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臍療治驗錄
許曉遠彭慕斌
(湖北省應城市中醫醫院,432400)
中醫藥適宜技術簡、便、靈、驗,安全的特點,對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具有一定優勢,有利于拓展中醫藥服務領域,提高臨床療效,降低醫療費用。近年來,我科根據業務發展需要,選擇性地開展了一些適宜技術中的臍療項目,收到良好效果。茲舉驗案數例,供同道參考。
原發性痛經
患者某,女,19歲,未婚。自月經初潮開始,經前小腹部疼痛,且逐漸加重,痛引腰骶,疼痛喜溫,伴惡心嘔吐,手足厥冷,曾作B超檢查無異常,口服芬必得、元胡止痛片不能緩解,影響工作和生活,經停痛止。于經前6 d,給予溫經止痛散敷臍,2 d換藥1次,6 d為1個療程。用藥1個療程后腹痛稍減,再用2個療程腹痛明顯減輕。
按:痛經是婦科常見病,辨證以寒凝胞宮,氣血不暢者居多。寒主收引,寒邪凝滯胞宮,氣滯血凝,不通則痛。止痛散由血竭、乳香、川芎、肉桂組成,有溫經散寒、通經活絡之功。藥物敷貼于神闕穴,藥效直抵胞宮,能溫通胞脈,祛除寒邪,暢行氣血,從而達到治療痛經之目的。
腸梗阻
患者某,男,64歲。急性闌尾炎術后,腹痛、腹脹,大便不行3 d,腹部平片可見擴張的腸腔及液平,診斷為粘連性腸梗阻。科室給予大承氣湯加味,服藥3劑,癥狀不見改善。遂邀會診,僅加用消脹散敷臍,用藥2天,矢氣、腹脹減輕,大便排出,腹痛消失。
按: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是在手術時金刃創傷,瘀血阻于經絡臟腑之間,又加飲食不節等因素致氣機阻滯而出現痛、脹、吐、閉等癥。消脹散由吳茱萸、肉桂組成,方中吳茱萸溫中行氣止痛;肉桂性溫且氣味芳香,既可加強吳茱萸溫中行氣之功,又可增加藥粉透達之力。用法是肉桂、吳茱萸各等分,焙焦研末,每次取10 g以消毒紗塊包好,敷于神闕穴,蓋上膠布。貼48 h后取下,休息24 h,必要時再行下一療程。
自汗
患者某,女,76歲。素有冠心病病史,因感受風寒而咳嗽、咳痰,喘氣又作,經住院治療咳喘止,僅汗出不止,晨起尤為明顯,常用干毛巾墊在背部。以牡倍散外敷神闕穴,用藥1次出汗大減,連續用藥4次出汗止。患者后來類似發作用之亦有療效。
按:汗證是指在安靜狀態下,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為主的一種病證。牡倍散是在參考古方龍倍散的基礎上組方而成,方中煅牡蠣味咸、澀而涼,滋陰潛陽、固澀斂汗;五倍子收斂止汗;郁金有治療“自汗不止”的記載。神闕穴貼敷牡倍散能調理臟腑,固澀斂汗,治療汗證近期療效確切。
遺尿
患者某,男,10歲。因間斷性遺尿就診于我科,除夜間難以叫醒外,無其他不適,考慮為遺尿。給予止遺散劑敷臍半月之后,遺尿間隔時間明顯延長,癥狀減輕。
按:
遺尿,俗稱尿床,是指3周歲以上的小兒睡眠中經常小便自遺,醒后方覺的一種病證。多因小兒稟賦不足,或病后失于調養,導致腎氣不足。治以溫腎固澀,藥用益智仁、五倍子各5 g,研末,醋調,敷于臍部。每晚1次,連用3~5 d為1個療程。
討論
臍療是指藥物通過對臍部(神闕穴)的作用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方法。中醫認為,臍為人身之命蒂。神闕穴屬于任脈,位于中下焦之間,能統領諸經百脈,交通五臟六腑。歷代文獻認為該穴主治百病,可升可降,無所不應。《針灸大成》稱任脈為“陰脈之海”。神闕穴“主中風不省人事,腹中虛冷,傷敗臟腑,泄利不止,水腫鼓脹,腸鳴狀如流水聲,腹痛繞臍”,臍部更具有敏感度高、滲透力強、藥物易被吸收的解剖特點。將藥物研末搗爛后填在肚臍上,上覆蓋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在高效透皮促進劑的作用下,具有穴位刺激和經皮吸收的雙重作用,從而發揮其藥理作用。本療法符合中醫學之體表—經絡—臟腑特定的器官內在聯系的規律性。該方法簡便易行,療效高,見效快,無任何不良反應。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刺激神闕可能通過神經體液的作用而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從而改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促進機體恢復正常。
·穴位埋線·
收稿日期(201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