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晶
小兒靜脈穿刺輸液護理對策效果分析
蔡紅晶
目的 提高小兒靜脈穿刺輸液的成功率。方法 2000例留觀輸液患兒,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1000例。觀察組對輸液患兒頭部固定方法、輸液貼粘貼方法進行改進, 并對如何保護輸液部位進行護理干預。對照組仍沿用傳統的輸液貼粘貼方法, 對輸液部位保護不予干預, 順其家屬自然管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輸液不成功的原因及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輸液失敗者23例, 對照組62例;對輸液部位保護不利致輸液失敗者, 觀察組9例, 對照組37例, 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正確固定患兒頭部, 改進輸液貼粘貼方法及加強對輸液部位的保護, 可減少靜脈穿刺失敗及輸液過程中因穿刺針完全或部分穿透血管壁、移位, 而導致的藥液滲漏和脫針, 順利完成輸液。
小兒;穿刺輸液;輸液貼;脫針
臨床小兒靜脈穿刺輸液有較成年人血管細、合作性差的特點, 常會發生輸液穿刺失敗[1,2], 輸液過程中發生穿刺針完全或部分穿透血管壁及脫落等意外, 導致重新穿刺, 不但增加了患兒的痛苦, 也易引起家長不理解, 甚至發生護患糾紛[3]。總結小兒穿刺輸液失敗的原因, 改進輸液貼粘貼方法,從固定患兒頭部及加強巡視保護輸液部位等方面入手, 取得了較好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0月~2014年7月本院兒科門診留觀輸液患兒2000例,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1000例。觀察組年齡<3歲者587例, 3~6歲247例, >6歲者166例。對照組年齡<3歲者572例, 3~6歲者272例, >6歲者156例;觀察組呼吸道感染者884例, 消化道腹瀉者109例, 其他7例。對照組呼吸道感染者900例, 消化道腹瀉者92例、其他8例。兩組患兒年齡、原發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輸液器均選用江西洪達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全部為一次性5.5號靜脈輸液頭皮針, 均由兩名高年資護理人員操作。對照組仍沿用傳統的輸液貼粘貼方法,對輸液部位保護不予干預, 順其家屬自然管理。 觀察組對輸液患兒頭部固定方法、輸液貼粘貼方法進行改進, 并對如何保護輸液部位進行護理干預。方法如下。
1.2.1 頭部固定方法 患兒平臥于治療床上, 雙臂放在身體兩側。囑家長作為助手協助護士, 站立于床的一側, 兩前臂分別置于患兒身體兩側并加緊患兒雙臂, 使其不能活動,雙手固定患兒頭部兩側, 避免其頭部晃動。必要時護士先給予動作示范。
1.2.2 改進輸液貼粘貼方法 傳統的方法是穿刺成功后先用帶棉紗的輸液貼粘貼于穿刺點及針柄處, 第2條粘貼通過針柄下交叉于第1條之上, 第3條粘貼貼于頭部。改進后的方法是:穿刺成功后用帶棉紗的第1條輸液貼固定于穿刺點和針柄, 盤半圈管后第2條固定于第1條之前(不通過針柄后方), 第3條固定于頭皮針連接管于同側耳廓外緣處。
1.2.3 護理干預措施 對于因發熱在體溫上升期手足發涼、血管充盈度差的年齡較大兒童, 可先給予短暫熱敷, 使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 可提高手背、足背穿刺成功率。 對輸液部位加強保護。護士多巡視, 對家長進行必要的宣教工作。當家長變換患兒體位或患兒哭鬧時, 及時給予指導, 避免輸液管自針柄下方通過、將頭皮針翹起造成穿刺針完全或部分穿透血管壁導致的藥液滲漏或脫針。另外, 患兒哭鬧出汗時,要及時給予擦拭, 必要時重新固定頭皮針, 以免輸液貼與皮膚因出汗分離導致脫針。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輸液不成功的原因及發生情況。
1.4 穿刺輸液失敗的判斷標準 ①穿刺輸液時穿刺針未進入血管內。②輸液過程中穿刺針完全穿透或部分穿透血管壁產生的滲漏和某種原因導致的脫針。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輸液不成功23例, 對照組62例,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頭部固定原因致輸液不成功者,觀察組10例, 對照組17例,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血管充盈差致輸液不成功者, 觀察組4例, 對照組8例,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輸液部位保護不利致輸液不成功者, 觀察組9例, 對照組37例,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小兒靜脈輸液是兒科護士必備的基本功之一, 輸液失敗除與小兒本身血管因素、易哭鬧不合作有關外, 也與護士本身操作方法及家長配合有關。該研究中, 輸液失敗觀察組23例, 對照組62例,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輸液部位保護不利而造成穿刺輸液失敗者, 觀察組9例, 對照組為37例,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穿刺成功后, 對輸液部位的保護非常重要, 而保護不利主要是因為使用傳統的輸液貼粘貼方法, 當患兒哭鬧或體位變動時, 易使輸液管自針柄下通過, 將針頭翹起, 造成穿刺針完全或不完全穿透血管壁導致滲漏或者脫針。通過改進輸液貼固定方法后, 因最后1條膠貼固定于耳廓上, 一者當患兒變換體位或是頭部晃動時對穿刺部位影響較小, 二者耳廓不易有汗液,因而由于出汗造成的粘貼與皮膚分離現象減少。可見合理改進輸液貼的粘貼方法, 對保護輸液部位是非常重要的。從年齡組分析, 屬固定方法失敗者大部分在<3歲年齡組內, 與患兒多采用頭皮靜脈穿刺有關, 另外兩種原因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通過家長協助護士正確固定患兒頭部, 改進輸液貼粘貼方法及加強對輸液部位的保護, 可減少小兒靜脈輸液穿刺失敗及在輸液過程中因穿刺針完全或部分穿出血管壁、移位而導致的藥液滲漏和脫針, 明顯提高穿刺輸液成功率。
[1] 萬玉蓮.淺談小兒靜脈輸液外滲原因及對策.中國保健雜志, 2009, 17(22):1045.
[2] 李淑明, 劉志紅, 張雙蘭.小兒靜脈穿刺失敗的原因分析及應對措施.山東醫藥, 2006, 46(31):86.
[3] 梁鏑敏, 陳鳳華.兩種小兒手背靜脈輸液固定方法的應用及效果分析.河北醫學雜志, 2009, 15(3):731-73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3.129
2015-01-27]
132500 吉林省蛟河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