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
薛曉星
(山西省交城縣天寧醫院,030500)
盆腔炎是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生炎性反應引起的癥狀和體征。包括子宮內膜、子宮體、輸卵管、卵巢、盆腔蜂窩組織、盆腔腹膜的炎性反應。盆腔生殖器官炎性反應的發生,以逆行感染為多見,由于女性生殖器官的相互鄰近,炎性反應往往互相涉及,常可幾個器官同時發病。引發盆腔炎的主要因素是致病菌侵犯內生殖器。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急性盆腔炎未能得到徹底治愈,則轉為慢性盆腔炎,往往病程長,治愈率低,經久不愈,并可反復發作,嚴重影響危害婦女健康、生活及工作。現代醫學對本病的治療往往是兩種或兩種以上抗生素同時使用,劑量大,療程長,藥物不良反應也相應增加,到達病變部位的藥物濃度相對較低,且慢性盆腔炎患者多反復就醫,抗生素反復應用往往造成耐藥。而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中醫通過整體與局部相結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中藥保留灌腸更易被患者接受,具有明顯優勢,并取得良好的療效。
癥狀要點
全身癥狀為時有低熱、易感疲勞,部分患者由于病程長而出現神經衰弱癥狀,如失眠、精神不振、周身不適等。下腹部疼痛,有墜脹感,痛連腰骶,每于房事時,勞累后,或月經前后加劇。慢性炎性反應會導致盆腔瘀血、月經過多,卵巢功能損害時會出現月經周期改變,常見月經先期;炎性反應波及子宮內膜導致子宮內膜炎性反應時,可使月經量明顯增多,經期延長。輸卵管粘連阻塞時會導致不孕癥。慢性輸卵管卵巢炎和子宮內膜炎都可使白帶增多,呈黃色、稀薄水樣,慢性子宮內膜炎時還可出現血樣白帶。
診斷要點:慢性盆腔炎發熱不是很有規律,有時僅為低熱。但疲乏、下腹墜脹、腰酸的癥狀較為明顯,并且多在經期前后、性交、勞累后加劇。若輸卵管粘連阻塞可致不孕,可有月經失調或經量過多。
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或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精神病患者,及腸穿孔,慢性闌尾炎、盆腔結核、盆腔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異位妊娠破裂或繼發感染等疾病。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為我院2011年7月~2013年12月門診患者155例,年齡18~50歲,病程1~2年。其中136例有下腹及腰痛,65例有白帶增多,18例伴有低熱、月經量多,4例不孕。婦科檢查:子宮活動受限,一側或雙側附件區有片狀增厚,條索狀,還可觸到單側或雙側炎性包塊,活動受限、壓痛。B超提示有慢性盆腔炎的改變,分別為雙側附件包塊19例,單側附件區包塊45例,伴后穹隆少量積液49例。將155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85例,對照組70例。兩組治療前一般資料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1.治療組:給予自擬灌腸湯。藥用:紅藤30 g,敗醬草30 g,赤芍15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香附10 g,當歸10 g,三棱10 g,莪術10 g,薏苡仁10 g。前藥水煎濃縮至100 mL,將溫度為37~40℃的藥液倒入輸液瓶內,掛在輸液架上,下接一次性輸液器。排氣后,拔去輸液器針管,換上一次性導尿管。用石蠟油潤滑導尿管前端,輕輕插入肛門,進直腸約18~30 cm。調節滴速,每分鐘60滴左右。待藥液滴完,拔出導尿管,臥床休息。藥液在直腸內應保留2 h以上,若能保留至次日晨起,效果更佳。連續用藥10 d為1個療程,經期停用,睡眠前進行。
保留灌腸的注意事項:①注意灌腸液溫度。灌腸液溫度在37~40℃為宜。有報道,如灌腸液溫度過低(37℃以下),腸道受刺激發生緊張性收縮,可引起或加重腹痛,導致藥物不能成功保留。灌腸液溫度過高(40℃以上),腸道充血,腸液過度滲出,刺激腸道平滑肌收縮引起腸蠕動加強,腸鳴音亢進,不利于藥物成功保留。②注意插管深度。臨床觀察證實,灌腸液在腸道內保留時間長短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所以在給慢性盆腔炎患者進行中藥保留灌腸時,適當增加插管深度至25~30 cm,可以明顯延長藥液保留時間。灌腸時如遇插管受阻,囑患者深呼吸,稍休息后再緩緩插入,且應動作輕柔,以免損傷直腸黏膜。③控制滴速。灌腸途中患者出現腹脹或排便感囑患者深呼吸,同時減慢藥液滴速以減輕不適。④注意觀察病情變化。發現患者面色蒼白、出冷汗、脈速加快、腹痛等癥狀時應減慢或停止滴注,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2.對照組:用頭孢哌酮鈉及替硝唑靜滴10 d治療。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或B超提示子宮附件正常,盆腔無積液、無包塊,輸卵管檢查通暢。顯效:自覺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好轉,婦檢或B超檢查盆腔癥狀,體征明顯好轉。有效:自覺癥狀好轉,婦檢或B超檢查盆腔癥狀體征均有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好轉,B超提示盆腔體征無改善。
結果:治療組治愈27例,顯效23例,有效19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81.2%;對照組治愈18例,顯效22例,有效10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71.4%。兩組比較,治療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
討論
中醫古籍無盆腔炎之名,《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云:“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1]。此癥狀的描述,似是有關盆腔炎臨床癥狀的最早記載。其后《景岳全書》曰:“瘀血留滯作癥,唯婦人有之,其證則或由經期,或由產后,凡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恙怒傷肝,氣逆而血留……總由血動之時,余血未凈,而一有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漸以成癥矣”[2]。此論述與慢性盆腔炎性反應的發病與臨床特點相似。
慢性盆腔炎根據其臨床特點,散見于“熱入血室”“帶下病”“經病疼痛”“婦人腹痛”“癥瘕”“不孕”等病證中。具有病程長、治愈率低、復發率高的特點。中醫認為病機主要為濕熱邪毒侵及盆腔,侵入胞脈后,與敗血搏結,或濕濁邪毒之余邪,長期客于胞中,胞宮胞絡氣機受阻,影響沖任氣血功能所致。
本病的成因是由于經期、流產、分娩后,濕熱乘虛客于子宮、胞絡,或急性盆腔炎后邪氣將盡,遇房勞、寒熱之邪與氣血相搏,致使氣機不利,經絡氣血受阻,沖任帶脈功能失常、邪氣盛實,瘀熱內結,正邪交爭劇烈,而致腹痛較重,并有高熱、寒戰。當瘀熱阻于腸道時,可致腑氣不通、熱結旁流,而見嘔吐、腹瀉而致病。臨床辨證以氣滯血瘀、濕熱瘀阻、寒濕瘀阻3型較為多見,故行氣活血化瘀,清利濕熱、溫化寒濕是治療本病的恒常之法,取得很好療效。
自擬灌腸湯中紅藤、敗醬草、蒲公英,紫花地丁藥清熱解毒、消瘀散結,有較強的抑菌之用;赤芍化瘀消癥散惡血,行血中之滯;當歸活血止痛散瘀,改善微循環,擴張局部血管;香附行氣止痛,并可抑菌;三棱,莪術相須軟堅散結,抑制結締組織增生;薏苡仁健脾滲濕,緩急止痛,進一步增強機體免疫力。以上諸藥溫熱灌腸,相輔相成,共起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溫化寒濕之效。
由于慢性盆腔炎纏綿難愈,病程長,療程久,口服湯藥使多數患者難以堅持,消炎藥不良反應又比較大,而中藥保留灌腸局部藥物濃度高,通過盆腔靜脈叢,均勻分布在盆腔、軟化瘢痕,緩解粘連,克服因慢性炎性反應纖維結締組織增生、盆腔血液循環差、全身用藥難以通過血液循環到達病灶的缺點,且藥物不受胃溶液pH值或酶的破壞,不刺激胃黏膜,無肝臟首過效應的破壞,直腸直接吸收,干擾因素少。同時中藥保留灌腸法可通過局部溫熱刺激和滲透作用,使盆腔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局部藥物濃度增加,從而促進炎性反應的吸收,故能收到較好療效。
參考文獻
[1]張仲景.金匱要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張景岳,景岳全書[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4-12-01)
·熏洗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