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線治療乳腺增生病的臨床觀察
韓桂蓮屈鳳珍
(河南中醫學院,鄭州450008)
乳腺增生是女性疾病中的常見病,臨床上多見于中青年女性,為乳房部非炎癥性疾病,屬于乳腺實質的良性增生。有研究表明,成年女性乳腺增生病的患病率在逐年遞增,其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要比健康婦女高2倍。因此,應對本病加以重視。筆者運用穴位埋線方法治療乳腺增生患者30例,效果較好,具體情況如下。
參照《中醫病證診療常規》的診斷擬定診療標準[1]:乳房上一側或兩側出現單個或多個腫塊,可觸及有韌硬結節,周圍組織無粘連,可被推動,常有輕度觸痛,腋下淋巴結不大,多數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且多與情緒及月經周期有明顯關系,常在月經前加重,月經后緩解,且連續3個月不能自行緩解。利用儀器檢測手段,必要時進行活組織病理檢查,以排除乳腺癌、乳腺纖維腺瘤等。排除生理性和其他良、惡性乳腺疾病。
治療方法
取穴:太沖、三陰交、血海、天樞、膻中、乳根、天池、中府、臂中、腎俞、脾俞、肝俞、膈俞。肝郁痰凝加內關、豐隆;沖任失調加關元。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后,打開無菌包(內有3支7號腰穿針、1個消毒盤、1把手術剪、洞巾、無菌紗布),戴好無菌手套,將4~0號羊腸線剪為1~2 cm的小段備用。選用7號腰穿針,將剪好的羊腸線自腰穿針前穿入。穴位消毒后,將帶線腰穿針刺入患者穴位,根據患者胖瘦程度和穴位部位不同選擇直刺或斜刺,對膻中、乳根、天池、中府穴斜刺時將羊腸線埋到胸骨上結節下方。其他穴位深度按規范操作。針孔處用消毒棉簽按壓,以膠布固定。囑咐患者忌食發物1周。24 h針眼不沾水,3 d后正常洗澡。線體一般25~35 d吸收完全,埋線1個月1次,3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2]。治愈:患者自覺癥狀完全消失,觸診正常,儀器檢查正常,無痛區。有效:患者自覺癥狀完全消失,觸診仍有增生結節,儀器檢查無異常。無效:患者自覺癥狀存在,觸診仍可及增生結節,儀器檢查可見異常。
結果:本組30例,治愈9例,有效1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6.7%。
討論
乳腺增生屬于中醫“乳癖”范疇。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與情志不暢、氣機郁結、沖任失調有關。其臨床發病特點也證實了這一點,因此在治療上采取疏肝理氣、通絡散結、調補沖任的治療原則,在此基礎上選取疏肝通絡穴位,此外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選取循行乳房的胃經、肝經穴位,加上臨床經驗穴和“以痛為腧”的原則綜合辨證選穴。西醫學認為,本病在月經期癥狀明顯,與內分泌功能失調有關。而現代研究證明,針刺背腧穴可以調節女性內分泌功能,諸穴相配相得益彰。
針灸作為一種古老的綠色療法,需要透過留針來達到調節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針灸在針刺后的20 min時作用達到高峰,針灸療效在起針2 h后作用消失。埋線是在傳統針灸的基礎上通過埋進穴位的線體從而產生對穴位的一種持久的刺激,通過這種持久的刺激療效達到調整人體內分泌功能的作用。隨著現代生活的高速化,時間緊迫、工作繁忙成為人們生活的主旋律,相對于針灸,埋線方便,無副作用,療效持久,一定程度上節省了患者頻繁的扎針、留針時間,特別是對一些行動不便,路途遙遠或交通不便的患者,埋線療法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同時也保證了治療的連續性,適應時代發展的步伐,同時也是對傳統針灸的發展,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園桃.中醫病證診療常規[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169-170.
[2] 周蕾.穴位埋線治療乳腺增生45例[J].山東中醫雜志,2007,26(8):551.
本刊郵箱更改通知
本刊原投稿郵箱zgmjlf@periodicals.net.cn已停止使用,由此造成不便深表歉意。現本刊投稿郵箱為:zgmjlf@163.com 或zgmjlf98@126.com或zmjl@chinajournal.net.cn,敬請廣大作者和讀者關注并代為宣傳。
《中國民間療法》編輯部
·鉤活療法·
收稿日期(201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