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濤
(河南省郟縣中醫院,467100)
微創治療距骨骨折3例
張龍濤
(河南省郟縣中醫院,467100)
距骨骨折在臨床中較少見,對于無移位或輕微移位,傳統治療多采取保守治療石膏固定,制動時間較長,容易出現骨折不愈合、距骨壞死、踝關節僵硬、活動受限等并發癥。2012年3月~2013年9月我科微創治療距骨骨折3例,經隨訪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2012~2013年我科采用手法復位微創經皮穿針空芯加壓釘固定治療特定距骨骨折患者3例,均為男性,1例36歲,1例42歲,1例30歲,均為右側;2例單純距骨頸骨折Hawkins分型[1]1型,骨折無移位,1例距骨頸合并內踝骨折,距骨輕微移位,屬于Hawkins分型2型,均在受傷后72 h內行手術治療。
1.手術步驟:3例患者均采取椎管內麻醉,患者平臥位,患肢常規消毒鋪巾,上股骨上段止血帶,C臂透視下牽引前足掌跖屈并適當旋轉使骨折進一步復位,分別自距骨頭內、外側自前向后穿入導針至距骨體后部,可利用鋼針撬撥使骨折復位,C臂透視下活動踝關節,見骨折復位可,固定牢固,自進針處切開皮膚約0.5 cm,確定導針未穿過肌腱,測量深度,順導針手動擰入空芯加壓螺釘,關閉傷口。合并內踝骨折患者先予手法復位,經皮植入拉力螺釘1枚。
2.藥物治療:術前30 min、術后24 h常規抗感染治療,中醫藥治療根據骨折三期辨證治療用藥,早期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原則,方以桃紅四物湯加減,中后期應用補益肝腎、接骨續筋、舒筋通絡,方以補骨湯加減。
3.術后康復指導:術后臥床休息,患肢抬高1周,主動行踝關節屈伸及股四頭肌功能鍛煉,2周后自動體位,行患肢非負重功能鍛煉,6周后復查X線,必要時行CT檢查,待影像學檢查明確出現骨折愈合征象后,再開始逐漸負重,直至恢復正常工作活動。
此3例患者手術時間45~100 min,平均手術時間為60 min,傷口均一期愈合,分別于術后4個月、5個月影像學顯示有骨折愈合征象,開始逐漸負重活動,分別于術后16個月、20個月、21個月在我科再次手術取出內植物。患者均無明顯踝關節活動受限及不適感。
距骨是人體一塊重要的跗骨,分頭部、頸部、體部,距骨表面積的60%~70%為軟骨覆蓋,周圍無肌肉附著,血管靠周圍增厚的關節囊和韌帶進入[2]。距骨的血液供應來自脛前動脈、脛后動脈、腓動脈及其發出的分支,各分支之間的血管吻合形成了一個環狀的動脈血管網[3]。在距骨發生骨折脫位時,進入距骨的血管易受損傷,未斷裂的血管因周圍軟組織挫傷、水腫及骨折脫位的擠壓導致血管受阻,容易引起距骨的缺血性壞死[4]。早期有效的固定對于保護距骨損傷后周圍剩余血運、防止發生缺血性骨壞死有重要的意義[5]。
距骨骨折多為嚴重暴力所致,臨床常見于高處墜落傷,治療復雜,后遺癥較多,預后差。臨床上對于Hawkins分型[1]1、2型骨折,可采取手法復位、小腿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療,后期發生骨折遲延愈合、距骨壞死、關節強直、跟腱攣縮等并發癥較多,有較高的骨壞死率,療效緩慢,這主要與固定不牢固,骨折斷再移位引起血管損傷有關,目前一般主張采取手術治療,應用普通拉力螺釘或克氏針固定,但存在固定不牢固,手術切開對關節周圍組織損傷較大、需要配合外固定等問題[6]。
本組病例手法復位經皮閉合穿針空芯加壓螺釘固定治療采用微創方式,首先用中醫手法及撬撥技術使骨折復位,盡可能減少治療性再損傷,再配合有效、牢固的內固定,對距骨周圍血供影響小,具有手術時間短、創傷小、有效固定等優點,患者可早期行踝關節非負重功能鍛煉,有利于關節功能的恢復,減少并發癥。同時治療過程配合中醫藥辨證治療,早期應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藥物,減輕局部組織腫脹,改善微循環,有利于受損血運恢復,中后期應用補肝腎、接骨續筋藥物,對損傷修復、促進骨折愈合、預防骨壞死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筆者認為,微創手術配合中醫藥治療有利于降低距骨新鮮骨折骨不愈合、骨壞死率,減少并發癥,臨床治療效果滿意。
[1]施忠民,薛劍鋒.距骨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外科,2013,6(4):305-309.
[2]王正義.足踝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8.
[3]朱星紅.距骨的解剖特點及血液供應[J].四川解剖學雜志,1994,2(4):246.
[4]王晨霖,叢海波.距骨骨折的顯微外科治療進展[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7,22(2):175-176.
[5]Berlet G C,lee T H,Massa E G.Talar nack fractures[J].Orthop Clin North am,2001,32(1):53-64.
[6]夏洪剛,李杰.距骨新鮮骨折的治療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21(2):154-158.
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