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珊珊
在中國能源價格市場化改革進程中,電價改革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在過去2014年間,對于電力行業而言,關于電價的調整政策都在向著價格市場化方向努力。
1月,發改委發布完善水電上網價格形成機制。今后新投產水電站,跨省跨區域交易價格由供需雙方參照受電地區省級電網企業平均購電價格扣減輸電價格協商確定;省內消納電量上網電價實行標桿電價制度,標桿電價以省級電網企業平均購電價格為基礎,統籌考慮電力市場情況和水電開發成本制定。
8月,發改委近日印發《關于疏導環保電價矛盾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自9月1日起在保持銷售電價總水平不變的情況下,適當降低燃煤發電企業上網電價,平均每千瓦時降低0.93分錢,騰出的電價空間用于進一步疏導環保電價矛盾。
對發電日子剛剛好過的發電企業而言,煤電上網電價下調帶來的是利潤的損失。而政府需要在控制污染排放和保障電力供給間尋求平衡點。
2014年,有關電力改革的呼聲貫穿整年。在2002年實現“廠網分離”之后,電力改革難以推進的癥結在于難以理順的電價機制。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這也就意味著電價市場化改革有可能成為電力改革的突破口。
長久以來,我國對電價管理總的原則是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政府部門實施行政定價外,對電網企業缺乏有效的監督。而電網企業通過吃差價的方式進行獲利,也被視為世界上電網企業最落后的一種盈利模式。
電價的變動都是政府利用行政手段進行干預,在反應市場供需變化上相對滯后。特別是在火電行業,一端是市場化的煤炭定價,一端是被管制的上網電價。以至于在發電集團形成的十幾年間,和煤炭價格聯動的滯后,造成了發電企業數年來的虧損局面。
2014年,煤炭價格不斷走低以及電力需求增長可能不及4%,長久以來,困擾國家主管部門的煤電價格聯動矛盾不再突出。電力過剩以及即將啟動的電力改革,也為直購電的推出以及競價上網埋下了伏筆。
從2013年開始,國家能源局推動下的直購電試點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展開。電力企業愿意降低電價來提高發電小時數,在相對寬容的供給環境中,用戶也比較容易通過直購電來獲得低電價。而統購統銷模式的改變,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電網企業利潤受到影響。在電網、發電企業以及大用戶之間的博弈不可避免地影響了電力行業多買多賣市場的形成。
國家主管部門也意識到無論是正在推進中的直購電以及未來可能要進行的售電側改革,必須厘清其中一個關鍵環節——輸配電價。
國家能源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黃少中就曾撰文,在輸配環節上,電網主輔、主多分離改革進展緩慢,輸配電成本費用不清晰,輸配電成本約束機制未能形成,獨立的輸配電價機制未能建立,電網企業維持買進賣出、獨家經銷電量局面,處于絕對壟斷地位,與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的市場地位嚴重不對等。由于缺乏獨立和合理的輸配電價,大用戶直購電交易面臨諸多困難和阻力。
2014年11月初,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了《關于深圳市開展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的通知》,正式啟動了中國新一輪輸配電價改革的試點。通知指出,在深圳市開展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將現行電網企業依靠買電、賣電獲取購銷差價收入的盈利模式,改為對電網企業實行總收入監管。即政府以電網有效資產為基礎,核定準許成本和準許收益,固定電網的總收入,并公布獨立的輸配電價。同時,明確了輸配電準許成本核定辦法,建立對電網企業的成本約束和激勵機制。
此前,我國基本沒有獨立的電網輸配電價。此次深圳試點最大意義在于通過試點摸清電網的資產情況,從而為其他各地輸配電價的出臺提供借鑒。
輸配電價出臺最大的意義在于,如果政府根據相對平均成本和允許利潤,對電網企業進行單獨定價,電網企業就將告別“吃差價”的盈利方式,而是成為真正傳輸電力的公用事業單位。就像某位前能源局官員說的那樣:“標桿電價最多是個過渡性措施,是因電價改革滯后‘不得已而為之。還是要加快電價市場化改革進程,盡快轉為由市場供需關系形成電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