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祥軍
(吉林省松原市中西醫結合醫院,138000)
針灸配合火罐、正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林祥軍
(吉林省松原市中西醫結合醫院,138000)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亦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十分明確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性疾病,病變主要局限在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多累及直腸和遠端結腸。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1]。病程長,病情輕重不一,常反復發作。目前,西醫學對本病的治療缺乏特效手段,常規治療藥物主要為柳氮磺胺吡啶(SASP)及糖皮質激素,但往往只能緩解癥狀而難以治愈,且需長期用藥,不良反應大,患者常因不能耐受而中斷治療。而針灸、火罐等中醫非藥物治療方法正在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治療上采取標本兼治的辨證思維,方法上隨證加減靈活,在臨床中收到治愈率高、無不良反應的良好效果。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采用針灸配合火罐、正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108例,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54例,年齡23~67歲,平均(37±8.1)歲;病程2~20年,平均(5.9±2.4)年。對照組54例,年齡21~68歲,平均(37.8±8.7)歲;病程1~19年,平均(5.6±2.2)年。全部患者均經纖維乙狀結腸鏡檢查為:黏膜糜爛、淺表小潰瘍、增生、炎性息肉。病理檢查排除腸道腫瘤、腸結核、腸阿米巴病及克隆病,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診斷標準:符合2007年《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2]中UC診斷標準,病情程度屬輕、中度。
納入標準:①慢性反復發作性或持續性腹瀉黏液膿血便且里急后重;②纖維結腸鏡檢,可見結腸黏膜多發性炎性反應或淺表性潰瘍、充血、水腫,呈彌漫性分布,結腸黏膜粗糙不平,呈現細顆粒狀組織,且質脆易出血,可覆蓋膿性分泌物,結腸袋可變平、變亂或消失。
排除標準:①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②對柳氮磺胺吡啶過敏者;③伴隨其他出血嚴重或進展性疾病者;④不能遵醫囑配合治療者;⑤有腸道切除手術者;⑥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⑦年齡<18歲或>70歲者;⑧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腸結核等感染性結腸炎、缺血性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等。
剔除標準和脫落標準:①納入后發現不符合納入標準,或未按治療方案治療者;②納入病例發生嚴重不良事件,出現并發癥,不宜繼續接受實驗,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整個療程而影響療效判斷者。
安全性評價標準。1級:安全,無任何不良反應;2級:受試者可忍受,不影響治療,不需要特別處理,對受試者康復無影響;3級:受試者難以忍受,需要中止研究或做特殊處理,對受試者康復有直接影響;4級:危及受試者生命,致死或致殘,需立即停止治療或做緊急處理。
1.治療組 (1)針灸。主穴:合谷、天樞、上巨虛、曲池、中脘、氣海。配穴:濕熱者,加中極、陰陵泉;氣滯者,加地機,太沖;氣虛者,加氣海、關元;津傷血虛者,加三陰交,血海;如脫肛加灸百會;脾胃虛弱加脾俞、胃俞。操作:常規針刺,根據補虛、瀉實原則操作。合谷直刺0.5~1.0寸,提插捻轉瀉法;天樞直刺1.0~1.5寸,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法;上巨虛向腹部斜刺1.0~1.5寸,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法;曲池直刺1.0~1.5寸,提插捻轉瀉法;中脘直刺1.0~1.5寸,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法;氣海直刺1.0~1.5寸,提插捻轉補法。配穴根據補虛瀉實的原則,采用提插捻轉補瀉的方法,百會加灸。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2)火罐、正骨:患者俯臥治療床上,暴露后背,術者在患者后背鋪按摩巾,從背部上端開始按摩,尤其是脊柱和脊柱兩側,細細感覺手下的感覺并注意患者的反應,從上到下依次按摩,發現條索狀或凹陷處的區域,稍微用力,并問患者是否有疼痛,如有疼痛,則用記號筆做標記,然后取蘸有95%酒精棉球的卵圓鉗子和4號火罐,用酒精燈燃著酒精棉球,將帶有火焰的卵圓鉗子一頭,往罐底一閃,迅速撤出,馬上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留罐5 min,然后雙手握住火罐,將火罐迅速取下。技術細節:患者左側有條索或凹陷則火罐向右與身體縱軸和水平線呈25°快速取下;右側有條索或凹陷則火罐向左與身體縱軸和水平線呈25°快速取下;脊柱正中有條索或凹陷則與水平線垂直的方向快速取下。然后在患者背部施以輕柔的放松手法。每日1次。
2.對照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每次1 g,每日3次。
兩組均15 d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1~3個療程。
療效評定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近期痊愈:臨床癥狀消失,纖維結腸鏡復查黏膜正常,隨訪 1 年無復發;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纖維結腸鏡檢查黏膜輕度炎性反應及部分假息肉形成;無效:經治療臨床癥狀、纖維乙狀結腸鏡及病理檢查無改善。
結果:治療組近期痊愈33例,有效1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6%;對照組近期痊愈16例,有效29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83.3%。兩組總有效率、近期痊愈率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以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炎性反應為特點的非特異性腸病,其病因目前尚未明確。根據該病的臨床表現屬于中醫學的“便血”“痢疾”“泄瀉”“腸癖”“腸風”“臟毒”等范疇。針灸選取合谷為手陽明之原,天樞為大腸之募,上巨虛是大腸之下合穴,該病的主要病位在大腸,取三穴通調大腸腑氣,使氣調而濕化滯行;曲池清泄腸胃邪熱之氣;中脘和胃氣而達化濕降濁;氣海調氣以行滯。諸穴合用,氣機通調則病自除。配中極、陰陵泉化濕清熱;地機、太沖理氣通滯;氣海、關元補氣固脫;三陰交、血海補血生津;灸百會升提固脫;脾俞、胃俞健脾和胃。
腹腔內臟交感神經節前纖維起自T5~12節的側柱細胞,與相應的脊髓前根同行,至前后根接合部附近,離開脊神經,達鄰近的交感神經節,交換神經元后,其節后纖維分布于腹腔內臟。在正常情況下,植物神經的功能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而處于相對的平衡狀態,完成體內復雜的生理活動。當由各種病理性刺激致使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受到抑制后,其興奮性降低,相對的迷走神經興奮性變高,臨床上常表現出一系列的消化道癥狀。交感神經功能低下的基本原因之一,是胸椎關節紊亂。在軟組織保護下的脊柱,一旦勞損超越了這種保護極限,則可出現關節囊、椎間韌帶的損害和無菌性炎癥等。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可使椎間失穩、滑移,致使椎間關節紊亂,繼而干擾交感神經節前纖維或對分布在局部組織的交感神經末梢形成病理刺激,從而臨床上表現出植物神經平衡失調癥狀。再者,由于椎骨的錯位,可使恥狀韌帶的張力增加,導致對脊髓側面的牽拉,不僅對脊髓產生病理性刺激,也可能阻礙了血液循環[4]。火罐、正骨調整胸椎關節、胸肋橫突結合區,既解除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周圍的干擾,又改善了周圍血運,使交感神經恢復了生理平衡,癥狀亦隨之改善。
綜上所述,針灸配合火罐正骨能疏通經脈、調暢氣血,使臟腑趨于和調,陰陽歸于平衡,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目的。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07.
[2]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M].胃腸病學,2007,12(8):488~495.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133.
[4]岳利民,崔慧先.人體解剖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311-365.
201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