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介入技術治療放射性腸炎的療效
周小平謝清1陳天進何培生
(重慶三峽中心醫院普外二科,重慶404000)
摘要〔〕目的觀察微創介入技術治療放射性腸炎的臨床療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選擇該院2011年5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60例老年重癥放射性腸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采用微創介入技術治療;對照組30例,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近期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130±22)min,術中出血量(79±25)ml,并發癥發生率10.0%,總有效率100.0%;對照組:手術時間(178±23)min,術中出血量(330±60)ml,并發癥發生率30.0%,總有效率100.0%。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傳統開腹手術比較,微創介入技術治療老年重癥放射性腸炎可取得等同的臨床治療效果;同時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和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微創介入技術;放射性腸炎
中圖分類號〔〕R574〔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14年重慶市萬州區重點科技計劃項目(201403009)
通訊作者:何培生(1967-),男,主任醫師,主要從事普外微創外科臨床研究。
1重慶三峽中心醫院神經內科
第一作者:周小平(1979-),男,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普外微創外科臨床研究。
放射性腸炎是腹部惡性腫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后產生的常見腸道并發癥,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里急后重、肛門墜脹、黏液便、血便等〔1〕,病情進展至晚期可導致腸梗阻、腸壞死或腸穿孔等嚴重并發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治療〔2〕。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手術難度大,創傷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不利于術后恢復。筆者采用微創介入技術治療放射性腸炎觀察其臨床療效及安全性。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老年重癥放射性腸炎患者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齡62~78歲,平均(65.8±7.1)歲;體重48~66 kg,平均(53.2±6.4)kg。納入標準:(1)術前經過結腸鏡及病理檢查確診為放射性腸炎;(2)腸梗阻、腸壞死、腸穿孔、反復便血的患者;(3)術前告知患者及家屬手術治療方案,并自愿接受治療。排除標準:(1)晚期腫瘤有遠處臟器的廣泛性轉移;(2)伴有嚴重的心、肺、腎等功能障礙。本組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選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65.2±6.5)歲,體重(53.9±6.6)kg;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66.4±7.6)歲,體重(52.5±6.3)kg,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入選患者均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對照組:患者取平臥位,右側旁正中切口入腹廣泛探查腹腔,明確病變的位置后,分離腸系膜至根部,顯露腸系膜血管,根據術前腸道清潔情況決定是否行腸吻合或腸造瘺手術。常規切除絞窄壞死腸管,根據術前腸道清潔情況決定是否行一期吻合,保持吻合口無張力。連續縫合腸系膜裂孔,吻合口漿肌層間斷縫合,常規關腹,術后于吻合口旁留置腹腔引流管。觀察組:患者取改良截石位,建立氣腹,從臍上置入10 mm Trocar,插入30°斜面腹腔鏡;從左、右臍旁腹直肌外側緣穿刺5 mm Trocar,從右下腹穿刺12 mm Trocar;仔細探查腹腔,明確病灶部位后,采用超聲刀分離腸系膜至根部,顯露腸系膜血管,根據術前腸道清潔情況決定是否行一期吻合或是腸造瘺手術。于上腹部行小切口,切斷病變腸管,并行腸吻合術,保持吻合口無張力。連續縫合腸系膜裂孔,縫閉小切口處腹膜、腹壁切口,術后于吻合口旁留置腹腔引流管。
1.3觀察指標記錄入選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評價患者術后近期臨床療效。
1.4臨床療效評價標準(1)治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大便常規檢驗指標恢復正常,腸鏡檢查顯示腸黏膜基本恢復正常;(2)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大便常規檢驗結果可見少量紅細胞(不超過10個/HP)和白細胞(不超過10個/HP);(3)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大便常規檢驗結果可見大量紅細胞和白細胞。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2結果
2.1兩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組患者手術時間〔(13.0±22) vs (178±23)min〕和術中出血量〔(79±25)vs(330±60)ml〕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260,21.151,P<0.001)。
2.2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例(10.0%)vs 9例(30.0%)〕比較有明顯差異(χ2=3.825,P=0.048),其中尤以感染發生率(1例)明顯比對照組(6例)少(χ2=4.043,P=0.044)。
2.3兩組近期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治愈28例,顯效2例)與對照組100.0%(治愈26例,顯效4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P=1.000)。
3討論
隨著放射治療在腹部惡性腫瘤中的廣泛應用,放射線對身體的傷害日益受到廣大患者和醫護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對于腹腔或盆腔放療患者,其腸管會受到損害,可導致放射性腸炎〔3,4〕。對于重度放射性腸炎,臨床上多采用傳統剖腹探查手術,手術難度大,對患者創傷大,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術后恢復困難〔5,6〕。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其原因為:手術過程中,患者取頭低足高位,小腸聚集于膈下,使患者盆腔充分暴露,擴大了手術操作空間,有利于手術順利進行,縮短手術時間;減輕器械對腹腔的干擾,降低術后創傷性炎癥,有利于術后腸功能的恢復;另外,腹腔鏡鏡頭有放大作用,可使主刀醫生清晰觀察病灶,徹底切除病灶,精準處理血管組織,有利于減少術中出血量;微創介入技術切口小,有利于術后恢復,降低了術后腹腔感染和切口感染風險,也降低了腹壁與小腸切口粘連需再次手術的風險;另外,微創手術術中操作精細,有效避免了傳統手術過程中的暴力牽拉和分離,可減少不必要的機體損傷〔7~9〕。
綜上所述,微創手術與開腹手術用于治療老年重癥放射性腸炎均可達到同樣的療效,但微創手術可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并發癥,有利于改善預后,值得應用。
4參考文獻
1吳國舉,黃美雄,周新平,等.經肛門內鏡微創手術治療老年人結直腸腺瘤〔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1;30(10):211-3.
2張亮,龔劍峰,倪玲,等.放射性腸炎合并腸梗阻行病變腸管切除術后遠期隨訪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4;52(2):267-9.
3劉國輝,康新,陳功,等.腸內營養對放射性腸炎患者腸屏障功能及機體免疫反應的影響〔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12;32(6):331-3.
4劉晨.微創根治術治療老年環形混合痔患者的臨床研究〔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4;33(10):102-4.
5張亮,龔劍峰,倪玲,等.術前營養支持對慢性放射性腸炎并腸梗阻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3;16(4):168-70.
6殷茜,周航,曾繼澤,等.盆腔腫瘤放療致放射性腸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5):2982-3.
7鄭民華.腹腔鏡微創手術是否會成為胃腸腫瘤手術的金標準〔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1;10(3):122-4.
8何培生,李冠華,郭燦,等.腹腔鏡輔助近端胃癌根治與傳統開腹近端胃癌根治手術的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0):5020-2.
9詹惟,李建波,夏強,等.中老年多發傷并連枷胸患者治療中微創外科手術技術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2):5589-90.
〔2013-12-23修回〕
(編輯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