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菊 余海艷
(甘肅中醫學院 蘭州730000)
王志剛從肝脾論治糖尿病經驗
張梅菊 余海艷
(甘肅中醫學院 蘭州730000)
王志剛;糖尿病;從肝脾論治
王志剛主任醫師為甘肅省名中醫,長期從事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及作用機制研究,學驗俱豐。王志剛主任醫師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臨證體會及研究成果,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從肝脾論治,療效顯著。筆者有幸跟隨恩師學習,獲益良多,現將王志剛主任醫師從肝脾論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經驗闡述如下。
王志剛主任醫師認為, 肝郁脾虛是糖尿病的重要發病機制之一。肝為將軍之官,主疏泄,主要表現在調暢氣機,調節情志,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一方面肝主疏泄是脾胃升清降濁之間協調平衡的重要條件,另一方面肝可以調節膽汁的分泌與排泄。《靈樞·五變》謂:“怒則氣上逆,胸中積熱,血氣逆留,髖皮充肌……故為消癉。”臨床中也發現糖尿病患者發病多數與肝失疏泄、情志失調有關,或精神緊張,或喜怒不節,或憂郁思慮。患病后亦病情纏綿,長期節食服藥,久致心情抑郁加重,進而導致病情遷延。周多強[1]將153例糖尿病前期患者經四診分析,結果顯示肝郁氣滯型 31 例,占20.3%。經臨床研究表明,抑郁焦慮情緒會影響血糖控制,其發病機制可能為抑郁時分泌亢進的皮質醇通過降低葡萄糖利用和拮抗胰島素而抑制血糖利用,使血糖升高。抑郁焦慮與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增多相關[2]。《靈樞·本臟》明確指出:“脾脆則善病消癉”,而《素問·奇病論》則曰:“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轉為消渴”。 明確指出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是形成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并重視脾胃在消渴病發病中的作用。因情志不暢,郁怒傷肝,肝氣失于條達,橫逆犯脾,致脾失健運;或因過度思慮,勞神傷脾,致氣機郁結,困阻中焦,脾失健運。各種原因導致的肝郁脾虛,轉運失責,均可成為本病發生的病理基礎。正是由于肝脾功能失調在糖尿病中的重要作用,才有從肝脾論治之論。
基于肝郁脾虛為糖尿病的病理基礎之一,疏肝健脾,順肝之本性,舒之,達之;遵脾之特性,健之,燥之。肝之氣機得以調暢,脾之運化得以恢復,氣血津液精微物質得以輸布,水津四布,五精并行,從而改善胰島功能,促進其合成與分泌胰島素,進而起到降低血糖的效果。可見,疏肝健脾亦是糖尿病的治本之法。
王志剛主任醫師臨床善用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湯加減治療糖尿病肝郁脾虛證。方用:柴胡15 g,枳殼10 g,陳皮10 g,香附10 g,郁金10 g,炒白芍10 g,川芎15 g,黨參20 g,蒼術20 g,白術10 g,茯苓10 g,甘草10 g。口干渴甚加葛根、天花粉等;乏力明顯加人參、麥冬、五味子等;伴肢體麻木疼痛者重用黃芪50 g,加僵蠶、木瓜、地龍、絡石藤、海風藤等;兼有感冒者,加防風、蟬蛻、僵蠶、金銀花等;合并高血壓眩暈者加天麻、鉤藤等;伴白內障視力模糊者加茺蔚子、青葙子、菊花等;并發腎病見蛋白尿者,加益母草、玉米須,并重用黃芪;合并泌尿系感染者癥見尿頻、尿急、尿痛、灼熱者, 加白茅根、蘆根、車前子、梔子等。
患者某, 女, 53歲,2014 年10月6日初診。患糖尿病5年, 長期服用二甲雙胍、達美康等控制血糖, 空腹血糖波動在 8~11 mmol/L , 餐后血糖波動在 14~18 mmol/L。自訴因家庭原因精神抑郁,情緒低落,食欲不振,夜寐差,口渴欲飲,查見舌質紅,苔白膩,脈細數。中醫診斷:消渴病,證屬肝郁脾虛兼濕,治以疏肝解郁,健脾燥濕。藥用:柴胡15 g,枳殼10 g,陳皮10 g,香附10 g,郁金10 g,炒白芍10 g,川芎15 g,黨參20 g,蒼術20 g,白術10 g,茯苓10 g,甘草10 g,白豆蔻10 g,酸棗仁15 g,煅龍骨、煅牡蠣各30 g。10月20日二診:查空腹血糖8.5 mmol/L,自訴睡眠及飲食均較前好轉,仍有乏力,情緒低落等癥狀,上方去酸棗仁、煅龍骨、煅牡蠣,加黃芪20 g。11月4日三診:上述癥狀基本消失,查空腹血糖7.6 mmol/L,囑繼服上方2周,電話隨訪未復發。
按 本案患者女性,因家庭原因而致肝氣郁結,木郁克土。肝喜條達而惡抑郁,肝氣郁結,故“肝欲散”,當“急食辛以散之”。 方中香附、郁金、柴胡疏肝理氣解郁;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以白術、黨參實脾以御肝;蒼術、白豆蔻、茯苓健脾燥濕,其中柴胡與芍藥相伍,一疏一養,為疏肝之用與養肝之體并舉之最佳配伍,恰合肝體陰用陽之生理特點,體現“治肝可以安脾”的原則。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黨參、白術具有一定降血糖的作用[3,4]。全方共奏疏肝健脾燥濕之功,故諸癥向愈。
臨床上王志剛主任醫師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 靈活運用疏肝健脾法, 療效顯著。但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為終身性、漸進性慢性疾病, 臨床上癥狀多變,病機復雜, 疏肝健脾固然重要, 但必須以審證求因、辨證論治為前提,方能應用,萬不可盲目投藥。導師王志剛主任醫師從事中醫科研及臨床工作30余年,運用中醫藥診治糖尿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臨證經驗基礎上將糖尿病的臨床特征與中醫經典臟腑理論認識相結合,提出從協調肝脾論治糖尿病,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為豐富中醫診治糖尿病理論、提高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臨床療效進行了有益探索。
[1]周多強.糖尿病發病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11):2449-2452.
[2]王愛華,胡蘊剛.糖尿病患者伴抑郁焦慮狀況的臨床研究[J].上海醫學,2003,26(8):574-576.
[3]姚茂篪.富硒板黨對實驗性糖尿病小鼠的改善作用[J].亞太傳統醫藥,2011,7(1):27-28.
[4]冉先穗. 中華藥海[M]. 哈爾濱: 哈爾濱出版社,1998:158-159.
201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