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明 陳奕芬 梁曉敏
GnRH-a和孕三烯酮用于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保守性手術后復發療效觀察
梁曉明 陳奕芬 梁曉敏
目的 探討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和孕三烯酮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保守性手術后復發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行腹腔鏡保守性手術治療的168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84例。對照組患者術后給予孕三烯酮治療, 觀察組患者術后給予GnRH-a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的癥狀緩解率、藥物不良反應及1年后復發率。結果 觀察組緩解率高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復發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不良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GnRH-a和孕三烯酮均能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保守性手術后復發, 但GnRH-a療效更優, 值得臨床推廣。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興奮劑;孕三烯酮;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復發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 EMS)是生育期婦女較為常見的婦科疾病, 近年來, 其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 對于該疾病的治療, 臨床首選的治療方式為腹腔鏡保守手術, 但其復發率高。為有效降低腹腔鏡術后復發率, 輔助藥物預防術后復發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2011年4月~2013年10月本院對行腹腔鏡保守性手術治療的168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術后分別應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 (GnRH-a)和孕三烯酮輔助治療, 取得滿意療效。本文旨在探討GnRH-a和孕三烯酮用于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保守性手術后復發的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1年4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68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 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的婦產科學分會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鏡保守手術, 且為首次腹腔鏡手術。患者年齡22~49歲, 平均年齡(32.8±4.5)歲。病程4個月~10年, 平均病程(5.16±2.42)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月經量增加、痛經、下腹痛、腰骶部疼痛及性交痛等, B 超檢查示附件囊性腫塊, 部分患者盆腔可觸及包塊, 后穹窿或骶韌帶處可有觸痛結節。按美國生殖學會(AFS)修訂的分類標準(R-AFS)進行分期, 其中Ⅰ期25例, Ⅱ期36例, Ⅲ期69例, Ⅳ期38例, 術后經病理檢查確診為EMS。患者術前近3個月未使用過激素類藥物, 術前肝腎功能檢查均正常;排除心臟、肝臟、內分泌等疾病。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84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臨床癥狀、R-AFS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 腹腔鏡下對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行囊腫剝除術, 盡量保留正常卵巢組織。同時盡量電灼破壞卵巢、腹膜、骶韌帶、子宮表面的微小病灶, 分離盆腔粘連, 確保盆腔解剖基本恢復正常。手術完畢后用生理鹽水沖洗盆腔, 并將切除病灶送病理檢查。對照組患者與術后月經來潮前5 d給予患者口服孕三烯酮治療, 2.5 mg/次, 2次/周, 連續治療6個月。觀察組患者術后月經來潮前5 d給予肌內注射GnRH-a治療, 3.75 mg/次, 1次/月,連續治療6個月。用藥期間患者每月復查1次, 停藥后每3個月復查1次, 隨訪時間至停藥1年。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B超檢查情況及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3 療效判定標準 緩解:臨床癥狀消失且未發現盆腔腫塊;改善:原有臨床癥狀減輕, 體檢無陽性體征, 未發現盆腔腫塊;復發:B超檢查發現盆腔內囊腫或再次出現周期性、進行性加重的下腹痛。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均治療6個月, 隨訪1年。對照組84例患者, 緩解44例(52.38%), 改善34例(40.48%),復發6例(7.14%)。觀察組患者緩解53例(63.10%), 改善26例(30.95%), 復發5例(5.95%)。觀察組緩解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復發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2.2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應用孕三烯酮治療期間, 24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 其中盜汗、潮熱11例, 痤瘡4例,陰道出血3例, 陰道干澀2例, 體重增加2例, 肝功能損害2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57%。觀察組應用GnRH-a治療期間, 12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 其中盜汗、潮熱8例, 陰道出血2例, 陰道干澀1例, 體重增加1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29%。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子宮內膜異位癥主要是指在宮腔以外的部位出現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 并繼續生長, 臨床主要表現為月經失調、痛經、性交痛、不孕等, 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腹腔鏡保守手術是臨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首選方式, 其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適應證廣, 且療效確切, 出血量小, 對轉折損傷小, 患者術后恢復快。但這種治療方法無法徹底清除位于腹膜后的非典型或微小病灶及浸潤較嚴重的病灶, 術后患者復發率較高, 因此術后有必要輔助藥物治療以消除或抑制殘存病灶, 預防術后復發。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和孕三烯酮是目前臨床常用的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術后治療藥物。孕三烯酮為19-去甲睪酮甾體類的三烯類合成激素, 有抗孕激素、抗雌激素和抗性腺效應, 其通過與血液中雄激素結合球蛋白結合, 直接作用于子宮內膜和異位子宮內膜受體, 發揮顯著的抑制作用, 促使異位病灶細胞失活并退化、異位病灶萎縮。另外, 孕三烯酮可作用于下丘腦-垂體軸, 抑制泌乳素(PRL)、促黃體生成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等促性腺激素的釋放, 抑制卵巢分泌功能, 使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 從而誘導異位子宮內膜細胞凋亡,從而起到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和預防復發的目的。GnRH-a是天然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同工異質體, 對垂體有雙向調節作用, 其與垂體內的GnRH受體相結合, 長期連續應用可使垂體GnRH受體被耗盡, 垂體FSH和LH節律分泌消失, 從而抑制卵泡發育和排卵, 降低血雌孕激素水平, 使異位病灶萎縮[1]。本組研究資料結果顯示:腹腔鏡術后應用GnRH-a組緩解率高于孕三烯酮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術后給予GnRH-a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療效更為顯著, 可降低復發率, 不良反應少。
綜上所述, GnRH-a和孕三烯酮均能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保守性手術后復發, 但GnRH-a療效要優于孕三烯酮, 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值得臨床推廣。
[1] 鄭興宗.腹腔鏡手術分別聯合GnRH-a與孕三烯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比較.實用藥物與臨床, 2014, 17(3):378-38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3.107
2015-02-30]
529500 陽江市人民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