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以來,投資、消費和出口被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這一說法,不僅為政府部門、專家學者所接受,就連普通百姓大多也耳熟能詳。
無論從經濟學基本原理上,還是經濟發展的實踐中,出口已經難以承擔作為“一駕馬車”應當發揮的作用,我們急需找到一駕新的馬車來取而代之,筆者想,這駕馬車非“創新”莫屬。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研究認為,從工業化初、中期向工業化后期過渡,投資的減少是必然的規律和趨勢。從消費側來看,內需的擴大,有賴于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體制機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這可能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而出口的形勢在短期內也不會有較大的轉變,所以,將創新提升到“一駕馬車”的高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而在其中,政府和企業(企業家)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這就像車之兩輪,需要同時發力,才能讓馬車跑得又快又穩。
在推動創新上,政府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從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在國家創新領域,政府之手不可或缺。因此,中央頒布《關于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可以說非常重要、非常必要。對政府而言,必須加快制定并落實相關具體政策,引導和鼓勵創新,努力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環境;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法制,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切實保護創新的積極性;要大力提升教育水平,培養大批創新型人才,為創新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撐。
在推動創新上,企業(企業家)應當發揮好主體作用。企業直接面對市場,既有創新的動力,又能準確把握創新的方向,這是企業最大的優勢。當前,很多行業和企業面臨嚴峻的發展形勢,更需要通過創新,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實現“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企業的創新,涉及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組織(制度)創新等諸多領域,任何一個方面的有效創新都可以為企業打造競爭優勢,贏得發展空間。當前,“互聯網+”的興起,為企業創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平臺,也為我國企業趕超世界先進企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總之,是時候讓“創新”回歸到經濟學上應有的位置,而將“創新”這駕馬車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地位,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讓中國真正走上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
(節選自2015年8月18日《中國經濟時報》,作者:龐景云)

近期,包括黃金在內的國際礦產品價格屢創新低,加拿大礦業界不斷傳出項目難以為繼、變賣資產以償還債務的新聞。在資本市場,從5月初至8月初,多倫多證券交易所TSX礦業指數一直不斷探底。當前的礦業周期為中國投資者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哈倫·米德可以說是一位與中國企業打交道的老手。他曾任加拿大塞爾溫資源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與中國云南馳宏鋅鍺股份有限公司合資開發位于加拿大育空的Selwyn鉛鋅礦,后該項目被馳宏公司全資收購;其曾任加拿大育空鋅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負責開發位于加拿大育空的Wolverine鋅銀銅鉛金多金屬礦,后該項目被中國陜西金堆城鉬業集團全資收購。目前,米德正致力開發位于加拿大育空地區的Carmacks氧化銅-金-銀礦。
在米德看來,眼下是中國公司投資加拿大的好時機。重要原因之一是加拿大礦業公司,不論大小,市值都已非常低廉,而加拿大本土對大宗商品缺乏興趣以及本土投資機構規模較小。加拿大健全的礦產所有權法規和穩定的稅收制度對那些關注資產和稅收確定性的投資人來說也很有吸引力。
“歷史上,加拿大很多礦業和油氣投資都來自外國,尤其是美國。隨著全球化的日益深化,資本的來源也在發生變化。如果加拿大打算開發北部地區的話,更需要拓展新的投資來源國。加拿大政府已經認識到這一需要并開始向中國投資者伸出橄欖枝。但是,投資者在加拿大參與下一階段的資源開發項目時很有可能會遇到不同規則。”米德說。
筆者了解到,北方銅業公司雖然是個小公司,但管理團隊對于在中國市場融資有相當的了解和成功經驗,之前這個團隊跟中國大型國企和冶煉企業都有過談判和交易的經歷。米德說,隨著中國政府放寬對外國投資的限制和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新的投資機構在興起,而中國的股權市場也在開放,“我們的目標市場就是這些新興的投資機構。今后幾年預計會有更多中國股權基金投資加拿大礦山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