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楠|文
近日,從工信部獲悉,為保護重要的戰略資源,規范改善企業生產經營秩序,工信部編制的《錫行業規范條件》和《鎢行業規范條件》正在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對開采企業的規模、實力、環評要求等進行了嚴格的規定。
目前,我國鎢、錫等礦產資源的儲量、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在國際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有色金屬產業的不斷發展,我國有色金屬礦山開采、冶煉等項目也不斷上馬。同時,有的地方盲目建設、無序開采、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的問題依舊屢禁不止,導致局部地區環境不斷惡化。
抬高行業準入門檻,是有色金屬行業的一個進步。這一系列舉措,將有利于合理開發利用有色金屬資源,進一步加強對其開發、利用和出口的管理與指導,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征求意見稿指出,錫、鎢礦山、冶煉等項目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本地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重金屬污染防治規劃和行業發展規劃等要求。開采錫礦資源,礦山建設規模不得低于6萬噸/年礦石,服務年限應在10年以上。建設單獨處理含錫二次資源的項目,產品含錫量應達到4000噸/年以上。開采鎢礦資源,礦山建設規模不得低于6萬噸/年,服務年限應在5年以上。這些具體的數字已是十分明確的標準,需要企業和地方政府共同遵守。

從《鋁行業規范條件》,到《鉛鋅行業規范條件》,再到如今的《錫行業規范條件》和《鎢行業規范條件》,縱觀近年來有色金屬行業的“門檻”,已然越筑越高。但在落實過程中卻總是不盡如人意,不符合規范條件的產能缺乏有效的退出機制,工業、環保、國土、財政、金融等各個方面的政策分散發布,尚未形成合力,再加上部分地方政府出于稅收、就業等方面的考慮,在淘汰落后產能方面動作遲緩、徘徊觀望。此外,經濟新常態下的“保增長”仍然會讓部分地區存在產能盲目擴張的風險。這說明,規范行業秩序不單單是發布“規范”或“標準”就能解決的。
抬高門檻關鍵還要看落實。只有迅速形成合力,有效解決問題,讓落后產能退出市場,技術和管理水平先進的龍頭企業將因此受益,有色金屬行業才能走上長久健康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