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培育治療眩暈經驗
馬志貴
(山西省廣靈縣中醫院,037500)
【關鍵詞】郭培育;眩暈;治療經驗
收稿日期(2014-12-12)
眩暈屬于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輕者閉目休息即可減輕,重者如坐車船,天旋地轉,不能站立,甚則伴有惡心、嘔吐、耳鳴、昏倒等諸多癥狀,有時病情極其頑固,常法短期很難起效。我院郭培育老中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20余載,對許多疑難雜癥治療經驗十分豐富,療效非常顯著,他臨證辨治必通察整體,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審因論治,做到有的放矢,藥到病除。筆者有幸跟隨郭老學習,現將郭老治療嚴重眩暈的經驗介紹如下。
治療方法
1.培補氣血,填精益髓:眩暈病位在腦,病因以內因為主,病機特點以虛為本,以實為標。內因源于脾腎兩虛,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脾滋養先天之腎,如果脾病日久,健運失司,不能化生氣血,反而耗傷氣血,并隨年齡變大,則會胃氣漸衰,不能奉養先天之腎,必然會導致腎精虧虛;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益髓,內含真陰真陽,為一身陰液陽氣之根本,先天之腎會不斷充養后天之脾,若先天不足,或房勞腎虧,或久病傷腎,都可導致腎精虧耗,不能充養后天之脾,就可影響到脾之氣血虧虛,致使脾腎雙虧。精血虧虛則腦失所養,陽氣虧虛則清陽不展,皆會發生眩暈。如《靈樞》云:“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又如《靈樞·海論》篇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故此,眩暈因虛而致,臨床多見,其虛有三因:一是腎精虧虛,一是中氣不足,一是血虛,三者互相影響,終致脾腎虛衰,氣血精髓不足,腦竅失于濡養,神機失統,平衡性漸失。
案例:患者某,男,65歲,初診日期:2008年5月23日。患者近2個月來眩暈耳鳴,精神不振,心慌氣短,少寐多夢,神疲乏力,納呆食差,腰膝疲軟,舌質淡苔薄膩,脈沉細弱。證屬中醫脾腎兩虛,精血雙虧,治宜補益脾腎,養血填精。郭培育老中醫用自擬定眩補益湯加味:黃芪60 g,當歸15 g,川芎15 g,熟地黃15 g,白芍30 g,石菖蒲15 g,茯神15 g,炒白術30 g,炙甘草6 g,升麻6 g,女貞子30 g,枸杞子30 g,懷牛膝30 g,旱蓮草30 g,丹參30 g,葛根60 g。5劑,水煎服,每日服2次。
二診:自述其眩暈減輕,精神漸爽,飲食倍增,心慌氣短,少寐多夢諸癥好轉,囑其繼服10劑。
三診:自覺眩暈已停,精神飲食好轉,囑其服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丸以鞏固療效。3個月后,見其精力充沛,生活如常人。
郭培育老中醫用定眩補益湯是由益氣聰明湯、補中益氣湯、二至丸三方合用加減而成。益氣聰明湯出自王肯堂《證治準繩·類方》,補中益氣湯出自李東垣《脾胃論》,兩方專為中氣不足、清陽不升、氣血不榮的眩暈而設,二至丸以滋補腎精。功效面面俱到,功效更宏。
2.祛痰清濁,活血通絡:郭培育老中醫述人體氣血津液貴在流通,循環不息,通暢無阻,故有“腦竅氣血通則清靈,痰瘀不通則眩冒”的觀點。脾居中州,主運化升清,腎居下焦,有溫熏、蒸化水谷的作用,脾腎雙虧,氣血津液輸布失常,體內代謝廢物排出障礙,津液不化聚成痰濁敗毒,痹阻經脈,影響血液運行,血運不暢而致瘀血,痰瘀阻絡,竅絡不通,清空之竅失其所養,眩暈隨之而來。正如《丹溪心法》曰:“頭眩,痰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癥因脈治》謂:“飲食不節,水谷過多,胃強能納,脾弱不能運化,停滯中脘,有火則灼煉成痰,無火者凝結為飲,中州積聚,清陽之氣閉塞不通,而為惡心眩暈”。
案例:患者某,女,60歲,初診日期:2007年10月25日。素有肺心病4年,癥見面色晦暗,眩暈頭重,胸憋氣短,痰多食少,二便可,舌質暗紅苔膩,脈澀滑,血壓135/80 mmHg,中醫辨證為痰濁內阻,血瘀阻絡,治宜祛痰清濁,活血化瘀。郭老用自擬“定眩祛濁湯”加味:半夏10 g,遠志10 g,菖蒲10 g,茯神30 g,炙甘草6 g,天麻15 g,丹參30 g,葛根60 g,川芎15 g,陳皮15 g,薏苡仁30 g,地龍15 g,炒白術30 g,澤瀉25 g,菊花15 g,全瓜蔞30 g。5劑,水煎服,每日服2次。
二診:眩暈頭重及胸憋氣短均明顯好轉,按照中醫“效不更方”的原則,繼服10劑,而諸癥告瘥,隨訪半年無復發。
郭培育老中醫用的定眩祛濁湯是由溫膽湯、半夏白術天麻湯、澤瀉白術湯三方合用加減而成。溫膽湯載于《千金方》,半夏白術天麻湯出自《醫學心悟》,二方專為痰濁內蘊,風痰上犯的眩暈而設,再以澤瀉白術湯助其力,務使風痰內飲去而陽氣自達,藥專力宏,面面俱到,其效為捷。
3.平肝潛陽,滋陰熄風:郭培育老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平衡貴在“陰平陽秘”“陰陽平和”,故有“腦竅陰陽平和則靈通,陰陽失和則腦轉耳鳴”的說法,肝為厥陰風木之臟,體陰而用陽,主升主動,需陰血涵養之而潛制肝陽,腎為先天之本,內藏一身之元陰元陽,能滋養肝體而制肝用,若腎陰虧虛或肝郁化火傷陰,皆可使肝陽風動,擾亂清空而發為眩暈。正如《臨證指南醫案》云:“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頭為諸陽之會,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竅,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
案例:患者某,男,48歲,初診日期:2008年4月17日。患有高血壓3年,癥見眩暈耳鳴,面紅口干,五心煩熱,小便黃赤,大便干結難下,腰膝酸困,舌紅苔黃,脈細數有力,血壓165/100 mmHg。中醫辨證為肝陽上亢,肝腎陰虧,治宜平肝潛陽,滋陰熄風。郭培育老中醫用自擬定眩平和湯加味:菊花15 g,天麻15 g,鉤藤(后下)15 g,代赭石(碎先煎)30 g,石決明(碎先煎)30 g,柴胡15 g,梔子15 g,黃芩15 g,白芍60 g,炙甘草6 g,白茅根30 g,丹參30 g,葛根30 g,大黃(后下)6 g,女貞子30 g,旱蓮草30 g。5劑,水煎服,每日服2次。
二診:諸癥大減,繼服上方7劑而諸癥霍然,隨訪1年無復發。
郭培育老中醫用的定眩平和湯是由天麻鉤藤湯、小柴胡湯、二至丸三方合用加減而成。天麻鉤藤湯出自《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兩方專為肝膽火邪、肝陽上亢的眩暈而設,再以二至丸滋補肝腎之陰,標本同治,藥切病機,俱獲效驗。
體會
1.辨別臟腑,明確病位:眩暈雖病位在腦,但與肝脾腎等臟腑關系密切,應詳細詢問患者的起因、病史、臨床表現等以明確是由哪些臟腑病變所致,如肝郁化火、肝陽上亢、腎精虧虛、中氣不足、痰瘀互阻皆可引起。一般來說,青壯年者多由肝陽上亢、擾亂清空而發之,老年人多由腎精虧虛、腦竅失養而犯之,體態肥胖者多由痰瘀互阻、腦竅不通而引之,營養不良者多由中氣不足、清陽不升而致之。
2.祛邪治標為急,扶正固本為緩:眩暈一病來勢較急且猛,患者痛苦異常,本著中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先針對引起眩暈的病因病機祛其病邪,待癥狀緩解后,再圖扶正固本,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3.活血通絡,貫穿始終,提高療效:一般眩暈辨證主要辨其虛實,但郭培育老中醫認為在辨其虛實的同時,不論何證皆會伴有腦竅脈絡不暢的病象,在針對病證治療的原則下要始終輔用活血化瘀、通脈疏絡的療法,如用丹參、葛根、川芎、當歸、地龍等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每每可獲捷效,起到畫龍點睛、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