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文從顱腦水瘀論治中風病
李寶玲
(山西省中醫院,太原 030012)
【關鍵詞】張學文;中風;顱腦水瘀
收稿日期(2015-01-09)
中風又名卒中,是由于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犯于腦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斜,或不經昏仆,僅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語不利,偏身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1]。國醫大師張學文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50余載,擅長中醫內科、急癥,對中醫診治心腦血管疾病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特別是對中風病的認識更是研究頗深,自成體系,臨床上從顱腦水瘀論治本病,取得了顯著的療效。筆者有幸師從張學文老師,受益匪淺,現將其治療中風病的經驗介紹如下。
病因病機
張學文老師認為,中風病的病位在腦,與肝、脾、腎密切相關。肝主疏泄,喜調達而惡抑郁,若七情失調,肝氣郁滯,血行不暢則瘀阻腦絡;脾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水谷精微,若飲食失調,則傷及脾胃,脾失健運,氣不化津,聚濕生痰;腎乃“先天之本”,腎在生理病理上的改變直接影響著血液的運行。若久病、年老體弱或縱欲過度,導致腎虛,腎虛元氣不足,無力推動血液運行,則氣虛血瘀;腎陽不足,不能溫養血脈,則血寒而凝滯;腎陰不足,易生虛火,則血液凝滯;腎精不足,血液生成減少,血不養脈,則血管硬化,脈絡滯澀,氣血運行不暢。其病機總屬氣血流通不暢,以致腦脈瘀阻,或絡破血溢,最終導致瘀血內留,水津外滲,水瘀互結于顱內,腦竅閉塞,腦神失養,神機不運而變證叢生。其病性雖為本虛標實,但顱腦水瘀是本病發生的關鍵所在。
治則方藥
治則治法:針對中風病的病因病機,張學文老師認為,腦竅貴在清靈通利,故治則為醒腦通竅,活血利水。在顱腦水瘀證治中,純化瘀則水不去,單利水則瘀不散,唯有化瘀利水同施,才是正治。
張學文老師據臨證經驗自擬通竅活血利水方,藥物組成:丹參15 g,桃仁15 g,紅花15 g,益母草30 g,茯苓24 g,川牛膝15 g,白茅根30 g,川芎12 g,赤芍12 g,水蛭6 g,三七粉(沖)3 g。方解:方中丹參、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水蛭、三七粉活血止血,祛瘀生新;茯苓、白茅根、益母草利水化濁;川牛膝活血利水,引水引血下行。諸藥配合,活血化瘀止血,開竅醒神,脫水降壓。治療缺血性中風無論是急性期或恢復期,辨證屬顱腦水瘀型,均可用基本方加減[2]。
病案舉例
患者某,男,55歲,2013年4月6日初診。患者3 h前因與家人吵架,情緒激動,突然昏仆,神志不清,并伴有劇烈的頭痛、惡心、嘔吐,嘔吐物為食物殘渣,成噴射狀,右側肢體活動不利,二便失禁。遂由急診收入我科。查顱腦CT示:左側基底節區出血,出血量為30 mL,并破入側腦室。因經濟原因,家屬拒絕手術,選擇內科保守治療,遂給予脫水降顱壓和對癥支持治療。請張學文老師會診,查舌質暗紅,苔黃膩有瘀斑,脈弦澀。中醫診斷:中風,中臟腑;辨證:顱腦水瘀型。治法:通竅活血,化瘀利水。藥物:丹參15 g,桃仁15 g,紅花15 g,益母草30 g,茯苓24 g,川牛膝15 g,白茅根30 g,川芎12 g,赤芍12 g,水蛭6 g,三七粉(沖)3 g,石菖蒲10 g。3劑,水煎服,每日3~4次。服藥后,患者神志清,頭痛、惡心、嘔吐癥狀減輕,1周左右病情基本穩定,15 d后因經濟原因選擇出院。之后一直在門診復診,門診復診皆在原方基礎上加減,3個月后癥狀基本恢復,生活能夠自理。
按:張學文老師認為,顱腦水瘀是中風病發病的關鍵,并可見于中風的急性期或恢復期。急性期因瘀血水濁等病理產物壓抑腦髓可導致病情危重,見神志不清、昏憒不語,言語錯亂,頭痛嘔吐,緩則水瘀互阻,腦神失養,肢體失用。張學文老師在通竅活血湯基礎上加用丹參活血化瘀,茯苓、益母草利水化濁,川牛膝活血利水,引水引血下行,取名“通竅活血利水方”。臨證應用,根據病情靈活化裁。治療出血性中風急性期伴有腦水腫,加三七粉、水蛭行血止血,祛瘀生新。全方具有化瘀止血、開竅醒神、脫水降低腦壓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田德祿.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323-324.
[2] 李會琪, 劉淑霞, 張學文.通竅活血湯在腦病中的應用[J].陜西中醫,2007,28(11):1551-1553.
單方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