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建光治療鼓脹經驗
張運希指導教師:湯建光
(河南省安陽市中醫院,安陽 455000)
【關鍵詞】湯建光;鼓脹;臨證經驗
收稿日期(2014-12-11)
[基金項目]※山西省高等學校科技研究開發項目(20121106)
“鼓脹”屬于西醫學肝硬化腹水范疇。為現代消化內科臨床常見病,也是臨床難治病之一。我國古代將其列為“風、癆、鼓、膈”四大頑癥之一。西醫學認為肝硬化腹水主要是由于多種病因導致肝臟嚴重受損,假小葉形成導致血液循環障礙,門靜脈高壓,低蛋白血癥等因素引起大量組織液進入腹腔形成腹水。
病因、病機
中醫學有關鼓脹的成因,《黃帝內經》認為是濁氣所致;《諸病源候論》認為與感染“水毒”有關。湯建光老師通過長期臨床實踐認為本病與“感染病毒”“長期嗜酒”“藥物損傷”等有關,即感染乙肝、丙肝等病毒,飲酒過多,飲食不節及其他疾病轉變而致。
湯建光老師認為鼓脹的形成根本在于正氣虧虛,主要表現在脾虛、氣虛、陰虛等方面。臨床上以標實證腹水為主要表現。
三焦在腹水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三焦的決瀆作用,排泄水液,與肺、脾、腎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即《黃帝內經》所謂:“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肺主氣,司呼吸,肺氣宣達肅降,才能通調水道,下入膀胱;脾主運化,升清降濁;腎主水,司開合,腎陽的溫煦,具有使體內的水液輸出與排泄的作用。若肺、脾、腎功能失調則三焦氣化無主,臨床除肝硬化腹水的一般癥狀外,每因水氣上泛而出現氣短、咳喘、胸脅滿悶、腹脹、腿腫、尿少、面黃,苔白或膩等。肝硬化初期肝郁血滯,中州不運,濕熱凝聚結痰,痰阻血絡。進一步發展至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三焦氣化不利,氣血運行不暢,水濕不化,聚而成水。由于氣血運行不暢,氣郁血滯,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以致聚水而為脹;由氣虛血滯,氣虛則血無以帥行,或血行不暢而滯留,氣血不行則水濕難化,同時脾居中州,為水濕運化之樞機,脾虛或肝病及脾,運化失職,水濕不能正常運化而脹滿為鼓。
鼓脹是肝硬化失代償階段的一個表現。鼓脹的發生多與病毒性肝炎關系密切,濕熱疫毒之邪困阻脾胃,脾失健運,氣血化源不足,濕濁不運,正氣不行,濕濁頑痰凝聚膠結。另一方面,熱淫血分,傷陰耗血,氣虛血滯,以致瘀血停留,著而不去,瘀血與痰濕凝結,阻滯血絡則成痞塊,進而凝縮堅硬,推之不移,脈道受阻,則絡脈怒張,青筋暴露。
治療
1.扶正固本,驅邪利水:鼓脹本質即本虛標實。因此湯建光老師在治療上主張以扶正為主,逐水為輔。以補虛扶正為常用治法,逐水攻邪為權變。重視補氣調中,使之氣足血行而水化。常用大劑量生黃芪不僅補氣扶正以行血,更能利水消腫。常用量為30~60 g,配合黨參、白術、茯苓、薏苡仁、木瓜、川厚樸、大腹皮等健脾運濕,也與“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旨大同。
腹水發生由于氣血運行不暢,氣郁血滯,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以致聚水而為脹。治療在固本基礎上注重疏利三焦以行水,臨床上常用麻黃、杏仁、葶藶子、防風等宣肺氣以開發上焦;而白術、茯苓、薏苡仁、川厚樸、大腹皮等健運脾氣以理中焦,選用肉桂、桂枝、防己、木通、車前子、豬苓、赤小豆等溫腎通關以利下焦。湯建光老師認為,在疏利三焦同時,仍應注意補氣,調理氣血。重視調理氣血是湯建光老師治療鼓脹的特點。湯建光老師認為,“治病必求于本”“氣血調暢要遵循”,不論外感、內傷、急性、慢性,唯使氣血和暢,才能給疾病痊愈創造有利條件。
2.益氣活血,通絡利水:湯建光老師認為,氣虛血滯,痰濁內阻為鼓脹之本,活血、行氣、化痰要貫穿鼓脹治療的全過程。在腹水的治療中,應重視活血行氣、化痰以助利水。此與西醫學肝硬化后門靜脈瘀血、微循環障礙、膽汁瘀滯的理論相符合。補氣、活血、化痰藥常用生黃芪、當歸、赤芍、澤蘭、紅花、坤草、藕節、杏仁、橘紅等;行氣、活血化痰則加用香附、郁金、枳殼等;若兼血熱有瘀,則加用牡丹皮、赤芍、白茅根、小薊等;若無熱象而有血瘀,可適當加肉桂、干姜、桂枝、附子,以助濕運活血,通陽利水;對于肝郁血滯,痞塊積聚強調多用當歸、白芍、鱉甲、龜板等養血柔肝、滋陰軟堅之品。活血化瘀軟堅時加用炙鱉甲、生牡蠣、王不留行、地龍等。現代研究認為,益氣之品具有調節免疫、提高抵抗力的作用。而活血化瘀的藥物具有改善微循環、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
3.理脾疏肝,活血利水:湯建光老師認為鼓脹初期之時,多因濕熱毒邪侵害肝臟、膽囊,殃及脾胃,濕熱困于中州,以致脾失健運,濕困日久而熱蒸生痰,入于肝經,阻于血絡,形成血瘀,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又有統血之功,肝為藏血之臟,性喜條達,但瘀血阻滯,肝脾運化失常,造成后天生化無源,新血不生,惡血不去,三焦阻塞,決瀆無權,終成肝硬化腹水。故湯建光老師治療肝硬化腹水,注重理脾胃培后天之本,疏肝活血利水以緩鼓脹之苦。湯建光老師臨證用藥常用生黃芪、茵陳、大腹皮、赤芍、澤蘭、苦參等。所用藥物具有補氣養血扶正、健脾利濕化痰、行氣活血祛瘀等作用,臨證加減化裁,用之得心應手。常用方劑中以當歸補血湯為主,佐以赤芍、白芍、澤蘭、丹參、香附、香櫞。君藥中重用黃芪,取其補氣扶正之功,以帥血行,更能祛濕而消腫。現代藥理分析:黃芪的主要成分為黃芪皂苷、黃芪多糖、氨基丁酸微量元素(硒、錳、鐵、鋅、銅)和鈣等,可保護并增加肝臟粗面內質網,增加細胞內rRNA和mRNA的含量,抑制核糖核酸的活性,促進蛋白合成。還能抑制自由基的產生和清除體內過剩的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產生的過度氧化作用的影響,具有恢復各臟器細胞再生的功能;當歸補血湯養血生血不傷血,對氣血大虧而有瘀滯之患者可稱對證之方,常用佐藥赤芍、白芍味酸,直接入肝,以緩急止痛,為止痛養肝之要藥;丹參一味,功同四物,活血養血,能養能行;澤蘭善通肝脾之血脈,活血不傷正,養血不滋膩,利水不傷陰,藥力橫向作用,對于門靜脈循環障礙,確有通達之力。香附、藕節為血中氣藥,氣血兼行,且藕節還兼有開胃之長,臣藥善用白術、茯苓、橘紅、木瓜、川樸、大腹皮、茵陳、車前子實脾運濕,且杏仁、橘紅苦辛微溫兼有芳香之氣,辛開苦降,通暢三焦,醒脾開胃,化痰和中;木瓜味酸,入肝脾胃經,調胃不傷脾,疏肝不傷氣,能柔肝止痛,為調和肝胃之要藥;川厚樸、大腹皮行氣利水消脹;茵陳、車前子利水祛濕。少量生姜辛溫醒脾,為方中之使,此方藥性力求平和,無峻猛之品,立意在于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平和。
湯老師主張鼓脹的治療應以扶正為主,佐以通利,又把活血化瘀貫穿于鼓脹治療的始終,正所謂久病必瘀。對于鼓脹的治療避免使用攻伐之劑,用于正虛之軀,雖能去一時之快,而易犯虛虛實實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