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治療產后乳汁不行1例
(山東中醫藥大學,濟南 250014)
產后乳汁不行是指多種原因引起婦女產后乳汁量少,甚或全無,不夠喂養嬰兒,也稱缺乳。我們接收一患者,產后乳汁量少、乳出不暢,屬缺乳范疇,中醫稱之為“乳汁不行”。乳汁由精血化生,起于沖任二脈,依靠經氣運行。婦人產后處于一個特殊時期,氣血虧虛及氣機不暢皆可導致產后缺乳,常見于產后營養不良及精神緊張、心情抑郁者。
患者某,女,34歲,產后反復積乳3月余,于2014年12月8日初診。病史:患者于產后15 d開始因情緒抑郁出現雙側乳汁量少及積乳,右側較重,曾自行熱敷治療,無效。后就診于某醫院,接受中藥及按摩催乳治療效果亦不佳,病情反復。后因勞累、活動不當、情志不舒等原因導致乳汁不下,現為求進一步針灸治療就診于我科。
刻下癥見:痛苦面容,精神憔悴,情緒緊張,雙側乳房大小對稱,無乳汁外溢,觸診雙側乳房可及散在大小不等結塊,質軟,輕度壓痛,納可,眠差,二便調,舌質紅,苔薄黃,脈弦。診斷:產后乳汁不行。初診:針刺膻中、少澤、內關、太沖、足三里、太溪雙取;并沿手厥陰心包經點刺放血;輔以心理疏導。二診:前方基礎上加大椎及天柱、風池、中脘、氣海、百會。三診:二診基礎上加胸部夾脊穴雙取,快針。
患者首診后療效明顯,乳汁通暢并無結奶現象,情緒明顯好轉;二診、三診鞏固治療,療效顯著。
按語
通過對患者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結合本病特點,該病病機應為情志不舒,肝氣郁結,乳汁不暢。患者因產后情緒不佳,出現積乳、結奶,而后情緒更加焦慮、抑郁,如此惡性循環,病情反復、加重。
女子以血為本,以肝為先天,肝主疏泄、主藏血,氣血調和、沖任協調,則產育正常;反之,各種產育問題會接踵而至。產后各種來自社會、家庭以及自身的壓力都會造成女性情緒不穩、急躁易怒、抑郁等,皆會導致肝失疏泄。該患者處于產后情緒抑郁狀態,肝氣疏泄不利,氣機不暢,雖然氣血充足,但郁滯不通,因此出現乳汁結塊甚至不下,故治療重在調氣。
《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于氣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曰:“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逸者行之”。氣機失調是疾病發生的主要機制,調理氣機是治療疾病的重要法則,只有臟腑氣機通調,才能使氣血陰陽調和,疾病得治。
治法:疏肝理氣,通調乳絡。
方義分析
膻中屬于任脈,且為氣會,位于兩乳之間,可通調任脈、疏通乳絡,寬胸理氣;小腸主液所生病者,少澤為手太陽小腸經之井穴,井為經氣所出,作用關鍵,為治療乳少的經驗要穴;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和與其相表里的手少陽三焦經相聯系,可與三焦同主氣所生病者,又與足厥陰肝經同氣相求,故可疏肝理氣,通調氣機;乳房屬胃,乳頭屬肝,取足三里和太沖通調兩經經氣,且太沖具疏肝理氣之功,太溪為足少陰腎經之原穴,調理沖任,滋腎固本,與足三里同用益氣生精。手厥陰心包經多血少氣,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血運行相互影響,取該經穴位點刺放血,可通調氣血,以助乳行。頸項部是軀體與頭部氣血經脈聯系的重要樞紐。風池屬足少陽膽經,天柱屬足太陽膀胱經,且現代醫學解剖研究,頸項部有諸多重要的神經、血管、組織,是大腦聯絡全身的機要部位。針刺刺激頸項穴位,可疏通全身氣血,促進腦部有效血液循環及物質交換,有效改善諸癥;百會升陽調氣,氣海益氣培元;乳汁分泌與垂體分泌催乳激素和催產激素有關,針刺夾脊穴能通過刺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促使腦垂體釋放5-羥色胺,進而促進乳汁的分泌。
·臍療法·
收稿日期(2015-02-03)
通訊作者:劉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