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綜合征的中醫認識及治療
鄭愛紅1許早榮2

【關鍵詞】干燥綜合征;中醫認識;辨證分型;中醫治療
干燥綜合征(SS)是自身免疫病,特征為免疫介導外分泌腺破壞(特別是涎腺和淚腺),以后發生角膜結膜炎和口腔干燥,臨床罕見[1]。多見于絕經期后婦女,男女發病比例[2]約 2∶9~40。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目前西醫對本病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以對癥、替代療法為主。現將中醫學對本病的認識和治療梳理總結如下。
干燥綜合征中醫病名
干燥綜合征是西醫學病名,中醫文獻有關本病的專論不多,更無與此相應的疾病名稱, 中醫學中常以主癥來給疾病命名, 以其口舌干燥、眼睛干燥、關節疼痛等主癥,主要包含在“燥證”或“痹證”范疇。及至本病的關節疼痛腫脹,按“痹證”診治,至《傷寒雜病論》始有“歷節病”之稱, 又有“尫痹”之名。若有臟腑損害者,又稱“臟腑痹”。
另外,根據臨床證候的輕重主次,結合專科局部主癥的命名方法,如根據口眼干燥為主而名之為“燥證”或“內燥證”;或根據腮腺腫大而名之為“發頤”;或根據眼部角膜炎、結膜炎干澀無淚而名之為“翳眼”“白溜癥”“淚枯癥”;或根據關節炎而名之為“痹證”;或根據各種虛損證候明顯而名之為“虛勞”等。
諸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本病的病名做出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多種不同的名稱。1982年薛芳依據干燥綜合征的病理特點,將其歸屬于中醫“燥證”范圍,與《內經》所論“燥勝則干”聯系起來。1983年傅宗翰等發表“干燥綜合征初探”,首次提出“燥毒癥”作為本病的中醫診斷病名。1985年趙麗娟等認為本病病名當歸屬“虛勞”范疇。近年全國中醫痹病委員會所著《痹病論治學》始有“干燥綜合征”之名,稱之為“燥痹”[3],并確立了燥痹的定義,即燥邪損傷氣血津液而致孔穴干燥,肌膚枯澀,肢體疼痛,甚則臟腑損害的痹證之一。
干燥綜合征中醫病因病機
西醫學認為本病的確切病因迄今尚不明確, 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一般認為與遺傳、病毒感染(主要是 EB 病毒)、性激素、神經內分泌紊亂、精神緊張、蛋白質營養不良或維生素缺乏,免疫學功能紊亂有關。中醫學對其病因病機也在深入探索之中。中醫學認為干燥綜合征以陰虛為本,燥邪為標,虛實夾雜。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各有所偏盛。終至虛、燥、瘀、毒交互為患,致使脈絡損傷,竅道閉塞,臟腑受累[4]。
1.陰虛為本:先天稟賦不足。古人云:“稟賦厚薄,疾病各異。”《素問經注節解》說:“精氣者,稟受于父母,父母之質強,則所受亦強,父母之質弱,則其子多弱”,體現了先天稟賦對個體差異的重要性。匡調元[5]在《中醫病理研究》中將人的體質分為正常質、膩滯質、燥紅質、晦澀質、遲冷質和倦質六大類型;根據癥狀,干燥綜合征大都屬于燥紅質。中醫基礎理論明確腎為先天之本,腎之真陰乃生命之源,各臟腑之陰均賴于腎陰滋生濡養。肝腎同源,腎陰虧虛,水不涵木,肝失涵養,可致肝陰虧虛,癥見雙目干澀;腎陰不足,不能上濟心火,水火不能相濟則心火上炎,癥見口干舌燥;腎陰虧虛,不能上承潤肺,可見肺腎陰虛之象,癥見口干,咽癢干咳。脾胃為后天之本,有賴陰之滋,腎陰虧虛,脾胃失充則脾胃陰虛,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可見胃燥津枯之象。腎水不足,脾胃失其所養,津液化生無源,輸布失調,而導致津枯血燥,外至諸竅、皮毛,內至五臟六腑,皆失于濡養,癥見口眼干燥,關節疼痛。
后天失于調養,常見病因有四:一為溫病熱盛,耗傷陰液;二是失血、大汗、吐瀉過多等耗散陰液;三是虛損(久病、勞倦、房室、七情、損傷陰液);四是過服溫燥劫陰的藥物或食物。均致機體津液不足,無以內溉臟腑、外潤腠理孔竅,從而燥熱由內而生,故臨床多見干燥不潤等病變。如肌膚干燥不澤、起皮脫屑,甚則皸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無津,甚或光紅龜裂,鼻干目澀,爪甲脆折,大便燥結,小便短赤等燥熱之象。一般來說,以肺、胃、腎及大腸為多見。以肺燥為主則兼見干咳無痰,甚則咯血;以胃燥為主時,則胃陰不足,可伴見舌光紅無苔;以腎燥為主,則為腎陰精枯涸,伴見形體消瘦、發脫、齒槁,甚則經閉、痿厥;若系腸燥,則兼見便秘等癥。
2.燥邪為標:古之論燥,不出內外兩端。外燥者,乃因感受燥熱之邪,傷津耗液而致臟腑組織、血脈經絡、四肢百骸失于濡潤所致。如《類證治裁》所論:“燥有內因、有外因。因乎外者,天氣肅而燥勝,或風熱致氣分,則津液不騰……因乎內者,精血奪而燥生,或服餌偏助陽火,則化源日涸”,明確提出燥分內因與外因。無論外感燥邪及內生燥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燥勝為干”,均可致口、唇、皮膚、上竅失于濡養和滋潤,現口眼干燥、干咳少痰等癥。
3.虛燥致瘀:干燥綜合征以陰虛為本,陰虛日久耗氣津傷,則津虧液少,血液沉澀重濁,形成瘀;或陰液匱乏,相火偏亢,血液濃稠而聚滯成瘀;加上氣虛則血行不暢成瘀,誠如《讀醫隨筆·虛實補瀉論》所云:“氣虛不足以推血,則血必成瘀。”干燥綜合征以燥邪為標,不論外感溫熱火燥還是內生燥邪,燥熱行于血中易灼血成瘀,即所謂“血熱之處必有瘀血”。干燥綜合征患者一般可表現為一些瘀血內阻的特征:如渴不欲飲或飲不解渴, 并伴隨有眼、鼻、咽等竅道出現干澀;四肢關節疼痛,出現晨僵,或見關節變形腫大;肌膚甲錯、皮膚黧黑,毛發稀疏而干枯;皮膚出現紫斑,反復或持續的雷諾氏征,或齒、鼻衄血;女子陰道干澀、月經量少或閉經;舌偏暗紫,出現瘀斑或瘀點,出現舌下靜脈曲張增粗且色暗;脈象細弦數。
4.燥瘀致毒:毒乃邪之漸也。近代醫家冉雪峰提出燥毒之說,燥毒的形成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各種內外邪氣蓄積體內,醞釀頑惡形成“毒”,對機體具有特殊、強烈損傷作用。凡燥毒侵襲煎灼津液或外感溫邪熱毒,陷入營血,燔灼營陰,傷津耗液,或痰瘀交阻,化生瘀毒,傷陰化燥,或受外來化學物品毒害,日久傷津化燥等,皆可蘊結為毒,煎灼津液,內則五臟六腑失其所養,外則五官九竅失其滋潤,則可見口鼻干燥,飲食不下或口腔破潰,反復不愈,兩眼干澀紅腫,目不能閉,視物昏花,肌膚甲錯,毛發焦枯,大便干結,形體消瘦,或關節腫痛變形,尻以代踵。毒瘀于邪而猛于邪,它深伏痼結,難以搜剔祛除,留伏機體,損耗正氣。正氣日漸虧損而燥毒逐日亢盛,癥狀逐漸顯露,待到后期使全身衰竭。假使在疾病早期斬斷燥毒產生的根源,阻邪氣于量變過程,防其質變,則疾病向愈。
5.虛、燥、瘀、毒交互為患:虛者當責之于氣陰。津液在人體屬陰,起滋潤濡養作用,其散布于體表能潤澤皮膚毛發,其流布于體內能滋灌五臟六腑,其注入孔竅能濡養眼耳口鼻諸竅,其流注于筋骨關節能使之柔潤滑利。而津液的正常運行輸布,全賴氣的運動,且氣能生津,是化生津液的動力。故氣旺能運載津行,血運流暢,氣虛則津失輸布,血行不利,呈現“供津不足”之燥象。因此,氣虛陰傷,津乏液少,臟腑不榮,機體失潤,則燥病乃成。燥,無論外感燥邪及內生燥熱,一則是燥邪襲表,一片“干”的癥候,二則內生燥熱傷津耗液,出現津液不足之征象。干燥綜合征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津虧液少,血液沉澀重濁,加上氣虛無以運血,則瘀血內生;加之燥熱灼血煉液成瘀,燥瘀互結,蘊結為毒;毒甚更耗陰津,周而復始,使虛、燥、瘀、毒交互為患,外而阻于經絡關節,則關節腫痛甚或變形、僵硬,上則口眼諸竅及皮毛失養,見口眼干燥,皮毛焦枯,內則蘊伏于五臟六腑,暗傷陰津,血液衰少而致血行澀滯,陰虛燥熱,虛實夾雜,纏綿難愈。
綜上所述,干燥綜合征的病因病機雖千變多端,錯綜復雜,但陰虛為本,燥邪為標,虛燥致瘀,燥瘀致毒,虛、燥、瘀、毒交結為患,這是本病的病理關鍵。
干燥綜合征中醫辨證分型
本病的辨證分型錯綜復雜,各位醫家的分型標準不盡相同,或根據臨床表現分型,或根據病因分型,或根據臟腑辨證分型,或根據病程發展分型,或根據各自臨床經驗分型,或根據舌象分型。
王禮門[6]根據病情進展,將本病分為 5 個證型:邪犯上焦、燥熱內灼型;燥熱傷津、肺胃陰傷型;燥熱傷津、瘀熱內阻型;津涸血虛、肝腎陰虛型;久病傷氣、氣血兩虛型。董振華[7]根據本病病因病機及病變的特殊性,分為四型:陰虛津虧證;氣虛失運證;瘀血內阻證;陰虛夾濕證。楊香生[8]將本病分為:風熱犯肺型;肝腎陰虛型;氣血虧虛型;脾胃陽虛型。劉麗萍等[9]將本病分為以下四型:陰液虧虛型;瘀血阻滯型;氣陰兩虛型;陰陽兩虛型。姜迎萍等[10]統計了辨證分型治療干燥綜合征的病例968 例,結果顯示主要分型為:氣陰兩虛型、陰虛內熱型、脾胃氣(陽)虛型、氣滯血瘀型和邪燥犯肺型。劉維等[11]對376例干燥綜合征患者進行證候分析,陰虛證候為干燥綜合征患者的共有證候,還有氣陰兩虛、陰虛熱毒和陽虛血瘀等證候。其中以氣陰兩虛證最多,其次為陰虛熱毒證。
馬武開等[12]檢索了20余年干燥綜合征的文獻,并對中醫辨證分型的文獻進行歸類,結果顯示,干燥綜合征的證候分布特點以陰虛和陰虛夾實為主。按出現頻次高低排列為氣陰兩虛證,津虧血瘀證、肝腎陰虛證,居前3位;按病例數進行統計,病例數由高到低為陰虛血瘀、陰虛內熱、氣陰兩虛和津血虧虛證。兩種排列方式均顯示以陰虛證型為主。
盡管各家眾說紛紜,綜合起來,不外乎陰虛為本,燥邪為標,虛實夾雜,陰虛致氣虛,氣虛致陽虛,陰陽氣血俱虛,燥熱致瘀致毒。根據個體差異,感邪不同,偏重不同。目前常根據《實用中醫風濕病學》[13]中干燥綜合征辨治要點,將其分為如下四型:氣陰兩虛證、陰虛津虧證、陰虛熱毒證、陰虛血瘀證。
干燥綜合征中醫治療
中醫治病以整體觀念為原則,注重疾病的動態變化,亦重視個體差異的不同。因此辨證施治是中醫治病的特色及優勢。治療目的以改善患者癥狀為主。現以口干癥及眼干癥為主,總結近年來中醫治療大法,包括中醫內治法及外治法。
口干癥:早在《靈樞·經脈》中就有:“大腸手陽明之脈……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干……”“腎手少陰之脈……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將口干之癥與腎、大腸相聯系。后世將口干癥之病機一般分為津虧虛熱,腎虛勞傷,津液升降失司三類。明代張介賓的《景岳全書》已能詳盡區分口干與口渴之不同,其云:“蓋口渴火燥有余,干因津液不足,火有余者當以實熱論,津液不足者當以陰虛論”,辨證極為詳細。周仲瑛[14]認為本病初期者常以異常口干、咽干、唇干等各種干燥之征,治療總宜養陰生津,但需區分肺胃、肝腎陰液虧耗之主次。病位主要在肺胃,治療以甘寒培補、養陰生津為主,代表方如沙參麥冬湯、麥門冬湯;病及下焦肝腎,當予咸寒滋潤,補腎填精,方用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左歸飲、增液湯、二至丸等。金實教授也創制了增液布津顆粒以改善患者口燥咽干等癥狀[15]。李海如等[16]認為,小柴胡湯可以作用于炎癥的唾液腺組織,恢復正常的分泌功能,對唾液腺細胞具有激活作用。張華東等[17]對路氏潤燥湯進行臨床研究,發現其對口干癥療效確切。崔小燦等[18]以電針治療增加唾液流量改善口干癥狀。
干眼癥:癥見眼睛干澀,異物感,淚少等。高洪秀[19]用一貫煎配合新斯的明淚腺封閉治療干眼癥 42 例,治療效果滿意。路志正教授[20,21]采用益氣養陰法自制潤燥飲治療干眼癥,療效明顯。廉海紅[22]臨床觀察了平肝育陰清熱法,自擬方加熊膽膠囊配合,在干眼癥的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項承榮[23]采用中藥(石斛10 g,玄參20 g,菊花15 g,金銀花15 g)熏眼治療干燥綜合征干眼癥療效優于玻璃酸鈉滴眼液。蘇艷麗[24]進一步觀察了中藥涼霧熏眼治療干燥綜合征干眼癥療效優于傳統熏眼治療。覃光輝等[25]臨床觀察20例針刺干眼穴治療干燥綜合征干眼癥,可使患者主觀癥狀積分降低,淚液分泌增加,使用人工淚液減少,治療前后有統計學意義。陳陸泉[26]臨床觀察36例雷火灸治療眼周穴位,配合淚腺按摩,療效優于人工淚液。李馨源等[27]臨床觀察44例電針及耳尖放血療法治療干眼癥患者優于電針治療。
干燥綜合征出現其他腺外表現者,更注重于中醫整體辨證論治,參照陰虛為本,燥熱為標,虛、燥、瘀、毒交互致病為病機,各家給以不同治法,如發熱乏力者,常滋陰清熱;皮疹、瘀斑者,在滋陰基礎上,輔以祛瘀解毒;關節疼痛者,常輔以祛瘀通絡止痛;干咳、氣短者,輔以補益肺氣,滋陰潤肺;蛋白尿者,輔以溫陽補腎;病久體虛者,輔以滋陰潛陽。
小結
隨著現代人們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再加上氣候、環境因素日益惡化,干燥綜合征的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而干燥綜合征雖然預后較好,但其目前無根治方法,以對癥治療為主。近年來中醫藥對此病的研究越來越多。對其病名、病機、治療逐漸達成共識,即干燥綜合征為“燥痹”,在病機中陰虛為本,燥邪為標,虛燥致瘀,燥瘀致毒,虛、燥、瘀、毒交互為患;治療上采用辨證論治。近年來中醫藥內治法及外治法越來越顯現出中醫藥的治療優勢。
參考文獻
[1]Lee Goldman Dennis Ausiello.西氏內科學[M].王賢才澤.第22版.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2555.
[2]張軍,姜永威,鄒躍芬,等.原發性干燥綜合征流行病學調查[J].職業與健康,2002,18(10):102-103.
[3]路志正,焦樹德,閻孝誠.痹病論治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281,291.
[4]劉維.毒痹論[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13(1):15.
[5]匡調元.中醫病理研究[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6]王禮門.干燥綜合征的中醫治療[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0,14(3):15.
[7]董振華.干燥綜合征的中醫治療[J].中國醫刊,2000,35(10):47-48.
[8]楊香生.中醫辨治干燥綜合征16例[J].遼寧中醫雜志,2002,29(12):734-735.
[9]劉麗萍,莫成榮.莫成榮教授治療干燥綜合征經驗精粹[J].中醫藥學刊,2006,24(8):1427-1428.
[10]姜迎萍,李靖.干燥綜合征的中醫證治規律探討[J].四川中醫,2003,21(5):14-15.
[11]劉維,張磊,劉曉亞,等.干燥綜合征中醫證候規律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9):1374-1376.
[12]馬武開,唐芳,王瑩,等.干燥綜合征中醫證候分類臨床文獻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2): 482-485.
[13]路志正,焦樹德.實用中醫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66-476.
[14]顧勤,劉菊妍.周仲瑛教授治療干燥綜合征經驗介紹[J].新中醫,2002,34(9):7-8.
[15]韓善夯,劉征堂.金實教授治療干燥綜合征辨治經驗[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12):81-83.
[16]李海如,鄭健.小柴胡湯對干燥綜合征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2水平的影響[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1998,5(2):110-111.
[17]張華東,姜泉,黃倜,等.路氏潤燥湯治療原發性干燥綜合征口干癥狀療效對照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8(6):578-581.
[18]崔小燦,劉偉,劉小軍,等.電針治療干燥綜合征口干癥狀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4,33(6):542-543.
[19]高洪秀.新斯的明淚腺封閉加服中藥治療干眼癥[J].中西醫結合眼科雜志,1998,16(2):114-115.
[20]黃夢媛.路志正教授益氣養陰法論治原發性干燥綜合征眼干療效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1.
[21]王振興.路氏潤燥湯治療原發性干燥綜合征眼干療效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
[22]廉海紅.平肝育陰清熱法治療干眼癥療效觀察[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
[23]項承榮.中藥熏眼治療干燥綜合征干眼癥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27(5):23-24.
[24]蘇艷麗.中藥涼霧治療干眼癥的療效觀察[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1.
[25]覃光輝,曲環汝,田雨,等.針刺干眼穴治療干燥綜合征干眼癥臨床觀察[J].中醫學報,2012,27(11):1530-1531.
[26]陳陸泉.雷火灸治療淚液缺乏性干眼癥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8,28(8):585-588.
[27]李馨源,郭夢虎,宗蕾.電針及耳尖放血療法治療干眼癥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12):1016-1019.
收稿日期(201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