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雯
腦損傷性癲癇患者的臨床護理探析
張雯雯
目的 探析腦損傷性癲癇患者的臨床護理方法及應用效果。方法 44例腦損傷性癲癇患者根據不同護理方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各2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研究組采用綜合護理。觀察兩組護理效果, 并分析對比。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 研究組護理有效率、依從性、滿意度較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損傷性癲癇患者綜合護理作用顯著, 效果確切, 可臨床推廣應用。
腦損傷性癲癇;綜合護理;效果
腦損傷性癲癇是由腦外傷引起的臨床綜合征, 患者有精神、感覺、運動和意識障礙等。該病嚴重影響患者健康水平和正常生活, 降低生活質量, 預后不良, 應堅持早發現、早治療原則, 給予患者有效治療和護理, 通過積極治療與精心護理, 抑制癲癇發作, 降低疾病損傷程度及發病率, 促進腦損傷早期恢復。現搜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腦損傷性癲癇患者44例, 對其護理方法及應用效果進行總結性分析, 并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搜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44例腦損傷性癲癇患者, 根據不同護理方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各22例。對照組中男12例, 女10例, 年齡26~68歲,平均年齡(41.29±9.69)歲。研究組中男13例, 女9例, 年齡26~69歲, 平均年齡(41.32±9.7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護理方法為常規護理, 研究組護理方法為綜合護理, 綜合護理的具體方法如下。
1.2.1 發作期護理 做好病情觀察, 多數患者在發作前數秒內可有先兆癥狀, 如錯覺、局部肌肉抽動陣攣、幻覺和自動癥等, 此時可協助患者在床上平臥;若發作較急, 則及時扶住患者, 讓其倒下, 避免突然摔倒, 并將其頭部向一側稍偏, 松開褲帶、衣領等;為了預防患者咬傷舌頭, 可用毛巾塞于患者上牙、下牙之間;忌強行按壓抽搐身體, 預防發生脫臼或骨折。
1.2.2 并發癥護理 發作期間患者易發生并發癥, 如腦水腫、缺氧和發熱等, 可對其進行鼻導管吸氧, 維持氣道通暢;為了減輕腦水腫, 可使用地塞米松5 mg +甘露醇125 ml給予患者快速靜脈滴注;若發熱部位為肘窩、腋窩等, 可使用乙醇或溫水給予患者擦浴, 或使用降溫儀或冰帽予以降溫。
1.2.3 發作后護理 發作后, 患者常處于昏睡狀態, 且昏睡時間長短不一, 此時需保證患者安靜、舒適入睡;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指標, 做好記錄;處于朦朧期的患者可有無目的和無意識的破壞、沖動、攻擊等行為, 應做好鎮靜處理,限制行為, 確保患者安全。
1.2.4 緩解期護理 指導患者改變日常不良習慣, 如過飽、過饑、煙酒、過度疲勞、飲咖啡和濃茶等, 開展知識宣教,指導患者養成較高依從性, 加強自我保健和管理。
1.2.5 心理干預 多數患者有抑郁、緊張、焦慮和恐懼等不良情緒, 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 對疾病是否能痊愈過于擔憂, 對周圍人群存有敵對、不信任感等。多關心、關愛患者,給予患者鼓勵、同情和愛護, 做好心理疏導, 提倡患者主訴,并進行解釋、說明、勸導等, 增強患者康復信念。
1.2.6 用藥干預 叮囑患者嚴格按照藥物說明或醫囑規范用藥, 向其講解藥物藥理作用、用藥劑量、次數、療程、不良反應等, 告知患者不得自行加藥、加量或減藥、減量等,在醫生指導下增減、更換藥物。
對比研究組與對照組護理效果, 評估兩組依從性, 采用問卷方式調查兩組滿意度。
1.3 療效判定標準
1.3.1 護理效果 無效:患者經相應護理后, 病情無緩解,或病情加重;有效:患者經相應護理后, 病情有所緩解, 緩解60%~80%;顯效:患者經相應護理后, 病情基本緩解, 緩解>80%。護理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
1.3.2 依從性 差:患者抗拒護理人員, 并與護理人員發生口角, 醫患關系較差;良:患者可以接受護理人員的服務,但偶爾會產生不良情緒, 對護理人員偶爾出現口角;優:患者與護理人員的關系非常融洽, 患者的滿意度非常高。依從性=(優+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效果 研究組護理無效1例, 有效5例, 顯效16例,護理有效率是95.45%;對照組護理無效4例, 有效6例, 顯效12例, 護理有效率是81.82%。與對照組相比, 研究組護理有效率較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依從性 研究組依從性是90.91%, 差2例, 良7例, 優13例;對照組依從性是77.27%, 差5例, 良8例, 優9例。與對照組相比, 研究組依從性較高,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滿意度 研究組滿意度是95.45%, 不滿意1例, 基本滿意6例, 非常滿意15例;對照組滿意度是72.73%, 不滿意6例,基本滿意8例, 非常滿意8例。與對照組相比, 研究組滿意度較高,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患者因各種病變刺激、壓迫和牽拉附近部分損傷或正常腦組織, 如腦膜形成、異物、腦瘢痕和腦膿腫等, 導致神經細胞出現癇性放電, 造成全身性抽搐、癲癇發作。發作時,抽搐可使患者顱內壓及血壓驟然升高, 引起腦疝, 導致死亡。晚期癲癇可發生于腦損傷后6~36個月, 早期癲癇可發生于腦損傷后1~2周, 在原發腦損傷基礎上加重腦神經的生化改變和病理組織損傷, 可使病情惡化, 危及患者生命, 加大死亡風險, 臨床處理較為復雜[1]。
臨床護理在該病治療中作用較大。癲癇發作有一定特殊性, 要求患者保持較高依從性, 確保治療措施順利實施, 預防癲癇發作, 防止病情惡化;若患者依從性較差, 則對臨床治療造成較大干擾, 生活及生存質量受到較大影響, 危及生命, 對家庭造成極大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因此, 通過臨床護理可增強患者依從性, 保證治療及護理程序順利進行, 促進療效, 維護患者健康和安全。綜合護理屬于全新護理模式,針對性較強, 有現代專科護理理論做基礎, 根據疾病及患者的實際病情特點, 結合患者需求, 從病情觀察、心理干預、發作期護理、并發癥護理、發作后護理、緩解期護理、用藥護理等方面給予患者護理, 效果顯著, 可有效發揮護理作用,提高護理質量[2]。
在本研究中, 分別對研究組與對照組實施綜合護理和常規護理, 結果顯示, 研究組護理有效率、依從性、滿意度較高,綜合護理效果佳, 可有效提高護理有效率和患者依從性、滿意度。
綜上所述, 綜合護理在腦損傷性癲癇患者臨床護理中應用價值大, 效果優, 值得臨床推廣。
[1] 周麗萍, 周娜.腦外傷性癲癇患者的臨床觀察及護理體會.求醫問藥(下半月), 2013, 11(8):238-239.
[2] 王麗.繼發性癲癇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3(2): 532-53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3.132
2015-01-26]
221009 江蘇省徐州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