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魏楠
油價一路下跌看似給中國完善商業石油儲備體系提供了絕佳機遇,但是目前僅僅依靠政府投資推動的模式并非長久之計。
就在國家統計局11月20日公布我國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4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的戰略石油儲備信息的第二天,11月21日,中國石化海南原油商業儲備基地接收的首船約10萬噸原油開始通過卸油泵向原油罐輸送原油。
這并非中國或者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以下簡稱中石化)的首個原油商業儲備基地。從2008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商業儲備油分公司和中石化的第一家商業儲備油企業——中國石化集團石油商業儲備有限公司獲得原油銷售經營資格和原油倉儲經營資格之后,中國正式形成了戰略石油儲備和商業石油儲備的雙規儲備機制。
已經建成投用的我國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包括舟山、鎮海、大連和黃島4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總儲備庫容為1640萬立方米,儲備原油1243萬噸,大約相當于9100萬桶。
在戰略儲備歷時7年首次披露儲備信息之后,商業儲備依然保持著其神秘的面紗。中國商業石油儲備現狀如何?商業儲備的完善還存在哪些問題?低迷的油價是否真的能夠助商業儲備“一臂之力”?
難以把握的機會
從2014年9月17日布倫特原油價格跌破100美元/桶至今,油價已經下跌了接近50%。對于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一半的中國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利好消息。而隨著習近平主席表示,中國將開始定期發布有關其戰略石油儲備的信息,落實今年夏天美國和中國能源官員達成的協議。低油價看起來正成為中國大幅度增加并完善石油儲備的最佳機遇。
數據似乎也在支撐這一觀點。2014年10月和11月,中國進口原油數量同比2013年增長了9%,而這一數字在2014年9月是8%。
但事實并沒有這么簡單。在我們將原油進口進行環比之后會發現,10月、11月的原油進口量都要少于9月的進口量。
“石油儲備的建立和完善是一個過程,油價高低談不上對其有推動作用。”中國石油大學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對《能源》雜志記者說,“石油儲備基地的建立需要論證、立項、融資、選址、建設等等一系列步驟。油價低迷也許可以讓決策者加快決策,但是這些步驟一個都不能少,需要時間。”
就在中石化海南原油商業儲備基地試運行之后,12月,中石化天津大港原油商業儲備基地工程剛剛實現中交。而另一大國家石油公司中石油的商業原油儲備項目也大多在2010年左右開工建設。
漫長的建設周期決定了中國兩大國有石油公司目前難以充分利用現行的低油價,那么取得原油倉儲資質的民營企業,能否成為第三股力量呢?
“目前商業儲備的建設還是依靠兩大石油公司。”中石化勘探開發研究院高級經濟師羅佐縣對《能源》雜志記者說,“民營企業尚未參與到石油儲備中。”
2010年,國家石油儲備中心利用社會庫容存儲國儲油的資格招標舉行開標,在總共入圍的六家企業中包括了三家民營企業。但是兩年合同期滿之后,中標企業沒能獲得原油,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而民營企業自己獨立建設商業儲備項目又需要直接面對巨大的成本壓力。
“目前建設的儲備設施大多位于沿海地區或者地下巖洞。那么就存在儲罐是否安全或者是巖洞密封性等問題。”上述專家說,“這客觀上拉長了儲備地基建設周期和投資成本。一個儲量在300萬立方米的儲備基地,投資總額在30億元左右。對企業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即便有能力建設一個300萬立方米的儲備基地,按照現行油價,注滿原油也需要支出超過10億美元,遠非一般民營企業可以承受的。
制度性的缺失
盡管油價下跌對于正在完善中的中國商業石油儲備體系沒有帶來直接的好處,但同時也讓我們更明確清晰地觀察到了中國在不斷完善石油儲備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商業儲備的最大優勢就在于可以幫助企業進行市場調劑行為。對于擁有重組商業儲備的國際大型石油公司來說,現階段正是擴大儲備量,抵御未來可能的油價反彈的最佳時機。但無論是中石油還是中石化,都因為商業儲備的體系不完備而錯失這一時機。
《能源》雜志記者曾就商業石油儲備詳細情況咨詢兩大石油公司,并沒有得到準確答復。根據公開信息計算,中石化在建或建成的商業儲備量約為1000多萬噸。中石油的數量也大致一樣。
加上戰略石油儲備,中國石油儲備總量不僅遠低于國際能源署對成員國制定的90天石油凈進口量儲備標準,更低于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100多天的儲備量。
“發達國家擁有完備的石油儲備法律體系。對政府、企業在儲備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區分得十分明確。”董秀成說,“中國現在還在依靠國家的資金投入來推動企業完備商業石油儲備。”
簡單的依靠國家投資推動商業儲備的完善只是制度性缺失的一個表現。世界主要的石油儲備模式有三種:政府儲備模式、政府儲備與民間儲備結合模式以及政府、儲備機構和石油公司共同承擔的模式。
即便是由政府擔當石油儲備主體的政府儲備模式,企業的商業儲備也在全國石油儲備中占據絕對多數。政府通過提供信息來起到引導作用, 并利用免除關稅、進口許可費等手段鼓勵企業增加儲備。
更為重要的是,在商業儲備法律制度完善的情況下,企業的商業儲備行為不僅對于安全經營有著重要保障,更是能夠給企業帶來不菲的經濟效益。
在商業儲備中,不僅包含了原油,也包含了部分成品油。而隨著原油或成品油價格的上下波動,企業通過有序的出售商業儲備量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
也正是這一點,才讓西方國家商業儲備甚至要多于政府戰略儲備。
在三家國家戰略石油儲備中標民營企業租賃合約過期之后,參與到中國石油商業儲備的企業除了中石油和中海油之外,只有國家投資集團(在建海南500萬立方米商業儲備基地,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商業石油儲備基地)、中海油(承建惠州石油儲備基地)、中化集團(承建舟山石油儲備基地)。
西方石油公司依靠商業儲備渡過了石油危機、保障了中下游生產更取得了不菲的經濟效益。如果中國不能實現完備的商業儲備法律體系和科學的激勵機制,僅僅依靠國家投資刺激,很難讓更多的企業參與到商業儲備中,國內的商業儲備也就無法達到和戰略儲備基本持平的水平。
這也就意味著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建設更加龐大的戰略儲備容量。無論從財政角度還是市場活躍度來看,這無疑都是下下之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