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程
國內最大的風電運營商龍源電力和頂尖海裝制造商振華重工聯手打造的龍源振華,正打算在剛剛起步的海上風電領域大展身手。這家混血公司有著怎樣的布局和挑戰?
12月的南通溫度已近零下,靠近蘇通大橋的長江邊寒風凜冽,而岸邊錯落有致的一個個廠房以及排列有序的起重機所發出的“轟隆”聲昭示著一個巨大的產業基地正在緊張運作著。這里便是上海振華重工集團在南通的作業基地。這個占地三千余畝的產業基地包括了四家公司,分別是上海振華重工集團(南通)有限公司、南通振華重型裝備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振華重工集團(南通)傳動機械有限公司,以及江蘇龍源振華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下稱“龍源振華”)。
在一座不顯眼的四層小樓房外面,《能源》雜志記者看到龍源振華的標志。這里的工程師聲稱,目前這個僅有60余人的小公司代表著國內海上風電安裝施工的最高水平。
不過也不難想象。龍源振華是由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龍源電力”)和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振華重工”)共同出資組建的一家公司。龍源電力是我國最大的風電開發商,而振華重工則是世界最大的港口裝卸設備、大型鋼結構和海洋工程設備制造企業。2010年兩家公司以各占50%股份的身份合資成立龍源振華,主要經營海上風電設施基礎施工、設備安裝及維護等工程項目,希望打破國內海上風電施工安裝難題。
就在2014年12月上旬,國家能源局發布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方案中列入項目一共44個,裝機容量達1054萬千瓦。但實際上,目前國內海上風電裝機容量不到50萬千瓦。業內人士認為,除了開發商對電價的爭議、前期環境影響評價困難等因素影響海上風電發展速度以外,其最難攻克的關卡便是海上風電施工安裝部分。
施工核心設備以及經驗的缺乏使得中國海上風電市場舉步維艱。國內首個海上風電項目東海大橋一期項目的施工安裝方為中交三航局,盡管中交系統在新船研發、安裝工藝方面投入較多,但其與歐洲的裝備及技術相比依舊有一段差距。
由是,幾年前,龍源電力在開發如東海上風電項目時,便考慮到必須重新借助專業的技術力量來打造一個施工安裝團隊,一是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二是降低安裝成本。而彼時已經向國外出口海上風電施工安裝設備的振華重工便在龍源的選擇之中。
成立
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業主公司上海東海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曾表示,由于起步晚,我國還缺乏適合海上風機安裝的專用船只設備,只能借助于一些改造船只。因此,實用、安全的運輸和安裝是所有海上風電建設中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由此,海上風電開發難度遠遠大于陸地風力發電系統建設,同時建設與運行海上風電場的成本明顯高于陸地風電場。而海上風電機組安裝專用船的短缺是導致海上風電場開發成本高昂的關鍵因素之一。
這對于以做集裝箱起重機出身的振華重工而言也是個難題。2004年,已成立十二年的振華重工的集裝箱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70%,其開始轉型做第二產業——海工領域。其中,包括了海上鉆井平臺、導管架、施工船、海上風電施工安裝設備等項目。
為了更順利地進行海工領域項目,2006年,振華重工派了一個團隊到南通來組建上海振華重工集團(南通)有限公司,總經理是那時擔任上海振華重工長興分公司副總經理、代總經理李澤,李澤即是后來龍源振華的總經理。
2009年,在調研了歐洲海上風電市場的施工安裝設備情況后,振華南通公司便開始研發第一艘海上風電施工安裝船。但當時該船的設計功能并不全面,李澤對《能源》雜志記者表示,他們設計研發的第一艘八百噸自升式海上風電安裝船,主要目的是為了吊裝風機,并沒有打樁的功能。
彼時,江蘇海上龍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下稱“海上龍源”)也在試驗海上風電施工項目,同樣海上龍源一開始也找了做過東海大橋一期項目的中交三航局,但經過交流測算,發現其技術成本太高,根本沒有辦法實施。
而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海上龍源總經理張鋼與李澤在某個飯局碰面,李澤了解到海上龍源在試驗海上風電施工時的困難,而恰好振華南通公司在這一方面有相關的經驗優勢,兩人一拍即合。當時便興起合作之意。而后不久,在時任龍源電力總經理謝長軍的支持下,兩家公司合資成立龍源振華。由李澤擔任龍源振華總經理一職。
然而,龍源振華成立后,其施工安裝的技術研發卻沒有一帆風順。
據龍源振華總工程師王徽華介紹,相比陸上,海洋環境的復雜性對風機的安裝和維護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早期安裝海上風機主要是借助起重船或自升式平臺。但由于作業海況受到嚴格限制,施工效率低,起重船主要在海上風電場開發的初期進行一些示范項目的風機安裝,進入大規模安裝后就很少被使用了。我國目前唯一一座海上風電場——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力發電示范項目即采用浮吊進行風機整體吊裝。
由于如東試驗風場為潮間帶風電場,所以龍源振華首先考慮研發制造潮間帶施工船。如東潮間帶風電場的特點是漲潮時最高潮位是3米,退潮后便全是沙灘,而一個月里有兩個高潮位和兩個低潮位,高潮位里面,真正能夠移船的時間只有5天,也就是說潮間帶施工一個月只有10天適合移船。
所以當時便是按照這個規律來研發既能在漲潮時移船,還能在落潮時打樁、吊裝的“龍源振華1號”(下稱“龍振1號”),該船的功能需要把基礎樁打下去,同時也要可以安裝風機。這樣一來,安裝施工的綜合效率才能提高,從根本上降低成本。
探索
2011年,龍振1號研發成功,六月份便交付使用。此后,從成功打下第一根基礎樁開始,龍振1號在如東試驗風場的施工安裝工作慢慢順利起來。而李澤的視線便從潮間帶轉向近海項目。實際上,對近海項目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09年振華南通公司所研制的第一艘海上風電安裝船,當時這條船并沒有業主,而且對風電到底怎么用也沒有概念。其次這條安裝船的承載設計很低,僅為0.98噸/平方米。endprint
由此,振華把這條船的承載重新核算并增強,并把該功能船逐漸改造成符合近海施工安裝的條件。而因為李澤即是振華南通公司負責制造研發的總經理,同時也是龍源振華負責運用施工船的總經理,于是,一邊設計一邊制造,這個團隊很快便推出了龍源振華2號(下稱“龍振2號”)。
2014年6月,龍振2號800噸自升式起重平臺在南通交付。11月,龍振2號完成國內近海第一臺單管樁風機施工,不受潮汐影響制約,變成了可以全天作業的近海風電施工。
除此之外,振華重工還新建了另一艘工程船,該船可一次性運輸三套風機基礎和三套風機設備。“我們為運輸和施工專門研發了一種單樁的豎立公樁,有了這套公樁我們在海上只需要一臺吊機配合滑道就可以把單樁豎立起來,直接在海上進行打樁。”王徽華說。
目前,在業內有一種說法,認為未來海上風電造價成本下降的空間便在海上風電施工安裝上。海上風電場建設成本主要集中在風電場設施建設及安裝方面。風電場設施包括風機、基礎、電纜等,其費用約占整個風電場建設成本的79%;風電場安裝包括海上風機的安裝和海底電纜的敷設等,費用約占15%,其中,安裝風機和基礎的費用約占9%,海底電纜敷設費用約占6%。
但對于安裝成本或能下降的說法,李澤則不以為然。按照龍源振華目前的施工效率以及成本,實際上施工成本下降的空間已經不是很大了。比如在歐洲,一條施工船的成本是兩億歐元,但龍振2號的成本僅為三億人民幣左右。其次,由于龍源振華的施工裝備均由振華重工自己研發制造,其成本已經壓得很低。第三,在中國的人力成本也比歐洲的低得多。
李澤說:“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振華完全可以借由這樣的成本優勢走到歐洲市場,如何通過探索從國內走向海外,是我們接下來的一個大戰略。”
而就在12月初,振華重工與普豐海工下屬的合資企業振華普豐風能(香港)有限公司宣布,該公司將于2015年一季度末,引入歐洲最先進的Sea Breeze級海上風電安裝平臺,進入中國海上風電市場。
實際上,這亦是振華重工的戰略之一。普豐主要與歐洲風電施工船的租賃公司關系很好,這意味著如果歐洲的施工船希望進入中國市場,其渠道便是通過普豐公司。振華重工通過這樣的方式從而鎖定了國外的海上風電施工安裝資源,那么當龍源振華想要走向歐洲的時候便有了渠道。
不過,目前龍源振華仍面臨著一個難題,便是海上升壓站的設計。海上升壓站與陸上升壓站不同,包括設備選型、海上平臺設計、通訊系統等全部需要符合海上環境作業需求,要求很高。而在李澤看來,振華重工擅長鉆井平臺設計,龍源電力在陸上風電升壓站的設計上經驗較為豐富,由此,李澤希望通過兩家公司的合作,進一步開發海上升壓站。“沒有海上升壓站,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近海海上風電項目,所以我希望我們能夠突破這一點。”李澤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