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詩平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1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為困難群眾兜底線、救急難。專家認為,這不僅體現了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的逐步完善,更體現了社會救助理念的與時俱進。
臨時救助這項善政,要想真正發揮好作用,必須建立在“善為”的基礎上。這里的“善為”主要包含人性化的救助通道、常態化的救助機制、造血式的救助思維。
臨時救助,就是要救急救難。群眾遭災有難,往往是一些突發事件引起的,臨時救助如果不能及時介入,就會失去最佳的救助時機。為此,有關部門應該打破常規,特殊時期進行人性化辦理,簡化救助程序,讓制度執行變得溫暖起來。
傳統意義上的臨時救助,“隨意性成分”較多,重物質、輕服務,缺乏穩定的制度支持、政策支撐。臨時救助必須要善于綜合運用政策、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形成一條強有力且緊密的紐帶,把方方面面的資源有效整合利用起來,發揮出最大功效,為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提供生存、醫療、心理、技能等方面的社會救助。如此,社會的剩余福利才能得到更好的分配,從“臨時救助”到常態救助的路也就不再遙遠。
而在救助思維上,既要給貧困者“輸血”,更要培養其自身的“造血”能力。有關部門在臨時救助工作中,要多一些造血式的救助思維,加強對貧困群體的職業培訓、為其提供就業援助、減免就業等各種費用,提升他們的再就業技能與融入社會的能力。只有這樣的救助制度,才能整體提高社會效率、增加社會財富、增進公共福祉,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善為” 主要包含人性化的救助通道、常態化的救助機制、造血式的救助思維。