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新常態、把握新常態、適應新常態,是當前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謀劃和推動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判斷,深刻揭示了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是對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發展大勢演變調整的深度把握,不僅為當前的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更為宏觀經濟政策選擇、企業轉型升級確立了思想引領和行動指南。認識新常態、把握新常態、適應新常態,是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謀劃和推動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
一、適應新常態,經營發展呈現新變化
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為主要特征的新常態,正深刻改變中國經濟的面貌。用“新常態”的視角看今年的“成績單”,國電集團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出現了一些新亮點和新變化。
第一,戰略定位不斷清晰,新時期戰略思維逐步深入人心。適應新常態,必須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2013年以來,國電集團面對不斷變化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冷靜理性,順勢而為,逐步確立和完善了做好“做強主業、轉型升級,深化改革、完善機制,強化管理、提高質量,優化資產、防范風險,加強黨建、創建和諧”五篇文章,打造“效益國電、綠色國電、創新國電、廉潔國電、幸福國電”五個國電,建設“一流綜合性電力集團”一個目標的核心戰略,奠定了指導和推動集團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思想基礎。經過一年多的實踐,集團戰略理念逐步落地,公司系統比較好地駕馭了錯綜復雜的經營形勢,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質量效益不斷提升,繼續保持了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
第二,質量效益導向明確,公司系統發展觀和業績觀發生深刻轉變。進入新常態,中國經濟也進入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國電集團領導班子深刻反思,遵循企業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把質量和效益作為衡量各級干部業績的導向,促進了全系統發展觀和業績觀的轉變。發展理念的轉變,讓各級干部找準了工作的發力點,一批大容量、高參數、清潔發電項目取得突破,20余項低效無效資產完成處置,投資規模得到有效控制,電源結構和布局進一步優化。到2014年末,國電集團6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比重達到48.5%,同比增加4.1個百分點;清潔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達26.8%,同比增加1.8個百分點。
第三,改革工作穩步推進,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完善。新常態下,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更為迫切,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補上體制機制的“短板”。國電集團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正式啟動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制訂了路線圖和時間表。公司治理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董事會制度體系基本建成,董事會工作全面開展,發揮了戰略決策和引領作用。財務改革創新工作正在試點,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取得實效,激勵約束機制改革取得實質進展,建立了“四位一體”經營控制體系,企業管理更加科學精細。
第四,經營管理穩中有進,保持了效益持續增長的態勢。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國電集團深入研究企業管控問題,全面開展提升管理、提升效益的“雙提升”工作,牢固樹立價值創造理念,切實提升執企能力,存量資產經營水平進一步提高。2014年,國電集團年度利潤再創歷史最好水平,主要技術指標持續優化,按期完成減排任務,圓滿完成國資委考核指標和“保增長”任務,激發了效益增長的內生動力。
第五,作風建設不斷深化,黨員干部為民務實清廉意識增強。國電集團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持不懈地抓好中央八項規定和集團24條措施的貫徹落實,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集團領導班子成員帶頭改進作風,深入一線,貼近群眾,工作更加務實高效。集團本部和各級領導人員責任意識增強,工作重心下移,部門協同得到強化,工作措施更接地氣。
二、把握新常態,遵循企業轉型新要求
電力作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在新常態下也出現了一些趨勢性變化:一是電力工業進入低電量增長時期,跨區域、大范圍、遠距離輸電將成為電力資源配置的重要途徑,綠色低碳發展成為電力發展的主要方式。二是電力體制改革、國資國企改革、行政體制改革的影響逐步顯現,傳統的管理和發展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嚴重沖擊,發電企業將承擔更多改革的成本和風險。三是電力市場、煤炭市場、資本和資金市場進入結構調整的波動期,各種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交織,對發電企業盈利能力帶來不利影響。國電集團必須正視面臨的新問題,全面向“新常態”轉軌,在思想認識、工作思路、工作方式等方面全面轉型。
(一)更加注重發展布局與結構的優化調整。轉方式、調結構,能源工業首當其沖。國電集團必須大力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堅持不懈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持續提升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水平,持續提升清潔可再生能源比重,建立能源多元供應體系。
(二)更加注重規模增長與質量效益的科學平衡。新常態下,發展速度雖然放緩,但發展質量必須上新臺階。國電必須嚴格執行國家能源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主業發展上來,堅決避免盲目規模擴張,堅決防止產業鏈過度延伸,堅決不涉足不熟悉、干不了、也干不好的領域。
(三)更加注重企業素質的持續提升。新常態下,對經濟增長更深層次的要求是提升增長效率,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消除阻礙效率提升的制度性、結構性因素,實現內涵式增長。國電集團必須通過完善公司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實現股權結構多元化、公司治理現代化,經營機制市場化、運營管理精細化。同時,全面開展管理、效益“雙提升”工作,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提升可持續盈利能力。
(四)更加注重可持續增長方式的培育轉換。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投入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國電必須堅持產研結合,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和骨干作用,用好國電新能源研究院這個平臺,在重點領域有所作為、有所突破、早出成果。
三、應對新常態,謀劃創新發展新舉措
適應新常態,面對新形勢,國電集團將牢牢把握企業所處的歷史方位,立足當前,放眼長遠,趨利避害,綜合施策,堅定不移地推行“一個目標、五篇文章、五個國電”的發展戰略,下好轉型升級的先手棋,贏得未來發展的主動權。endprint
第一,做強主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堅定不移地大力發展清潔高效能源,持續優化電源結構,大力推進節能降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一是發揮戰略布局優勢。緊跟國家產業政策和能源規劃,在深入開展區域綜合評估的基礎上,編制好“十三五”發展規劃,完善區域戰略和產業戰略,實現區域發展差異化,產業發展專業化。二是培育質量效益優勢。以培育預期盈利能力為目標,對前期項目比選評優,優中選優,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三是打造重大項目優勢。優化火電區域布局,加快東部沿海、西部煤電基地和外送電基地大型火電的建設和布局,盡快突破一批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項目。把握機遇加快發展風電,進一步優化布局,拓展中東部低風速地區新戰場,培育海上風電先發優勢,提升境外風電投資成效。盡快彌補水電短板,優化“四區一流域”戰略布局和開發時序,確保投資收益。優化煤炭及相關產業布局,積極穩妥地開發國際市場。四是提高項目基建質量。堅持高標準開工、高水平建設、高質量投產、高效率收尾,動態優化建設方案,合理安排投產時序,確保投資目標的實現。
第二,深化改革,完善機制,釋放新的發展活力。抓住董事會建設契機,圍繞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與董事會制度相銜接相匹配的新體制和新機制。一是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堅持高起點高標準,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盡快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全面梳理管控體系,加緊完善規劃與投資管理、預算、融資、審計與風險管理、業績考核與薪酬管理、生產經營管理等制度體系。二是完善公司管控模式。調整完善集團管理構架,優化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著重解決戰略管控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問題。創新組織管理模式,堅持三級管理體制,建立與集團戰略相適應、相匹配的管控模式。三是推進股權架構改革。堅持整體上市目標不動搖,持續提升各板塊的資產質量,穩步推進同質化資產整合。主動適應股權多元化的變革趨勢,堅持合作共贏,在各個層面引進戰略投資者,推進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四是創新企業經營機制。深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嚴格投資決策程序,嚴把立項開工關,強化前期論證、基本建設和后評價的全過程管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市場化選聘的力度,開展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落實中央薪酬制度改革的意見,深化激勵約束機制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評價制度,強化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強化考核結果應用,形成以質量和效益為導向的評價體系。
第三,強化管理,提高質量,適應新的增長方式。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強化依法治企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全面開展提升管理、提升效益的“雙提升”工作,使企業保持長遠發展的后勁兒。一是全面推進依法治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帶頭遵守法律,依法經營管理。二是打牢安全環保基礎。嚴格落實各級安全責任,嚴格落實各項安全措施,嚴格進行獎懲和追責。加大環保投入,抓好環保能力提升,確保達標排放。三是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在公司系統全面開展 “雙提升”工作,扭住企業核心績效指標,加大管理創新和信息化建設,使現有的資產發揮出更大的效益。四是強化成本管控。倡導“省一分錢比掙一分錢更容易”的理念,更嚴、更實地抓好成本管理,設定“限高桿”,實行硬考核。積極研究融資創新,優化負債結構,全力壓降財務成本。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嚴格執行“兩審核三把關”制度,嚴控非經營性支出。五是加強監察監督。綜合運用紀檢、審計、巡視、效能監察等多種監督形式,加大監督力度,提高監督整體效能,及時發現問題,持續整改提高。
第四,優化資產,防范風險,拓展新的增長空間。牢固樹立擴大規模是發展,優化資產也是發展,是更深層次的發展的理念,堅定不移地推進優化資產工作。一是加快低效無效資產處置。堅持戰略引領,劃清處置界線,通過3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對主要低效無效資產的清理處置工作,建立健全資產持續優化的長效機制,形成戰略清晰、主業突出的業務結構,企業的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明顯提升。二是加快相關產業轉型升級。加大科技創新,推動創新成果的市場化運作,培育新的增長點。推動相關產業真正走向市場,以優質的產品、技術和服務,塑造品牌,拓展市場,盡快實現恢復性增長。三是切實防范財務風險。多渠道籌措低成本資金,嚴控投資規模,提高利潤水平,綜合施策,持續發力,確保資產負債率調頭下行。嚴格資金管控,嚴控高風險業務,堅持量入為出,確保財務風險可控在控,確保集團整體資金鏈安全。四是健全內控管理體系。建立覆蓋計劃投資、工程建設、生產運營、財務管理等全過程、全系統的內部控制體系,規范經營行為,確保各類風險可控在控。
第五,加強黨建,創建和諧,提供堅強政治保障。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不動搖,堅持融入中心、進入管理、服務大局、發揮作用,加強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核心競爭力。一是做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改工作。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實抓好整改落實和“回頭看”工作,抓好專項整治,固化活動成果,形成長效機制,確保群眾滿意。二是加強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鞏固擴大基層組織建設年成果,深化創先爭優活動,深入實施學習創新工程、服務提效工程和強基固本工程。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認真落實“三重一大”集體決策制度,維護好各級班子的團結。三是切實抓好反腐倡廉工作。持之以恒地抓好中央八項規定和集團公司24條措施的貫徹落實,緊盯重要節點,加強執紀監督。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落實黨委的主體責任和紀委的監督責任,強化責任追究。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加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監督。加強和改進巡視工作,強化對領導干部的監督、管理和教育。四是努力創建和諧企業。堅持全心全意依靠職工辦企業的方針,推進企業民主管理,充分發揮職工的主體作用。深入實施“惠民工程”,關愛勞模,關心員工。加強班組建設,提升職工職業技能,拓展職業發展通道,促進成長成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