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主持人 任劍濤
?
中國國家治理模式的現代設計與比較分析
特邀主持人 任劍濤
[主持人語]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圍繞這一目標,中央相繼確立了改善和加強人大、政協職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政方針。這是值得系統描述和深入分析的重大政治學命題。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37年歷程。漸進的改革以摸索性、分散化為特征,這樣的改革進路自有其歷史理由,收效也甚為顯著。隨著改革的深入,走到了結構性調整的關口,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如何適應中國的國情,對中國改革的總體目標模式進行周全設計和有力推進,已經成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首當其沖的重大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就是力圖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標志。本專欄的四篇論文從不同側面立論,致力闡述中國的現代化國家治理模式的復雜內涵,并進行比較分析。
任劍濤教授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的建構:基于近期頂層設計的評述》一文,旨在探討中國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頂層設計。通過總結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四次重要會議的精神,勾畫出中國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頂層設計的輪廓。這一體系,以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為目標模式,以政黨領導權、國家立法權、民主協商權和法律主治權為四大支柱。這一體系有一個從設計到落實的轉進,具有中國的特色,但其設計符合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的一般模式。
肖濱教授的《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戰略定位的四個維度》一文,重在確定中國現代化國家治理的基本結構面,指出中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順應權力運行從國家專政、國家管理到國家治理發展的歷史趨勢;呈現為執政黨統領格局下多元主體有序的協同治理,以實現國家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試圖為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并提升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奠定內部基礎;優化治權,以期從經濟績效合法性轉向治理有效合法性。
黃璇博士的《當代中國治理與現代自由理念》一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社會層面的首要價值自由與當代中國治理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著重強調當代中國治理對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的混成性使用:源自革命的建國原則,是對積極自由的實踐;在現代國家治理進程中,源自消極自由觀念的保護性理念發揮著引導作用。但從總體目標上講,當代中國治理表現出兼綜兩種自由的意圖。
陳華文博士的《現代政治與治理能力的民主化》一文,從現代政治理論著手,指出治理的民主化凸顯的是公民治理能力的民主化,它與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密切相關。在現代政治中,審慎的政治判斷孵化出平等的公民能力,促使公民形成政治理性、具備政治判斷,從而實現善治目標。相比而言,政治民主是治理能力民主化的制度保障,而治理能力的民主化為政治民主提供了有效的實踐主體。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一表述中的核心范疇是“治理”。當黨中央以其為關鍵詞來表述自己的執政取向與政策方針的時候,就更需要分析清楚其中的政治與學理蘊含。本專欄的四篇論文均屬初步嘗試。深入的探究,有待學界的進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