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手法配合刮痧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癥臨床觀察
朱毅王維
(重慶市開縣中醫院,405400)
胸椎小關節紊亂癥屬中醫“骨錯縫”“骨痹”范疇,指相鄰胸椎上下關節突關節在長期外力作用下發生細微側移,導致關節囊韌帶及局部肌肉組織緊張痙攣、粘連、壓迫、牽拉、刺激神經產生臨床癥狀。由于胸椎的特殊解剖結構,椎間孔分出的神經支配著重要的內臟組織、器官,一旦擠壓、牽拉、刺激可引起一系列神經、內臟器官的癥狀[1],韌帶反射性保護致關節面不對稱,關節囊充血、水腫,滑膜嵌頓,加重神經組織損傷、刺激,出現胸肋部疼痛,呼吸活動阻礙,重者出現胸腔、腹腔臟器的功能性改變[2];還可導致消化、循環多系統、多臟器的“脊柱相關疾病”復雜病變,藥物難以解除位移和粘連,影響了患者的治療及正常工作和生活[3]。我們采用太極手法復位配合刮痧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50例,療效顯著,總結如下。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4年6月80例門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65歲,平均38歲;病程最短的4 d,最長的12 d。對照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60歲,平均36歲;病程最短的3 d,最長的18 d。兩組臨床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4]:①病史:有受傷史或長期低頭工作勞損史等;②主癥:肩背部疼痛,深吸氣或咳嗽時疼痛加重,或伴腹部疼痛、陣性運動性心悸、失眠、多夢等;③觸診:胸椎段可捫及偏歪棘突、凹陷、棘突間隙改變、壓痛、痙攣、肌緊張、痛性筋結、條索等陽性反應點;④脊源性疾病受累神經節段與錯位節段相符;⑤檢查:DR或MRI示棘突偏歪,兩側橫突不等長,或椎間隙兩側不等寬,可伴胸椎側彎、骨質增生、生理曲度改變等,心電圖示正常,胸部DR檢查無特殊異常改變。
納入標準:①符合胸椎小關節紊亂診斷標準;②年齡20~65歲;③DR或CT排除胸椎段脊椎的其他疾患(胸椎結核、腫瘤、脊柱外傷脫位、壓縮性骨折或手術治療后、重度骨質疏松等);④除外合并心腦血管、造血系統疾病;⑤除外精神病、妊娠、臨產及皮膚疾病。⑥除外胸腹器質性疾病(肝膽疾病、消化道潰瘍疾病)。
治療方法
1.治療組采用下列方法治療。


(3)刮痧: ①局部皮膚涂依托芬那酯凝膠或凡士林;②循行路線:沿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及夾脊穴,由上向下刮拭,視病人體質、病情選用補瀉太極手法[6],用力均勻無間隙停頓,見出痧即止,隔2~4 d施術1次,3次為1個療程,連續作1~3個療程。
2.對照組采用雙掌疊按推拿手法[7]。以較重按壓法、多指拿法于肩背部反復放松局部,于壓痛點或條索樣結節部做連續滑動、彈撥按壓施術,再用掌根等待呼氣將盡時順棘突縱軸作瞬間沖壓用力復位[8]。每日1次,7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1~3個療程。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痊愈:癥狀與陽性體征基本消失,功能正常;顯效:癥狀與陽性體征明顯好轉,功能大部分恢復;有效:癥狀與陽性體征有一定改善;無效:原癥狀與體征無改善。
結果: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討論
中醫學認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胸椎小關節紊亂癥屬中醫“骨錯縫”“骨痹”范疇,清·吳謙《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指出:“背骨,自后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通稱也。先受風寒,后被跌打損傷者,瘀聚凝結,若脊筋隆起,骨縫必錯,則成佝僂之狀。”《靈樞·九針論》載:“八風傷人,內舍于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痹也。”西醫學認為,肩背部筋膜長期反復受到牽拉或外傷后治療不當發生退變,在勞累、受涼等作用下,發生無菌性炎癥,使局部組織紅腫、粘連、疼痛或發涼、麻木、痙攣,或運動障礙,呈體姿改變性疼痛加重[10]。
本病好發于青壯年,以T2~9多見。其病因病機為:因于勞損,導致胸椎“錯縫”,局部筋膜受損,氣血瘀阻,經絡不通,復感外寒,導致胸背部的疼痛及功能障礙,遇寒加重。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其高者,因而越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得寒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因此,合理運用太極手法,輔以刮痧,理順筋脈,祛寒邪,活血通絡,即可迅速解除胸椎小關節紊亂癥導致的各種癥狀和體征。通過上述80例患者治療分析認為,要達到對胸椎小關節紊亂癥的簡便快效的治療目的,不加重醫源性損傷,應通過壓敏點、形態、位置變化等方面情況,了解病變節段部位、性質,根據年齡、體質強弱、病情輕重及棘突的突、陷、偏歪具體情況,辨證選用手法力度,才能達到較佳療效。太極手法有調和陰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喻陰陽合力于無形萬變之中,手法應輕柔,符合“筋喜柔而惡剛”的治療原則,能有效緩解或消除病損處肌肉緊張或痙攣、松解粘連、滑利關節,促進消炎、解除嵌壓、糾其“錯縫”、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代謝障礙,促使致痛物質迅速排泄,使錯縫得以整復,使脊椎重歸力學平衡[11],從而減輕或消除對神經根刺激、壓迫和牽拉,有效改善血液循環,達到通則不痛之目的。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促進血液循環,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在刮痧板直接刺激下,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進一步得以舒展,提高局部組織的痛閾,從而消除疼痛,對于胸椎小關節紊亂癥的治療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二者相得益彰,臨床療效顯著。
刮痧使用的介質依托芬那酯凝膠是一種非甾體類抗炎藥,容易透皮吸收,具有疏通經絡、排毒祛邪、消炎止痛等作用,更增加了治療止痛效果。
注意事項:①脊柱手法治療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②太極手法須配合呼吸,不可屏氣,動作協調,力道穩準,快速果斷,不能刻意追求響聲,否則效果不顯著或加重病情。同時,咔噠聲響與力度大小無直接關系,療效的好壞關鍵在于棘突錯動感的出現。③刮痧時應注意室內保暖,尤其冬季應避風口,夏季應避風扇直吹,出痧后一天內忌洗涼水澡,再次刮痧需間隔2~5 d,以皮膚痧退為準;出痧后飲一杯溫開水(或淡糖鹽水),休息15~20 min。
太極手法與傳統沖壓法均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但傳統沖壓法部位局限、作用力大、對于年齡偏大或骨質疏松者沖力不易掌握控制,治療后局部疼痛明顯。太極手法接觸面廣,采用旋切力方式,直下壓力小,力道易掌握,復位快,損傷小,治療后局部疼痛輕微,輔以刮痧,散寒祛瘀、通絡消結,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1]朱軍,李賽玲,郭效東,等.胸椎小關節紊亂引起右脅部疼痛的臨床觀察[J].中國骨傷,2001,14(8):478-479.
[2]吳斌.膝頂臂提太極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綜合征97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4,12(4):30.
[3]劉新友.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癥[J].中醫學報,2009,24(5):108-109.
[4]羅才貴.推拿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
[5]朱毅.太極胸椎推拿治療失眠臨床觀察[J].中國民間療法,2015,23(1):22-23.
[6]查煒,顧一煌.論推拿補瀉的影響因素[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15(3):166.
[7]王云凱.中國推拿大成[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374-375.
[8]邢京禹,王曉艷.胸椎小關節紊亂的推拿辨證[J].中國民間療法,2010,18(1):58-59.
[9]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12.
[10]盧穗鋒,陸衛華.扳機點推拿配合胸椎小關節整復治療肩背肌筋膜炎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4,5(3):55-56.
[11]王惠利.推拿、整脊配合中藥外敷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60例臨床觀察[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3,30(6):35-37.
·自擬經驗方·
收稿日期(201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