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樂高 軍 王其兵 指導 孫 浩
(江蘇省儀征市中醫院,江蘇 儀征 211400)
·專家經驗·
孫浩主任運用中藥散劑臍療法的經驗*
時 樂△高 軍 王其兵 指導 孫 浩
(江蘇省儀征市中醫院,江蘇 儀征 211400)
中藥散劑 臍療法 中醫外治法 名醫經驗 孫浩
孫浩,原名孫亮臣,儀征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特聘博士生導師,江蘇省名中醫,第4、5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儀征市“臣”字門中醫兒科術第5代繼承人。早年隨父孫謹臣學醫,盡得心傳,后又跟隨中醫兒科江育仁教授侍診左右,從醫60余年,學驗俱豐,擅治兒科、內科雜癥,臨證常用中藥散劑治療小兒積滯、腹瀉、濕疹、外感等癥,尤專中醫外治法的運用。現將其運用中藥散劑進行臍療的經驗概述如下。
臍療是以臍(即神闕)為用藥或刺激部位,以激發經氣、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調節人體陰陽與臟腑功能,從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是中醫學的外治法之一,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臍部皮膚薄嫩,神經、血管豐富,有較強且迅速的吸收能力,有良好的感受及傳導功能,當用各種適宜藥物或物理刺激施治于臍部時均能刺激局部神經末梢,再通過神經系統的反射與傳導,調整機體植物神經的機能,進而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達到強身健體,防病治病之目的。另外,臍部給藥不經過消化系統,較少通過肝臟,避免了對消化道的刺激及肝臟代謝對藥物成份的破壞,從而更好發揮療效。
孫老認為,神闕屬任脈,而任脈又與督脈相為表里,故能總理人體諸經百脈;又為沖脈循行之地,而沖脈為十二經脈之海,且任、督、沖皆為奇經,貫穿于十二正經之間,具有調節各經脈氣血的作用,故神闕能通周身之經氣,可通過調節各經脈氣血的運行,聯系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再則,臍居中焦,位居大腹中央,是上中下三焦之中樞,為生命胚胎期輸送能源的通道,是五臟六腑之本、元氣歸藏之根。《難經·六十六難》曰“臟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小兒服藥多有不便,部分患兒吐瀉較劇,苦味中藥必定難以下咽,而外用中藥散劑(粉末)作用于臍部,配合一定的物理刺激,可迅速通過小兒稚嫩的皮膚滲透到臟腑器官發揮功效,使用方便快捷,常常1~2次治療即收效。
2.1 姜桂椒萸止瀉良 方名:止瀉散。功用:溫脾和胃,除濕止瀉。主治:小兒腹瀉。組成及用法:川椒、吳茱萸、肉桂、小茴香、淡干姜各等分,共研細末,以瓷瓶或玻璃器皿盛貯,勿令泄氣。每用3 g,盛入小紗布袋內,覆蓋于臍上,外以繃帶固定;24 h后取下,再用原藥末3 g,用法如前。連敷2次(計48 h)為1個療程。
病案:患兒,男性,1歲。腹痛、便利稀黃,日瀉10余次,味如敗卵,瀉后稍安,口干欲飲,飲入即吐,噯噫酸腐,舌苔淡黃厚膩,指紋紫滯。大便檢驗:鏡檢見不消化食物之殘渣,脂肪球(++)。證屬脾胃呆滯,納運無權之傷食瀉。予“止瀉散”溫脾和胃。用藥1個療程后,腹瀉、嘔吐均止,腹部疼痛消失,囑注意飲食調理,未再用藥。
按語:孫老認為,小兒泄瀉與“脾”、“濕”二字相關。《內經》云“脾病則飧泄”,“濕勝則濡泄”。故孫老治瀉多從運脾利濕著手,臨床常用的有醒脾、運脾、補脾和化濕、利濕、燥濕等法。然脾屬足太陰經,任脈為之司,故取任脈經中神闕一穴,覆以溫燥辛香走竄之劑,以通經、溫脾、燥濕。
孫老所創止瀉散中用味辛性熱之川椒、吳茱萸,暖脾胃而散寒邪;肉桂味厚甘辛大熱,壯命門之陽;小茴香辛溫開上下經之通道,調中止嘔下食;干姜辛熱守而不走,以“燥濕而補脾”。諸藥合用,共奏調任督、和陰陽、行氣血、健脾胃、除寒濕之效,故對治療小兒泄瀉較為適宜[1]。止瀉散對嬰幼兒傷食(乳)瀉和風寒瀉療效均佳,可能因為嬰幼兒肌膚薄嫩,皮膚黏膜對藥物沁入性較強,因而作用于腸道的效果也較好。年齡較大,辨證為脾氣虛或者脾腎陽虛久瀉的患兒療效欠佳,一時不易奏效,大多需加服健脾補腎中藥方能痊愈[2]。近年來,本院在病區和門診將其應用于防治兒童靜滴紅霉素所致的胃腸反應(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療效良好[3],進一步擴大了該散的應用范疇。
此外,孫老特別提醒,使用該散時藥務必須盛入紗布袋內覆于臍部;如將其直接填覆臍中,刺激性太強,易導致皮膚黏膜損傷。
2.2 二子敷臍能斂汗 方名:二子散。功用:斂肺止汗。主治:小兒汗證(多汗)。組成及用法:五味子、五倍子各等分,共研細末備用。每晚于臨睡前取10g,加溫開水調拌,捏成圓形藥餅如一元硬幣大,緊貼臍窩,上覆潔凈保鮮膜一塊(較藥餅較大),外用紗布繃帶裹腹,如螺旋式從上腹裹至下腹,使之互相牽扯,以免藥餅滑脫。次日清晨待兒起身后去繃帶及藥餅,當晚再如法,連敷3次為1療程。
病案:患兒,女性,18個月。生后母乳不足,營養欠佳,形體偏瘦,半年來,月月感冒,感則流連不解,汗出偏多,動時尤甚,舌淡,苔薄白,指紋暗淡。此氣虛自汗之證也。予“二子散”敷臍,斂肺止汗,次日汗出即少,連敷3次,汗全止。經隨訪半月以上未見復發。
按語:孫老指出,小兒肌膚常表現為柔軟濕潤,身有微汗稱“養身汗”,故小兒又名“汗團子”。本散所治之汗,系指自汗、盜汗與多汗。多汗指小兒寐時出汗,汗出如珠,沾濕衣衫,以頭面、頸項、胸背為多,臨床無明顯氣虛、陰虛證象,與盜汗、自汗不同,與養身汗亦異。
本散中五倍子味酸、咸、性寒,入肺、腎、大腸經,孫老引《本草綱目》云“其味酸寒,能斂肺止血,化痰止咳收汗;其氣寒,能散熱毒瘡腫;其性收,能除瀉痢濕爛”。五味子味酸,性溫,入肺、腎經,《醫宗必讀》謂其能“滋腎經不足之水,強陰澀精,除熱解渴,收肺氣耗散之金,療咳定喘,斂汗固腸”。二藥均入肺、腎二經,其味皆酸,《傷寒論注》云“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故孫老將二者用于肺虛出汗極為有效。用五倍子止汗,見于《本草求真》,該書謂“常出自汗,睡中出為盜汗,用五倍子研末,津調填臍中,縛定,一夜即止也”。今孫老將二藥合用乃受朱丹溪“黃昏嗽方”(五倍子、五味子二藥組成,功擅收肺保腎)之啟發,認為二藥合用有金水相生、母子同補之義,其功效倍于單味藥。此散藥性寒溫相濟,其性和平,對皮膚無刺激、過敏等反應[1]。
2.3 承氣作散善通滯 方名:承氣散。功用:寬中導滯。主治:小兒食積便秘。組成及用法:芒硝6 g,厚樸5 g,枳實5 g,生大黃6 g,共研為末,攤于10 cm×10 cm的3層紗布上,敷于患兒臍部,外以紗布繃帶裹腹,上用熱水袋(溫度適中)溫熨敷藥部位約15~20 min,肛門排氣排便后去之,拭凈皮膚即可。
病案:患兒,男性,2歲。體型偏胖,平素嗜食。因貪吃月餅、菱角之類食品,傷于脾胃,運化不良,以致濕溫發熱,干嘔心煩,飲入即吐,腹脹拒按,大便未排,舌苔黃厚,脈滑數。證屬食積中焦,腑氣不通,治以通降腑氣、旋運中州。料藥入必吐,擬大承氣湯方為散外敷,以代內治。敷上散后約3 h許即頻聞矢氣,5 h后排出大便甚多,旋即脹消、嘔止,撫之已汗出津津,熱退身涼矣。停藥,囑家長需節制患兒飲食,以防復發。
孫老認為,小兒食積便秘,與傷寒陽明腑實證的病因有別,但病機相同,總以通腑泄熱為法,故化裁仲景大承氣湯之藥為散劑外敷臍部。現今小兒多嬌生慣養,食多過飽,故積滯(傷食、傷乳、消化不良等)一證多見,雖癥狀多端,常見便秘、溢奶、嘔吐、噯氣、腹脹等,均與腑氣不通相關。“胃以通降為和”,故在治療上通腑導滯為第一要務。現代醫家常使用芒硝(或玄明粉)外敷治療急、慢性胰腺炎腹痛或腑氣不通等諸多癥狀,研究表明芒硝經皮吸收后有顯著增加胃腸蠕動的功能。孫老在多年的臨證實踐中獨創多種中藥散劑內服治療積滯諸癥收效頗佳,但有時小兒服藥較為困難,運用該散進行臍療避免了口服藥在兒科應用的不便之處,方便快捷,配合熱敷或紅外線照射臍部,可促進藥物的透皮吸收,用藥直達脾胃腸腑[4],快速發揮功效,效如桴鼓。孫老常引《理瀹駢文》中謂“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縛臍上為第一捷法”,是為之法。
[1] 孫浩.醫學存心錄[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3:103,108.
[2] 高軍,孫浩.孫浩治療小兒脾虛泄的經驗[J].江蘇中醫藥,2010,42(12):8-9.
[3] 潘燈銀.敷臍散在防治兒童靜滴紅霉素所致胃腸反應中的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32):24.
[4] 孫浩.外治法治療小兒內病舉驗[J].中醫外治雜志,2003,12(4):3-4.
R249.8
A
1004-745X(2015)04-0642-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4.026
2014-01-09)
江蘇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工作室項目基金
△通信作者(電子郵箱:shi-le20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