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建德 / 口述 于銀花 / 整理
用大慶精神搞好中原大會戰
□ 盧建德 / 口述 于銀花 / 整理
面對這沒有一口油井、沒有一間屋子、沒有一條公路的原野,我們沒有絲毫畏懼。
1981年,45歲的我已經歷經玉門油田、大慶薩爾圖、克拉瑪依和江漢油田的四個大會戰。這年10月,我奉石油部的命令,從江漢油田揮師北上,帶領從江漢油田配置好的1500名石油人組成的隊伍到中原油田參加會戰。
來到油田第二天上午,油田領導接見我們打前站的12位同志,說調我們來就是為成立采油三部做準備,希望我們發揚大慶精神,只爭朝夕,用我們的成功經驗打勝第一仗。下午,領導帶領我們去查看現場,也就是現在采油三廠所在地。汽車行駛到黃河堤壩時,前邊沒有了路,我們便徒步前行。大約走了兩個多小時,來到了所謂的采油三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地處兩省三縣(河南濮陽、清豐,山東莘縣)交界的一片原野。面對這沒有一口油井、沒有一間房子、沒有一條公路的采油三部,我們沒有絲毫畏懼。晚上開座談會,大家一致認為這比三年自然災害嚴重時期參加的大慶薩爾圖石油會戰的條件好得多。組織調我們來為了啥?為了石油我們就要不怕苦,要滿懷信心和決心去打響中原會戰的第一槍!
為了穩定隊伍、鼓舞士氣,第三天,我組織干部爬泰山。邊爬山,我邊給大家講參加會戰的重大意義。我們建設新油田要有爬泰山的精神,不畏山高路險,要學習大慶精神為國拿油,用我們的兩只手、兩條腿,一不等,二不靠,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大家都紛紛表了決心,一定要艱苦奮斗建油田,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會戰開始,我們的隊伍陸續上來,第一批50多人住在清豐招待所。每天早上6點,我和大家走路上班,8點到達采油三部,中午到附近鉆井四公司的一個井隊搭伙吃飯,晚上再走路回招待所。我覺得這樣很浪費時間,為了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工作中,我思索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何在工作現場解決隊伍的食宿問題呢?很快,大家動手搭了6個帳篷,解決了住宿的問題,又用簡易的草席子搭了廚房和洗澡間。當時那里是個風口,風一吹沙土有一尺多深,廚房里的碗筷、帳篷里的鋪蓋、職工的身上都蒙上了一層土。可是這樣,總算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油田建設中去了。
采油三部所在的周圍十多個村莊,群眾主動交回油田各種物資器材6170余件,原油和物資被盜的現象此后也很少發生。不少村子的農民由過去“扒墻”變成了“補墻”,“攔車”變成了“推車”,“截路”變成了“修路”,“偷油”變成了“支油”。慢慢地,村民們還自發組成義務看井執勤隊,村民們向我表示:“盧書記放心,井上再丟了東西我們負責!”他們還經常主動帶著自家的毛驢板車幫我們搬運東西。記得有一次下雪,我們因交通不便買不到菜,老百姓就趕了20只羊、拉了100多棵白菜送到井場。
工農共建的成功嘗試,得到了當時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他們親自到采油三部視察,并給予高度評價。1983年9月11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這一經驗,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行文予以肯定。這一經驗不僅在油田推廣,也被全國不少大中型企業所借鑒,我為此到河北邢臺、邯鄲等地做報告,推廣工農共建的成功經驗。
團結就是力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采油三部實現了當年組建隊伍、當年搬遷、當年新區投產并超額完成當年任務,打贏了中原會戰的第一場仗!基礎打牢,1985年生產原油上百萬噸!
三十多年過去了,那些和工人們在井場上一起扛水泥、拉石子、推小車、挖土方,一起住板房、吃食堂的畫面如在昨天;當年為了更多職工家屬早日住上磚瓦房,我堅持最后從板房搬出來,大家親切地喊我“板房書記”。這一稱呼至今還溫暖我心底。我想,那些曾經為國家、為油田艱苦創業的日子是我一生最有意義的時光,那些真心實意為工人、農民辦的實事是我一生最大的安慰!
(作者單位:中原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