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悅豐
整合各站點檢驗資源提高社區慢病管理能力的臨床研究
賴悅豐
目的 探討整合各站點檢驗資源提高社區慢病管理能力的效果。方法 選取本鎮各社區站點檢驗資源整合后高齡社區居民100例作為觀察組, 另選擇往期未進行檢驗資源整合前高齡社區居民100例作為對照組, 觀察資源整合前后高血壓病、糖尿病等慢病管理的覆蓋率、控制率、異常率及知曉率4個指標的定量分析, 對整合各站點檢驗資源提高社區慢病管理能力進行臨床研究。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高血壓病、糖尿病結局管理覆蓋率明顯高于基線覆蓋率,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高血壓病、糖尿病結局管理覆蓋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局覆蓋率,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高血壓病、糖尿病結局管理控制率與基線控制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高血壓病、糖尿病結局管理控制率與對照組結局控制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高血壓病、糖尿病結局管理異常率明顯高于基線異常率, 且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高血壓病、糖尿病結局管理異常率與對照組結局異常率, 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高血壓病、糖尿病結局知曉率明顯高于基線知曉率, 且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高血壓病、糖尿病結局知曉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局知曉率, 且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整合各站點檢驗資源能夠提高社區慢病管理能力。
整合;檢驗資源;社區慢病管理能力
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 老年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例高達15% 左右;老年人口屬于疾病高發人群, 其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1]。隨著我國三級診療制度的不斷完善, 社區衛生服務在醫療衛生領域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儀器設備、人員配備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通過對社區醫療資源縱向整合, 合理利用和配置醫療資源, 對轄區居民實行基本的醫療服務并進行衛生保健工作, 特別是對社區老年居民進行常規體檢, 有助于疾病的診斷、早期治療并對預后做出精確的判斷[2]。本研究以所在轄區 200 例老年居民為研究對象, 分析整合各站點檢驗資源前后高血壓病、糖尿病等慢病管理的各項血生化指標, 強化提高社區慢病管理能力, 為制定進一步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資料來自于2013 年1月~2014年1月整合各站點檢驗資源后進行血生化檢測的高齡社區居民100例, 其中, 男36 例, 女64例;60~65歲28例、66~70歲26例, 71~75歲20例, 75歲以上者26例;另選擇往期未整合各站點檢驗資源前進行血生化檢測的高齡社區居民100例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39例, 女61例;60~65歲24例、66~70歲24例, 71~75歲25例, 75歲以上者27例;所有研究對象于早晨8:00空腹狀態下采集外周靜脈血, 3 h 內檢查完畢。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檢驗資源整合方法 ①成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自身中心檢驗室, 配備相應的設備和人員, 開展能適應社區各項工作的醫學檢驗項目及一些特殊檢查項目。②各站點醫生根據病情需要開具相應合理的檢驗申請單, 第2天早上, 患者空腹由站點護士分類抽血, 做好登記、保管, 備送檢查。③每天由中心檢驗室派1名檢驗人員隨車前往各站點收集血液檢驗標本, 并與站點護士嚴格核對交接。④檢驗結果第2天由中心檢驗室隨車人員將所有檢驗報告單帶回各站點, 遇到“危急值”結果, 及時電話或傳真報告到站點開單醫生。
1.3 調查方法 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監測點, 對轄區內高血壓病、糖尿病等慢病患者進行全面健康調查及體檢, 并建立健康檔案。發放調查問卷, 包括患者對資源整合前后慢病管理的覆蓋率、控制率、異常率及慢病檢測準確率4個指標進行定量分析, 對整合各站點檢驗資源提高社區高血壓病、糖尿病等慢病管理能力進行臨床調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高血壓病、糖尿病管理覆蓋率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高血壓病、糖尿病結局管理覆蓋率明顯高于基線覆蓋率, 且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高血壓病、糖尿病結局管理覆蓋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局覆蓋率, 且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高血壓病、糖尿病控制率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高血壓病、糖尿病結局管理控制率與基線控制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高血壓病、糖尿病結局管理控制率與對照組結局控制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高血壓病、糖尿病異常率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高血壓病、糖尿病結局管理異常率明顯高于基線異常率,且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高血壓病、糖尿病結局管理異常率與對照組結局異常率, 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高血壓病、糖尿病管理覆蓋率比較(%)
表2 兩組患者高血壓病、糖尿病控制率比較(%)
表3 兩組患者高血壓病、糖尿病異常率比較(%)
2.4 兩組患者高血壓、糖尿病知曉率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高血壓病、糖尿病結局知曉率明顯高于基線知曉率, 且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高血壓病、糖尿病結局知曉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局知曉率, 且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高血壓病、糖尿病知曉率比較(%)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醫改《意見》中提出要“充分利用和優化配置現有醫療衛生資源, 嚴格控制大型醫療設備配置,鼓勵共建共享, 提高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 為整合各站點檢驗資源提供了政策支持。整合各站點檢驗資源就是對社區醫療資源的縱向整合, 以提高社區醫療資源利用和配置的效率, 切實方便群眾就醫、減輕群眾就醫負擔[3,4]。
高血壓病、糖尿病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中最常見、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疾病, 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5,6]。高血壓病、糖尿病作為一種終身性疾病, 在治療過程中除非合并急性并發癥及嚴重的慢性并發癥需要專科就診或住院, 其余均可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門診診治[7-10]。本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自成立以來, 為了滿足轄區內居民基本醫療服務需求, 下面開設了20個站點, 極大的緩解了看病難的問題。但長期以來, 由于站點分散偏遠, 就診病員相對稀少, 大部分站點只能開展一些簡單的化驗檢查, 由于受設備和成本的限制, 一些生化檢驗和特殊檢查只有讓患者自行前往上一級醫院檢查。對社區群眾極為不便, 同時也影響了社區醫生診療質量, 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服務宗旨嚴重不相適應。高血壓病、糖尿病的慢病管理由于缺少有效的血生化檢測指標而造成慢病管理的覆蓋率、控制率、異常率及慢病檢測準確率偏低, 不利于高血壓病、糖尿病等慢病患者的社區康復[11-13]。通過整合各站點檢驗資源, 建立并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自身的中心檢驗室集中進行檢測, 既方便群眾就診, 使其不用走出站點就可以享受到項目齊全的醫學檢驗,醫生又可以很快看到檢驗報告單及時作出診斷, 及時得到轄區內高血壓病、糖尿病等慢病患者的血生化檢測指標對提高慢病管理的覆蓋率、控制率、異常率及慢病檢測準確率, 提高慢病患者的社區康復水平和生活質量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1] 黃衍鋒, 鄒煥榮, 葉曉濤, 等.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與對策.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1, 4(1):37-38.
[2] 譚為, 周衛東.檢驗與臨床溝通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實驗與檢驗醫學, 2010, 2(1):61.
[3] 盧燕, 張賢.上海市湖南社區 60 歲以上老人代謝異常現況分析.中華全科醫學, 2012, 10(2): 254-255.
[4] 張鳳霞, 賀巖, 張立群, 等.北京地區體檢人群血脂紊亂及高血糖患病率的研究.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2, 33(9):1057-1059.
[5] 董昀球, 錢云, 王萱萱, 等.無錫市社區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疾病經濟負擔調查研究.中國衛生事業管理, 2015, 32(1):18-21.
[6] 黎莉, 茅婕, 林錦浩, 等.廣州市居民就醫意向及社區衛生服務利用的影響因素調查.中國全科醫學, 2015(1):100-104.
[7] 張琦, 許志紅, 張玲, 等.基于區域醫療聯合體的社區高血壓患者的健康管理效果研究.中國全科醫學, 2015(1):81-84.
[8] 黃漢菊, 鄭繼紅, 費國華, 等.社區綜合管理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控制水平的影響.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15, 29(1):59-63.
[9] 鄭麗杰, 趙海霞, 鄭棟滿, 等.農村社區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評價.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15, 29(1):50-54.
[10] 李倫, 陳國良.上海市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功能分析.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15, 29(1):35-36.
[11] 黃慶華, 勞衛民, 羅健斌.中老年人群體重指數與血脂的相關性分析.基層醫學論壇, 2015(4):557-558.
[12] 區鴛華, 陳玉冰, 楊俊杰, 等.廣州市黃埔區南崗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遵醫行為調查研究.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5(2):115-116.
[13] 曾知柳.自貢市自流井區社區衛生服務及慢性病管理能力調查.職業衛生與病傷, 2014, 29(1):39-4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3.187
2015-04-01]
廣東東莞市科技計劃醫療衛生類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4105101166)作者單位:523660 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