內容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了解學生入學前心理發展的基本情況,包括自然情況、父母的教育方式、成長環境、學生的身體健康情況、對其身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事件等。其次,反映學生心理狀態、特點的資料。通過對這些內容的了解,可以較客觀地分析出學生一些心理狀況。最后,學生對就業的期望、自我評價等,輔導員也可根據學生心理的實際情況提出一些擇業的建議。
(二)利用校園網絡平臺設置心理健康教育版塊。建設校園心理咨詢網絡平臺。通過網上匿名留言、電子郵件或線上互動,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心理問題,輔導員對問題給出合理的意見和建議,為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引導離異家庭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交往。生活學習中只有通過交往才能夠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他人,進一步了解社會,形成正確的認識。離異家庭的學生由于父母一方甚至雙方離他們而去,與父母的交往受到了人為的遏制,學生會認為自己在家中無足輕重,所以會產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所以,加強離異家庭學生的交往意識,提高他們需要交往的心理,是緩解離異家庭子女親子關系的有效辦法,同時還能夠促進其與同學之間建立深厚的友誼。
(四)改變個別學生的偏常態心理。離異家庭的學生在破裂的家庭結構中生活,心理上會缺乏完整家庭的溫暖和關懷,從而導致情感沖突。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覺醒水平、應激狀態等都會表現出非常態的變化,從而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冷漠、孤僻、不愿與他人交往甚至敵視同伴和親人的心理狀態。因此,輔導員在工作中必須要改變離異家庭學生的偏常態心理,減少離異家庭結構對學生的影響,使他們的心理結構得以重建,適應社會需求,更好、更健康的走向未來的工作崗位。
參考文獻:
[1] 傅安球,史莉芳著.離異家庭子女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6-39.
[2] 李醒東.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過程中的價值錯位[J].心理學,2002,5: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